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不能在矽谷缺席

莊素玉
user

莊素玉

2001-04-01

瀏覽數 20,150+

台灣不能在矽谷缺席
 

本文出自 2001 / 4月號雜誌 第178期遠見雜誌

洛杉機搭機前往聖荷西的候機室裡,前往矽谷的旅客,每個人都攜帶清一色黑色的隨身附輪行李箱及一台筆記型電腦。

由惠普、英特爾帶起的四十年矽谷江山,人盡皆知。跟台灣比較有關係的是究竟台灣的科技界可以由矽谷得到一些什麼助力與啟示?

每個人來到矽谷都可以感受到矽谷的高效率與活力。EcommUSA總裁楊承熹指出,矽谷是催人老的地方,競爭會讓人頭髮發白,生活的寂寞會讓人變成機器人,但機會與挑戰卻也讓人充滿希望。

到矽谷,腳步不得不快。Asia Tech公司執行合伙人任玫莉指出,矽谷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方,因為你整天都暴露在一個每天轉換環境底下,會覺得假如不趕快做的話,別人會趕過你。

矽谷的刺激是全球多元的刺激。

globepartners公司合夥人顧問(姓顧名問)指出,矽谷不管跟全世界哪個地方比,所有的精英不管是猶太人、俄國人、大陸、台灣、香港人等,都聚集在這裡,為矽谷帶來最尖端的技術。「矽谷占了所有美國投資的近40%,」顧問說。

1995年才從美國東岸轉戰矽谷的陳五福形容來到矽谷之後,不覺得自己是外國人,因為華人太多了。在東岸時,陳五福會覺得是在美國人的社會。橡子園(Acorn Campus)主持人陳五福指出,在矽谷的工程師有一半應該是印度裔及華裔。

在矽谷的經濟中,華人的角色尚無法精確地量化。怡和創投董事長王伯元指出,在矽谷有25%的投資中,是由華人與印度人所創立的。

吸引人與錢

最近台灣的氛圍鬱卒,許多台灣資金,藉由台灣的創投公司更加積極介入矽谷。年前開始,台灣的創投業者有明顯把重心由台北移往矽谷的趨勢。

目前矽峰集團董事長侯清雄所投資的案子九成集中在矽谷。今年農曆新年前,他還把在台灣所投資的五家新創公司由台灣移到矽谷去。「三年來,真正感受到矽谷的吸引力,它會把人與錢吸過去,」侯清雄說。他做創投三年來,每年可以看五、六百個新投資案子,「三年來,總共看了一千多個案子,我可以感受到矽谷的吸引力。」侯清雄進一步讚嘆矽谷是投資的天堂。自1976年開始,當時擔任神通電腦總經理的侯清雄就開始跑矽谷。

最重要的,侯清雄認為,他的公司要以矽谷為基地,才能請到最好的人才,「所以我乾脆坐鎮美國,」侯清雄說。四年前,他還是台灣神通電腦董事長。離開神通之後,他的空間顯然更可以任意揮灑。

不只親自坐鎮美國,侯清雄還把他在台灣投資的新創公司──新慧科技的總部由高雄搬到美國矽谷 。「他們的技術很不錯,但要拿到全世界去賣,所以要搬到美國,也可在美國挖CEO,」侯清雄說。

侯清雄的另一家公司Cybertel做得不錯,已拿到AT&T訂單,「如果在台灣,就不可能拿到訂單,」侯清雄說。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正如侯清雄一樣,人一到矽谷,似乎整個人都活躍起來,似乎矽谷有取之不盡的資源。侯清雄最近還有一個策略是把Cybertel搬到紐澤西貝爾實驗室附近,再開始挖貝爾的人才。

侯清雄白天在矽谷上的是美國的班,下午五點以後,上的是台灣的班,「可是這個忙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侯清雄說。

一年看五百件投資案

一月三十一日,侯清雄在矽谷的矽峰公司上班。侯清雄在矽谷沒有固定的辦公室。方圓半個小時車程內,有他二十幾家公司。三年來,他在矽谷,一年看五百件投資案。他挑了十家,請別人一起來投資。一家的投資案約五十萬美元到一百萬美元。在美國有六千萬美元。

企業成長要件是資金、市場、人才、技術。侯清雄認為一個企業要成功,就要想辦法運用每個地方的優勢。不只把公司移到美國,侯清雄也利用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優勢,也把矽谷的公司移到台灣。像原本設立在美國,與聯電合作的聯泰IC設計公司,侯清雄年前也忙著把它由矽谷移回台灣。

台灣第一大創投公司普訊,今年起,不僅在北京、上海、深圳廣設據點;也開始在美國矽谷重新裝潢更大的辦公室。董事長柯文昌說,「一定要徹底國際化,要到國際市場,不能吃飽等死。」柯文昌二月中,也派遣旗下重要幹部普訊創投執行副總經理劉大偉準備在矽谷長住。矽谷是全世界科技的發源地。柯文昌創立創投公司的第一天就做矽谷的生意。柯文昌指出,矽谷有世界級人才、世界級資金,也是世界級的player(頂尖高手)。

矽谷的魅力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矽谷到了1990年代以後,知識網絡已經跨到組織以外,整個矽谷變成一個知識網絡。「矽谷匯集的文化是全球最精英的文化,並且形成一個更大的知識網絡,」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楊健民說。

要創新在矽谷最有效

柯文昌指出,矽谷可以有全新的技術,可以快速地作工程,具有一個不同的形態及本質。他認為,要創新在矽谷最有效。柯文昌指出,「地方要夠擠,才有效。」

王伯元指出,怡和所投資的案子約有20%在矽谷。今後,據怡和的一名人士指出,王伯元幾乎選擇要在矽谷居住久一點時間,並且由台北多派一個幹部過去。「希望與美國的創投公司有很好的策略聯盟,」王伯元說。

常常一年有很長時間住在矽谷的威盛電子資深副總林子牧博士指出,在矽谷,有些公司可以不要看資產,股價就很高,所以就是很多泡沫,可是矽谷就是有很多機制讓泡沫出來。「很多人說矽谷其實有很多泡沫,還有很多地方很多是很有活力的,」林子牧說。

矽谷現在雖正低潮,為何來自台灣的創投資金仍然如此踴躍?王伯元指出,「目前整個矽谷的低潮,將來還是會起來,現在投資是好時機。」

在矽谷有很多的混合,也因為種種的混合,帶來很多的可能。王伯元指出,在怡和所投資的公司當中,有很多公司都是華人與西方人的混合體。譬如,陳五福的一鳴驚人的創業之舉Cascade,就是他與一位印度人合作的;Clarent就是總裁張紹堯與印度人合作的。也有的是來自台灣的華人與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一起合資的。

王伯元認為矽谷有很多台灣創投家的機會。譬如說,美國有一些IC設計公司一定需要用到亞洲的代工公司。「如何把美國的IC設計公司帶到亞洲,正是我們的工作,」王伯元說。

在矽谷,時時可以取用各國最重要的人才。如Forte Media的總裁兼CEO黃炎松,就用了來自大陸、十五歲就進大學念書的數位訊號處理(DSP)專家楊楓。Forte Media目前要做的產品是設計一種晶片可以去除行動電話聽筒中的雜音,並且讓音量擴大,因此即使不用貼著耳朵聽,也可以聽得很清楚。像這樣重要的技術,極需要訊號處理技術,楊楓就是DSP的人才。

矽谷雖然也鬧科技人才荒,但是相對而言,取得各國技術人才較台灣容易,值得台灣學習。就連創成一個公司,與技術人才一樣重要的市場行銷人才,也比台灣豐沛許多。因為美國的主流創投、技術、市場行銷、可以與華爾街分析師溝通的CEO(執行最高決策者)人才,都比台灣豐盛許多。

在矽谷創業,不只要注意技術,也要注意行銷。Pine Photonics創辦人龔行憲指出,有人只注意技術,不注意整個市場發展。

在矽谷,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創業之後,不見得自己要當CEO,有的只要當CTO(技術總監)。CEO的位子則留給創投業者去找適合的人,譬如找可以對華爾街的分析師口頭呈現公司的CEO,以幫公司日後成功上市。

如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教授Teresa孟一年前與校長合開一家公司,正在商品化她所研究出來的電腦與電腦之間的無線傳輸技術。雖然是創立者,Teresa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因此她堅持只要做技術總監(CTO)。在Teresa的公司,CEO下面有很多副總級主管,有的副總負責管理,有的副總負責人事,有的副總負責行政,有的副總負責工程。Teresa扮演技術總監的角色,則是負責技術研發。

勇於創業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矽谷創業的人很多。美國電子商務技術公司工程部副總裁方玉山指出,在矽谷創業不算失敗,是學習。矽谷的特色是公司很多,資訊很多,網絡很密。

上市之後,公司步調變慢。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規劃,一種人喜歡變化。喜歡變化的人喜歡看到整個公司的全貌,喜歡到小公司去,可以綜攬全局。一旦上市後,可以比較穩定,變成例行工作。

創業也有創業的遊戲規則。在矽谷,很多時候,一個公司上市之後,創立者就離開。公司草創時期,需要有創意,能處理危機的人,現在則比較需要穩定的人,能穩定經營的人。

方玉山指出,有些時候,創立者不見得是公司CEO人才,如果堅持,反而公司營運不好。

張紹堯指出,矽谷有networking(網絡)精神,有許多的同學、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有許多工會、商會、工程會。

張紹堯指出,電腦科學最強的人才是在矽谷,波士頓是第二;電信最強在華府、第二在丹佛;第三在達拉斯;第四在紐澤西。

1971年就到美國矽谷的PeriLink總裁邱俊邦形容矽谷當年是水果聖地,處處是農田與果樹。如今,高科技研發人才取代矽谷的果樹與農田。

邱俊邦指出,矽谷一開始由水果園改成工廠,後來隨著房價的高漲,生產基地外移,又改成以研發為主。大公司把生產部份外移,研發不能離開。因為「所有人才在這裡,怕一離開,將來回不來,」邱俊邦說。

美國台積電資深董事吳旭東博士認為,在矽谷的工作環境相當具挑戰性,接觸到全世界一流技術,相當有挑戰的機會。吳旭東指出,矽谷地理環境,開車出去三個小時,上山下海,國家公園,想玩的地方,幾乎都可接觸到。

買公司是橫向發展

張紹堯指出,總部一定要設在矽谷。「矽谷是個正字標記,」張紹堯說。

矽谷是個創業的樂園,也是個以買公司來促進成長、促進企業成為世界級企業的天堂。張紹堯在創立Clarent,並成功上市之後,未來進一步的計畫就是購併其他公司,讓企業做橫向發展。張紹堯指出,購併企業的四個原則:第一是買它的市場占有率,第二是買競爭者,第三是買人,第四是買你所欠缺的,第五是買行銷通路。

矽谷的挑戰

一名觀察者指出,好機會卻也可能是另外一個風險。一名台北的投信分析師指出,美國好了十年的景氣,是否就此滑落?所有的人都不太確定今年下半年景氣是否就此好轉?

這三年來,矽谷的問題很多。人很多,辦公室租金在這三年來,起碼漲了五倍。侯清雄期待網路股退燒,可以把矽谷的物價與房價再冷卻一下,「否則環境會讓他幹不下去。」

台積分析,矽谷的風氣是勇於嘗試、創新,不怕失敗。矽谷也占有利的地位。

矽谷過去的成功不見得能在未來複製。陳五福指出,前兩、三年的創業簡直不是真的,太容易了,因此都有些離譜,前兩年比較容易,但現在就慘了 ,現在市場下來了,「在六個月內,一定會有很多公司失敗,」陳五福說。

陳五福解釋,很多公司會失敗,因為資金被縮減了,很多公司就沒辦法維持下去。他分析,這有好,也有壞。壞處是很多公司會倒掉,往好的看,是很多剛大學畢業的就要去創業。陳五福進一步分析,前兩年很多網站公司之所以會倒,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創業是什麼,只是想說人家開公司,他也跟著開公司。

由於美國那斯達克股市已由六千多點,跌破兩千點,陳五福指出,經過這樣的調整,心態會漸漸回來。在這種情況下,還可以維持的公司,他的品質就會提高。如果景氣繼續提升,陳五福指出,很多公司的品質會陸續降低。

大陸華人日益增多

矽谷華人的起質變,與矽谷的產業大環境在起質變有關。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以及電訊業的革命,無線通訊產業、光通訊產業正開始逐漸取代半導體產業,成為矽谷的產業主流。

未來大家看好的經濟是通訊、光纖、光電。中國大陸技術層次非常高,都是國防工業。將來研發中心一定是設在美國。明?在聖地牙哥設立研發中心。過去兩、三年,光纖在美國鋪設很多。光通訊設備零組件有很多跟生活密切相連。「將來如要大量生產,台灣會有機會起來,」張忠本說。

美國和通副總經理李欽堯指出,光通信太熱,可能要小心點。會不會像internet、達康公司成立一大堆,要整理,要小心。

吳旭東指出,矽谷的群聚效應非常高。土地效率牽涉到房價,是隱憂。另外,矽谷現在的工業,如半導體製造業往外移,不太有機會。將來會以知識密集或是公司總部類型方向。

矽谷轉型升級能力相當強。台積指出,網際網路這一波,矽谷也躬逢其盛;光纖產業矽谷也未被拋棄;生物科技矽谷也沒有缺席。似乎矽谷可以吸引新興產業。矽谷的主流產業在轉換,來自台灣的工程師似乎有跟不上的可能。侯清雄指出,有一個隱憂浮現,那就是中國大陸留美人數已超過台灣的留美人數。

新一波的科技潮流如光纖、通信產業的人才,和通創投總經理張忠本指出,這些人才在大陸、武漢、西安、北京確實很多,台灣的專長則不在這裡,而是在電腦、半導體的製造上。侯清雄指出,台灣電子工業十幾年的發展,無論是在效率、良率上,都表現相當傑出。

來自台灣的科技製造業更加努力跟上矽谷主流產業潮流,但是台灣的資金可以更早進入主流產業。

陳五福認為,由於美國的景氣趨緩,創投資金投得比較謹慎,因此此時正是台灣創投可以在矽谷挑到好投資案的好機會。譬如矽谷許多有華人創業者創立的企業,許多的投資者就來自台灣。

台灣電子工業幾年發展下來,提高良率、效率,培養生產能力。張紹堯指出,台灣要由半導體產業走出來。台灣整個工業要走出瓶頸。台灣自己要走出來。台灣軟體還差很遠,落後矽谷三年。

在光纖產業方面,台灣如想在光纖產業卡位,龔行憲建議可以找適合台灣的科技,如被動元件,一定要不停地改進,也許台灣可以集中做出來。他指出,其實光纖領域很大,台灣還是要在科技上找一個科技比人家做得好。

龔行憲也建議,台灣可以在矽谷設立分公司,最重要還是在科技要生根。

台灣未來的成功是什麼?

漢鼎亞太公司董事長徐大麟指出,過去十年,台灣發展很正確。李國鼎創立工研院電子所,過去十年都燒以前的財。發展策略性獎勵投資都做對。此外,台灣也做近代工程師研討會,國建會每年也請一百多個留美學人一張來回機票,並供吃住三週。這些學者都是交通、航太、電子等美國尖端科技學者。

此外,台灣一定要與大中國合作,一定要有區域性的合作,否則台灣未來的發展會很黯淡。將來科技發展,不是生產,一定要走創新。「他們值錢是因為創新,一定要用矽谷創新精神,用矽谷自由之風掙脫枷鎖,」徐大麟說,「很多基礎創新來自創投。」

龔行憲指出,台灣必須對已經消逝的優勢,能勇敢面對,這個問題拖下去沒有好處。

台灣必須勇敢面對,由政界、商界、企業領導人做一些大的動作,做一些調整。「台灣很明顯需要到下一個階段,要有自己研發的commitment(承諾)。」

顯然,台灣不能再由矽谷到上海的科技臍帶上缺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