走進彩練信息系統公司位於朝陽區的辦公室,你會突然忘記身在北京。進入門禁,穿堂立著兩台顯示器,是個開放式的展示簡報間,主管辦公室及會議室,沿著窗一字環形排開,空間充分利用的玻璃隔間設計,彷彿置身矽谷的新創公司。
這家以網路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軟件(軟體)供應商,確實是登記在美國矽谷的公司,三個大陸留美學人返國創業的代表作。彩練信息首席執行長汪海耕說,「我們不僅要成為中國的領導品牌,還要成為亞洲第一。」
汪海耕的豪語絕非信口開河。去年彩練初創,公司只有四十人的規模,營收達到1000萬元人民幣,當年就達到損益平衡,汪海耕預估,「今年的營收將成長四到八倍」,營收呈等比級數快速攀升。
汪海耕是矽谷大陸學人返國創業的典型代表。汪海耕在中國科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在中國科學院軟件所任研究員。
1989年赴美國南加大攻讀博士學位時,專攻並行化編譯系統及高性能計算,在並行前置計算(Parrallel Prefix Computing)這項世界難題(Open problem)取得了突破,而這項世界難題,曾經是五名美籍猶太人的研究團隊,花了十三年時間所無法解決的難題。
軟體有價
從中國到美國,汪海耕一直在學術研究機構服務,一再與創業機會擦身而過。1993年進入史丹福大學(Stanford)電腦系統實驗室擔任分布式系統研究員,當時Yahoo創辦人楊致遠在史丹福的系統集成中心。汪海耕說,「當時Jerry(楊致遠)透過一位台灣朋友找我幫忙創業,我卻以研究為重婉拒了。」
汪海耕厚實的學術研究背景,使得他在1996年進入TIBCO軟件公司服務後,職務迅速攀升,兩年內即升任首席工程師。
不過汪海耕於1998、1999年兩次返國探親,卻改變了留學生終老異鄉的宿命,一股返國創業念頭在心頭萌芽。汪海耕當時發現中國對企業應用軟件的需求非常大,但中國本身技術能力不足;而美國產品的價格又太高,整個市場根本還不能接受「軟體有價」的觀念。
汪海耕的技術能力不輸美國水準,且更具價格優勢,返國卡位大有機會。經過兩個月的市場調查,汪海耕等三個創辦人決定「拋妻棄子」,返國創業。
從2000年開始,中國市場從「買硬件送軟件」,到開始接受「軟件有價」的觀念。2000年1月,中國信息產業部舉行了「中國IT產業展望會議」,確立了互聯網(網路)應用軟件開發的產業方向,並訂定4:3:3IT產業硬體、軟體、服務的政策預算比例。汪海耕說,軟件及服務的總比重正式超過硬件,這是中國軟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彩練信息的客戶從惠普中國、中國外交部等外商及政府部門,擴及到恆基偉業、彩虹集團等國有企業;單位項目營收也從數十萬元人民幣,擴增到數百萬人民幣;公司規模也從四十人擴充至一百一十人。
技術、價格、在地三大優勢
面對市場需求的快速成長,公司開始引進創投資金。創投資金看重彩練的市場潛質,包括軟體銀行、美商Orchid以及中經合集團都迅速注資。
憑藉本身的技術實力、價格優勢、在地服務三大條件,對於甲骨文(Oracle)等外商及本地廠商的競爭,汪海耕一點也不擔心。他分析,彩練的技術團隊來自矽谷,產品品質有80%以上的矽谷水準,卻有美商不及的價格競爭優勢以及售後服務速度。
彩練信息不只要在「針對性產品的解決方案」這塊領域上,建立中國領導地位,還要成為亞洲第一。
「國際化」加上「本土化」是他的制勝武器。汪海耕說,透過國際化,維持技術的領先,拉大與本地廠商技術的差距;透過本土化,提高售後服務的速度,並且接近市場,打擊外商的弱點。
彩練的人力布局,就是國際化加本土化的最佳例證。汪海耕說,在持續擴充的一百一十個的人力中,有60%是研發人力,其中以本地人為主,但多具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另外也從矽谷延請了部分美國人。下一步還計畫自印度引進研發人員。
以中國龐大的市場為基礎,彩練信息正朝著亞洲第一的目標邁進。
這天,星期天,公司並沒有打烊。汪海耕忙著為第二天的股東會準備資料;副總裁張濤也趕來加班;會議室裡還有一群新進員工接受培訓計畫。汪海耕望著辦公桌上一雙兒女的照片,自我解嘲地說,「反正家裡也沒有事。」
汪海耕、張濤等三個創辦人為了創業,付出的家庭代價可不小,由於子女的教育問題,妻女都得留在美國。三個家庭因此被拆散。
「我不是在美國混不下去才回來,在美國同樣有創業的機會與希望,」汪海耕說,「但一股莫名的衝動讓我快速決定返國創業。」他表示,如果沒有家庭包袱,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抉擇。
放棄在TIBCO三年八位數美元的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以及單純的高薪工作。一度令太太不解,甚至被罵「太傻」,汪海耕確實曾經一度感到後悔。他說,「以我這個年紀(四十七歲)創業,稍微嫌老了點。」
但是亞洲第一的夢還沒有實現,而公司的運作也已漸漸上了軌道。「現在做不做下去,已經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了」,汪海耕說,「這是一場萬米賽跑,不僅要體力,還要毅力與策略。」(蕭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