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個科技經營者的教育和訓練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1-06-01

瀏覽數 16,250+

一個科技經營者的教育和訓練
 

本文出自 2001 / 6月號雜誌 第180期遠見雜誌

我到現在的一生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31到1949年,這十八年是在中國大陸,那是一個很動亂時期。在寧波出生,一歲到南京,直至五歲離開都沒上學;到廣州住了半年,又因飛機轟炸而搬遷香港,因此小學在香港念。小學畢業後去重慶,在南開中學受教育訓練,對我一生有很大的影響。

南開中學的校訓是「日新月異,允公允能」,幾十年後,我花了幾天時間為我的公司寫了十條基本理念,自以為是幾十年經驗的結晶;可是過幾個月後,收到一份幾十年來第一次收到的南開中學的校刊,校刊中赫然有當年的校訓「日新月異,允公允能」,其實我寫的那十條不出這八個字。

抗日戰爭勝利後,從重慶到上海,在上海就讀南洋模範中學直到畢業。假如把我的一生分成四個十八年,頭一個十八年所學對我的影響,比以後任何一個十八年都大。這第一個十八年建立了我的價值觀,這是第一重要的。是怎樣的價值觀呢?是那時的年輕人幾乎都有的價值觀,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例如:敬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誠信、念書很重要等等。更重要的,在儒家思想中並不是特別顯出來的「大我」的觀念。這個「大我」大至國家社會,也及於企業。例如:我剛做事時,個人對企業的忠誠遠超過現在的人,我的價值觀在幾十年前就已形成,以後沒有改、也不想改。這種價值觀對我經營企業很有幫助,而且後來我找的人也和我的價值觀接近,對我們企業的貢獻特別大。

第二就是中國的文化,這個文化是廣義的,不只是文學、藝術,而最重要的是中國社會的傳統習慣。在1985年到台灣後的十六年,假如沒有頭十八年的中國文化的薰陶,我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我五十幾歲第一次在台灣住下來工作,都是靠中華文化指導我。假如我以前不是很喜歡中文,那麼五、六十歲也不能寫自傳,自傳中每一個字都是我自己寫的、感情都是我自己的。

十八歲從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畢業後去香港,在香港住了半年,準備申請學校去美國。在這以前,曾有一段時間我想做作家,五十幾年前,作家是吃飯都吃不飽的,我的父親是一個滿實際的人,他也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幾句話就把我的作家夢打消掉了,他說,「你做作家會餓肚子啊!」我父親是銀行董事,在我高三時,父親叫我還是從商吧,後來我念過兩個月的大學,就是念商。

預備去美國念書時,我想,念商恐怕沒什麼前途,最有前途恐怕還是要念理工。因此請我叔叔幫我申請理工科系的學校。到美國後發現我叔叔替我申請的,不是美國理工最好的MIT,而是注重通識教育的哈佛。我問叔叔為何幫我申請哈佛?我叔叔說,「你以前說要當作家、又說要從商,現在又忽然要念理工了,我勸你暫時在哈佛念一年再說,也許到時候你對自己的興趣比較清楚了,再轉去MIT,」他非常智慧地替我做了這個決定,直到現在我都還非常感謝他。

哈佛這一年,對我來說,是多麼興奮的一年。第一年在異國、第一年在大學、又是那麼好的大學。在這一年中,我真是像海綿一樣,把所有可吸收的知識都盡量吸收,那時的吸收力比現在要強多了。我從一個完全不太瞭解外國的中國學生到一年級結束以後,我的思想已完全是英語了,至於古典的英文著作,很多也都能看得懂了,對美國文化幾乎完全吸收了。對一個要學習好的一面的美國文化的新學生來說,波士頓又是一個很好的都市——音樂、藝術、博物館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機會。禮貌、習慣,這都是在哈佛的第一年學的。

第二年轉到MIT,念MIT的人,興趣比較集中,不如哈佛的學生才華橫溢;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比較差,社交技能也沒有哈佛的學生強,這種種就使哈佛成為一個有味道的學府,而MIT是枯燥無味的。兩年前,MIT聘我當董事,我把我過去的觀察告訴MIT的校長,他聽了我的話之後說,「Morris,你是兩個好的都占去了,你在哈佛有興奮的一年,然後到MIT來真正的學東西,」他此話其實也滿對的,那時雖然覺得念MIT枯燥無味,但是後來謀生的本領、就業需要的技能,其實是在MIT學的。

在哈佛這一年對我人生的轉變,直到經營的時候才開始有很大影響。一開始就業時,雇主要的是工程方面的技能,這個技能我是在MIT學的;後來經營事業時,需要視野要廣、想得遠,需要和人接觸多,知識也需要得廣,這些是受哈佛的影響。

其實一個人在學校能學到的東西太少了。大學一定要鼓勵創新,一定要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養成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這些是一個大學最重要的任務。而大學所能灌輸的知識,我倒覺得在其次,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MIT給我謀生的技能,但是它給的是工程和物理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要應用在真正的案子上,才能更深地懂得這個原理;至於像產業經濟、宏觀的經濟、中央銀行的金融政策和公司的企業策略等,這些在大學中根本沒有學的,都是後來學的,這就是終身學習的重要。

我講的終身學習和一般認為的,有相當大的不同,我講的終身學習是有計畫、有系統、有目標的終身學習。這絕不是通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那是沒有目標、沒有系統、沒有計畫的終身學習,那是沒用的。

大學所要教的,我覺得就是創新、獨立思考及終身學習。在社交場合常聽有人說,「我是在MIT念書的」,或「我是在哈佛念書的」,尤其是碰到母校的同學,他們更是樂於講這種話;其實我覺得這種話講一句也就差不多了,一直喜歡講這種話的人,會給人家一個印象:他人生的「武功」就只在他那個學校了。尤其在台灣,台大是最出名的學校,常聽人說,「我是台大畢業的。」二、三十年以後還講這個話,我就覺得他台大畢業後就一直在走下坡了。這是我對學校教育的觀察。

我的終身教育是什麼地方來的呢?我一到新公司——半導體公司,第一天只知道「半導體」這個名詞,由於我學過物理的基本原理,經過半年開夜車,我就把半導體的觀念學會了。對於「半導體」這個東西,我知道的比一般同事都多,這就是我在學校以後的學習開始。經營者就需要更多的終身學習了。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我不知道你們有多少人將來要做企業的經營者,或者將來要去創業?對財務的瞭解應該比你對技術的瞭解更深,財務不是那麼難,但也並不容易,可是如果不瞭解財務比不瞭解技術更糟糕。對財務的瞭解,其實是我二十七、八歲以後訂的計畫和目標,要在幾年之中瞭解公司的財務。如果你真是很用功的話,半年或一年也就可以了。

我記得那時我父親給了我一百股的IBM股票,IBM是1960年代美國最紅的公司,我當然要常看看IBM的股票行情。在美國,不論你是多小的股東,每年都會寄年報給股東。在台灣小股東是收不到年報的,你一定要去開股東會才拿得到一份年報。從年報可以看出很多東西,尤其美國的制度相當完整,要揭露的東西,雖然有時公司把它藏起來,可是多多少少還是要寫上去。看年報最重要還是要看註腳(footnotes),公司最不願意告訴人的事,大都放在footnotes中,例如它的主管、總裁賺多少錢,總裁拿了多少股票、它不願意告訴你的。通常除非你是念財務的、念會計的,否則你不會懂這些,可是念會計的人要學技術才能做科技經營者,學技術要比學財務難得多,我寧願在學校學科技為基礎,將來出了學校後,再學財務。

在北大的問與答

Q:張先生會不會到大陸來投資辦廠?或到清華、北大來教書?

A:第一個問題,如果把時間放長,有可能發生。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台灣政府限制晶圓廠到大陸投資;另一個困難是進口大陸的生產設備,還無法是最先進的,現在最先進的已經是點一三微米了,可是據我所知,目前能進口的設備只能到點二五微米,其實這是差了兩代技術了。假如我們到大陸來設廠,只能做點二五的技術,對我們來說是不滿意的。我認為,假以時日,這兩個障礙都會解決。未來的三、五年中,恐怕時機還不到。

第二個問題,我和同事講事情,總忍不住講了一半要用會議室的黑板,因此同事開玩笑說我前生大概是一位教師。我在台灣的交通大學教過半年MBA課,我覺得很開心;做過問卷調查,學生似乎也滿歡迎的。

一位朋友對我說,「你在台灣是一位最受歡迎、最有影響力的事業家。老實說你到處去演講,都是沒用的,你的聲望一半是建立在台積的業績,另一半是你的自傳。」看來也許有時間的話,我應該把我的自傳寫完。這是玩笑話。我想你講的是退休後,我會有較多時間,我有可能教書。

Q:一、請問你認為你的性格是怎樣的?你認為你的個性和性格特點,與你的成功有何關係?二、你已步入七十歲,是否可將你的人生精華送給在座未來的經營者幾句話?

A:我個人的性格對台積大概也有些影響,我個人喜歡求精,個性比較孤獨,我可以整個周末不跟人接觸,不會覺得不舒服。白天每時每刻都在會議、商務折衝中與不同的人接觸,晚上可以一個人孤獨。

中國的華人企業,常常有一個瓶頸——是家族的、集團型的、靠關係的(政商關係或商商關係),只講人治而不重法治,這是否會成為未來的瓶頸?因為到現在為止,華人企業做不到一百強。台積是一個財物透明、不講關係的企業。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一百強,去年的營業額是五十幾億美元,我們的市場價值比許多著名的世界公司Motorola、Lucent高。我們財務透明、公司治理良好等等形象,使得我們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價值,高於在台灣的股票價值。

第二個問題,要做你有興趣、喜歡做的事。我這一生都在做我喜歡做的事。我專業的興趣,除了公司的財務以外,我也看別的企業、別的產業,例如我覺得投資銀行是一個服務業的典範。我對新的企業模式(Business Model)有很大的興趣,使我有美麗感覺的,例如Starbucks把一杯5毛美元的咖啡變成3塊錢的咖啡,而光顧的客人都覺得很值得,這是多大的成就啊!還有世界許多著名經濟學家、商學院教授,他們的談話也常使我著迷。只要做你有興趣的事,你就會花很多時間,就會做得很精,而且會比你的競爭者做得更好;出奇制勝常常就是靠比你的競爭者好一點點。(張忠謀口述,編輯部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