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陽春,北京柳絮紛飛,早沒了寒意。北京以廣大的市場空間,招商引資,成了全球資訊產業寒流中的避寒天堂。
此間媒體於1999年喊出「中關村元年」。「八○年代看深圳,九○年代看浦東,二十一世紀看中關村」。長期住在天子腳下的北京人,面對深圳、浦東的刺激,從中央到地方;從學生到老師,紛紛下海,掀起一片創業熱。
美國那斯達克dotcom公司狂飆的啟示,讓國外的創投、矽谷的大陸留學生,挾著資金和技術進駐中關村,共襄盛舉。中經合集團知識長王立文說,「這年開始,創投業與網路業被視為一夕致富的終南捷徑。」
這股狂潮就在新浪網、網易、搜狐陸續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時,達到高峰,卻幾乎在同時,風險投資的火種在中國還沒燎原,就被急速下墜的那斯達克指數澆熄了。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劉鶴說,「創業投資的風潮才剛開始,就面臨新經濟低潮。」
中關村創業熱
5月初的第四屆中關村電腦節,就在這樣的產業寒流中揭開序幕。但人氣鼎沸,國內外知名資訊廠商、風險投資家匯聚一堂,萬商雲集,為中關村的景氣帶來一股暖流。
美商中經合集團在電腦節的國際風險投融資大會上,與北京控股公司、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簽定了一項2億元人民幣「中關村發展基金」的意向書。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說,「看好中國所以加碼中國。」
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讓全球資訊產業的寒流,被擋在紫禁城外。
中關村的電腦相關產品市場,沸沸揚揚;深滬股市,屢創新高,熱錢滾滾,絲毫感受不到那斯達克的寒意。「中關村每年的消費收入是1400億元人民幣,今年可望提高至2400億人民幣,換算成美金也有300億美元,」北京首都創業集團總經理劉曉光說。
「中國大陸的產業發展是跳躍式的」,3Com中國網路事業部總裁廖慶豐台灣交大畢業,在中國大陸已經有十年的專業經理人經歷。他說,大陸沒有經歷錄影帶時代,就直接進入DVD時代;而固網還沒普及,就直接進入無線通訊時代。估計中國大陸明年的手機持有將達到一億支,成為世界第一。
中關村正以跳躍的方式邁向硅谷(矽谷)之路。經過二十年的蛻變,中關村已不再是消費者口中稱惡的「騙子一條街」。廖慶豐說,「中關村已從光華商場蛻變成新竹科學園區。」
根據官方的調查,位於北京海澱區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在1983年草創之初,只有十一家科技企業;到1987年止的五年間,成長到一百四十八家;而去年一整年,單是海淀科技園,新增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有一千六百八十二家。
走進北京海澱區,猶如進入一片大工地,一幢幢的廠辦大樓拔地而起,電子一條街從原先的海淀路、白石橋路、中關村路形成的F形地帶,向外擴散。形成了上地信息產業園區、軟件園、生命科技園、清華科技園、海澱科學園、昌平科學園,大大小小十多個科學園區。
北京著名的資訊產業評論家王俊秀說,「1949年是革命的解放;1978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則是知識的解放」。
揮舞著產業自主的民族主義大旗,政府扮演推手,義無反顧。5月15日,中國著名科學家周光召在人民大會堂授課,上課的是七百多位中央各部委的司局級幹部,上課的內容則是基因工程、幹細胞、納米及寬頻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經常與中共高層打交道的劉宇環說,中共高層對發展科技產業的企圖與遠見,令人震驚。
中國政府不僅動口鼓吹,並重金投資。北京市政府就動用轄下北京控股公司、首創集團,分別成立風險投資公司,全力拉拔中關村的初創企業;原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也成立了中關村投資控股公司,聯想集團也請出聯想第三少帥朱立南,主掌規模1億美元的聯想投資公司。段永基說,中關村有人、有技術,就缺資金。
首創集團總經理劉曉光說,「這些投資目前的回報都不高,但買個未來吧!」首創集團是隸屬於北京市政府的大型國有企業,旗下的上市公司占中國股市市值的1.2%,主要業務為投資銀行及基礎設施,最近也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轉進科技產業。劉曉光相信科技產業將會是首創集團下階段的主力軍。
美籍華裔創投家率先登陸
政策背書加上充滿未來的潛力市場,讓海外的創投業者也蜂擁而至。其中具有矽谷背景、台灣經驗的華裔創投業者,由於沒有兩岸政策上的限制,成為登陸大陸的創投急先鋒。
漢鼎亞太董事長徐大麟、華登國際董事長陳立武、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三個曾經是台灣創投業開路先鋒的元老級人物,不約而同地出現在5月初的北京電腦節上,陳立武說,「是中國市場將我們重新綁在一起。」
過去他們為矽谷與台灣搭橋;現在他們為矽谷與大陸搭橋。他們鎖定矽谷大陸留學生,放眼中國市場,目標是在那斯達克上市,以迴避中國市場退出機制(EXIT)的厥如。
徐大麟表示,科技是沒有國界的,兩岸三地產業各有優勢,台灣在產品開發、市場行銷上具有優勢;大陸則有生產及技術人才利基;香港的金融服務最先進。他說,「兩岸三地應該大結合。」
「大中華經濟圈」對他們而言,不再是政治術語,而是實際的操作。
矽谷的華裔創投公司,成為矽谷大陸留學生創業的「天使」(Angel Fund),更為中關村的「海歸潮」(指海外歸國學人回國)推波助瀾。
根據北京市政府統計,北京市自從改革開放後,有七萬人出國留學,其中約有五分之一,大概兩萬多名歸國學人在北京創業或工作。「這批海歸潮成為中關村最重要資產,」陳立武說。
位於朝陽區的彩練信息系統公司,一踏進公司的辦公室,落地玻璃的隔間設計,彷彿置身美國矽谷初創公司,首席執行長汪海耕接受採訪的那天是個週末,他還正趕著第二天股東會所需要資料。他說,「反正北京家裡就我一人。」
汪海耕原任TIBCO的首席工程師,放棄了在美國優渥待遇與股票選擇權,和三個同樣背景大陸留學生返國創業。
創投基金讓他們開創了事業第二春,卻也讓他們的家庭分隔兩地。汪海耕說,「儘管決定衝動了些,但絕不後悔做這樣的決定。」
博庫(Bookoo.com)是中國大陸最大的網路書店之一,創辦人徐貝原來是上海著名的畫家。曾留學美澳,並在紐約開過兩次畫展。他與友人在網路公司起飛之際,搶搭上了這班列車,就在自家搭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網路書店博庫網。
開站之後,廣受歡迎,但創業資本卻無以為繼,主動找上中經合集團,董事長劉宇環評估後決定入資,劉宇環說,博庫不同於一般的B2C網站,它有自有技術,還有明確獲利模式。
徐貝跨行返國創業,雖還不能算是成功,但他說,「賭一個未來!」
中關村每一階段都會出現一個創業的神話與致富的傳奇,讓長江後浪推前浪,讓創新的精神前仆後繼。
從早期聯想的柳傳志、四通的段永基(中關村第一代創業家);到新浪網王志東、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等網路英雄更被視為「海歸」創業的代表性人物。
隨著dotcom熱的冷卻,中關村用友軟件4月初在上海證交所以A股上市,發行二五○○萬股,每股以36.68元溢價發行,股票上市後,股價一飛沖天。董事長王文京的身價更是水漲船高至10億元人民幣。旋即被亞洲周刊列入中國百富之列。
用友是一家純民營企業,也是中國國內第一家按核准制要求發行的A股。三十六歲的王文京傳奇,再度點燃中關村創業的火種。
充滿傳奇的大學創業園
相較於海歸人才的笑傲江湖,清華創業園孵化器(incubator)內,更是臥虎藏龍。
清華大學東門外,紫光大廈、華業大廈、同方大廈、學研大廈一字排開,形成清華科技園主建築架構,象徵著清華大學校辦企業輝煌成果,清華創業園就位於學研大廈內。
清華創業園目前入駐的初創企業已有三十六家,90%是清華的校友,而以IT(資訊科技)產業居多。
清華創業園副主任羅茁表示,清華創業園不單純提供創業場地,還提供技術輔導以及投融資。目前創業園正在改組為公司形態,未來將兼具孵化器及創投公司的雙重功能。
數碼視訊公司就擠在創業園的一隅,在約三十坪大的空間裡,總經理鄭海濤和十多個同仁,沒有周末,全力研發他們的市場致勝武器──電視數位化全面解決方案,企圖搶食中國大陸未來五年內廣播電視全面數位化、近千億元商機的大餅。
鄭海濤原任大陸著名通訊大廠中興通訊的副總裁,放棄了原來數十萬人民幣的年薪,白手起家。為了解決初創企業的資金窘境,鄭海濤與十多個創業伙伴每個人都拿出積蓄權充股本,「全員持股」,鄭海濤的月薪更是象徵性的只領1000元人民幣。
最近數碼視訊完成了第一次的增資,引進了大陸當地的風險投資資金,鄭海濤說,公司正逐漸上軌道,離成功愈來愈近。
另一家側身清華創業園的初創公司──易易尋公司,擁有先進的網路搜尋軟體技術,並有兩岸三地的堅強股東陣容。
這家總公司設在美國矽谷的公司,在台北及北京都有分公司,股東陣容則包括前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李開復;在台灣則有宏?創投基金及電腦家庭集團。最近才被延聘為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的劉向東表示,清華大學提供了公司充足的人才庫。
劉向東也算是個「海歸」,在美國曾擔任聯想集團在美國分公司的經理,自己在美國也開過電腦行銷的公司,最近因為夫婿自美調職返國,跟著舉家返國,加入易易尋。她說,「是機緣,也是機會。」
陳常江的創業故事更為傳奇。他是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碩士生,由於對漫畫的狂熱,決定休學創業,並且找來志同道合的學長周亞輝,共同創立了北京燧人氏信息技術公司,並且建構了中國最大的卡通動畫網站。
陳常江放棄唾手可得的碩博士學位,選擇了艱辛的創業路,他以迪士尼為師,誓言建立中國的卡通王國。清華創業園提供了場地、資金,幫他圓夢。
根據統計,全中國目前有類似清華創業園的企業孵化器一一○家,單是北京就有三十家。
羅茁透過窗外,遙指學研大樓後方,毗鄰清華校園的一大片空地。他說,這片四十萬平方米的土地,將在未來五年內逐步開發。
校友創業逐夢,學校圓夢。清華大學憑藉龐大的校辦企業資產,用人才及技術有計畫地擴大事業版圖。
劉曉光說,「北京有幾十個大學,一百多個科研院所,一百一十三萬個大學生,這些人口都可以成為一個小國家了。」
中關村散發的商機魅力確實吸引人,儘管台灣政府的政策限制,台灣的創投業仍然絡繹於途。
5月初的釣魚台國賓館,儼然是台灣周,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台積董事長張忠謀、華新麗華董事長焦佑倫、光寶集團執行長林行憲,紛紛入住。
5月初創投公會理事長王伯元領軍造訪北京;前中華開發總經理胡定吾隨後又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在北大未名湖畔辦起風險投資論壇研討會。
只是礙於台灣本地法令限制,以及大陸本身對創投的配套法令不全,和退出機制的闕如,多心存觀望。王立文分析說,「台灣人對錢的出場特別敏感。」
而大陸政策營造的中關村創業熱,卻遭逢國際性景氣寒流,更令國際的風險資金佇足不前。陳立武即預言,「下一年將是創投業最困難的一年」。王立文也說,「今年和明年將有許多風險投資公司消失。」
網路泡沫的衝擊,仍持續在中關村醱酵。新浪網、網易日前走馬換將,正預示著這樣的預言。
不過中國用內需抗寒。全球通訊業景氣低迷,只有中國逆勢成長;資訊產品的銷售更是以兩位數字持續飆漲。北京市更加速公共建設,五號環道即將動工;四、五號地鐵也將與加拿大財團合資興建。在北京,隨處可以感受到城市成長的脈動。
劉曉光表示,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年了,經濟成長每年7%以上,沒有停過。他說:「能不能再走三十年,我不敢說,但我敢保證再走十五年,絕沒問題。」
美商美通創投總裁陳勁初算是個老創投人,日前返台,接受記者訪問時,也做了同樣的預測。為了迴避中國沒有退出機制可能帶來的風險,他以個人資金的名義,在大陸投了八個案子。他說,「個人的錢沒有時間壓力,中國的未來我可以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