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認識這樣的孩子

李雅卿
user

李雅卿

2001-06-01

瀏覽數 13,950+

我認識這樣的孩子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小杰,六歲,一般同年齡的孩子,現在都該在公私立的小學上課,只有他和他的朋友小應不用上學。因為他們兩人的父母,都是純粹清楚的自主學習者,所以小杰從出生開始,就被允許自由成長。

我說「被允許」是有意義的。因為在這個時代的台灣,「跟隨主流」己經成為民眾一種習慣性的方便,除非父母特別爭取,否則沒有哪個孩子可以自由、自主地長大。

小杰的母親是個留學美國的語文學碩士,他的父親是留美的物理學博士,因為在美國接觸了在家學習系統,讓他們從根本反省了學校教育的控制和對孩子的影響。所以小杰出生後,這對夫妻就做了這項決定:不要成人有意的干預和引導來影響孩子的成長。他們要看看,如果大人只是從旁協助,一個孩子會怎樣選擇他所走的每一步路?

當他需要的時候教導他

幸好小杰的母親是個自在的人,當孩子醒著又需要她時,她陪孩子啍歌、剪紙,當孩子不需要她的時候,她就自己看書、寫字。就像所有家有幼子的父母一樣,她們常常在住家的附近散步、玩耍。只是做父母的很小心地忍住自己,不要故意想教孩子什麼。

小杰一天天長大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也一天天明顯了。當我認識他時,他還很小,三、四歲左右,很自然地用三種語言和我說話,因為他的母親和爸爸、阿嬤用台語交談,用國語買東西、看英語電影或聽故事錄音帶。偶然夾一點我聽不懂的話,我想是他自己發明的,或從鄰居小孩那兒學來的。

他很高興地展示他的畫給我看,和我玩來玩去,當我表示需要和他母親說話時,他沒有任何抗拒,拿起一本書就安靜地做自己的事去了。

「他可以看書了嗎?」我問他的母親。母親笑笑地搖頭又點頭,說,「他喜歡那些書,因為他覺得自己看得懂。」至於他看得懂的是圖片或文字,他的媽媽並不知道,因為她沒有急著去探試。

反而是我對他的好奇比較大,常常問問他的情況。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於是我從媽媽的對話中,知道他開始從街上的招牌學會辨認「售」和「告」的不同,從這些「長得很像,意思卻不一樣」的字中,開始練習寫字;也從生活裡的小小需要,推出各種算數概念。他知道媽媽總會陪著他,當他要的時候教他,當他夠的時候放手。只是他學東西老是一陣一陣子的,「沒個長性」祖父母說。

前陣子,他隨著媽媽到美國,一住就是大半年,有人問他想不想爸爸,他說不想,因為「想爸爸,我會受不了。所以我就不要想。」看他高高興興地和外國小孩玩,有人說他薄情,我卻覺得他懂得自處。

他的祖母過世了,小杰隨著大人進出醫院,瞭解人間的生死,還折了很多紙鶴送奶奶歸西。有人問他想奶奶嗎?他想一想說,「有一點想,不過奶奶不在也好,少了一個囉嗦的人。」別人聽了大驚失色,我卻想有一天我死了,不知我的孩子會怎麼想?

有一陣子他想學爵士鼓,自己去找老師,談了半天,興高采烈上了一堂課就回來了。原因是老師只肯讓他從一個鼓板打起。這不是他要的,他要整組鼓板一起打。老師沒答應,於是他不去了。自己找老闆談了半天,拿回學費,另外談好零租鼓板的時間,邀了好朋友小應,兩個人盡興地去打上一場。

這麼有意思的孩子,卻得不到親友的祝福,長一輩的尤其擔心,每次回外公外婆家,外公總是拿各式各樣「同年齡孩子都在學的課本」考他,搞得他心情緊張。日前他的媽媽告訴我,為了維繫親情,做媽媽的只好和自己的爸媽攤牌,請外公外婆不要再在孩子的面前批評他們的教養方式,否則他們只好減少回家。

現在小杰瘋狂地愛上吹口哨,白天吹、晚上吹,奇的是他爸媽從來都不會吹口哨。這陣子他正在整理口哨秘訣,準備教人:「把嘴噘起來,讓口腔成為一個馬達,用舌頭和空氣控制聲音的高低和強弱,音樂就會從嘴裡流出來。」

他不但自己吹,還替他三個彈珠超人編劇、演戲、配樂,一人飾三角,把戲錄起來,放給大家聽,也不知是誰教他操作了這些機具,反正有一天,他就發表了一大段他的彈珠超人戲劇創作,讓大家都大大地驚奇。

我很高興有這樣的孩子在周邊,當對人間事疲累時,想想他,微笑就會浮上唇梢。就像一些精采的孩子一樣,因為他們,才讓人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挺有意思的喲!(作者現為北政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主持人)(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