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加州101號公路往南直駛,再接至17號公路,來到Los Gatos市Lark ave., 這裡是Maton Venture Managing Director(相當於執行董事)陳勁初的新辦公室,離矽谷中心聖荷西市較遠,卻也較幽靜。
Maton Venture主要的四大投資者為日本的大和證券、台灣的和通創投、德國的VCM(Venture Capital Management,德國最大的創投)與芝加哥最大的創投First Analysis Venture Capital。陳勁初指出成立Maton Venture之初,他對矽谷、科技、創業很熟,但創投卻是新手。
由於有四大金剛護法,提供實質幫助,加上本身業界經驗,陳勁初的創投之路一帆風順。1997年開始投資,第一年投資八家公司,已有四家上市,一家賣出,投資至今,光是可以發放的利潤為總投資額的五倍。其中,陳勁初最擅長替投資公司重新市場定位,創造更高利潤。
陳勁初算是初期的華人創業家之一。1981年,他先到矽谷當工程師,1988年與美國同事P.Harvey一同創立BusLogic,在當時是全世界第二大電腦周邊供應商,主要做SCSI(standard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標準介面)的技術,用於高階電腦工作站,專門提供硬碟機控制卡的規格。
八○年代華人與美國人合作創業,通常是華人負責技術,美國人負責開發市場。陳勁初剛好顛倒,他反而是負責開發銷售市場,「因為美國同事只對技術有興趣。」
BusLogic這家公司創下紀錄。1988年到1996年的經營期間,連續二十二季有獲利,淨利也維持在65%以上,上市前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購,「他們出比上市更好的價錢。」陳勁初指出當時他與美國同事一人拿出2萬美元作為公司資本額,其他資金來源就以顧問費(他們那時當了五家公司的顧問)來支付。不僅如此,工作天數也創下自己的紀錄。
1996年陳勁初為玉山科技協會舉辦華人第一次創投研討會,因此萌生做創投的念頭。「華人創業不只是找錢困難,從idea(點子)變成business(商業)有很大距離,中間需要很多協助,」因緣際會碰到當時和通創投總經理洪興誠帶團來矽谷考察,「他大概是看我太閒了,叫我找個正職,」於是陳勁初成立投資領域以通訊、半導體、Internet與軟體為主的Maton Venture。
陳勁初認為創投是個人化的產業,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創投是partnership制度,以個人號召力來募集基金。陳勁初相當遵守投資的四大準則,分別為市場、獨特性、管理團隊與投資報酬率。「看不懂的絕對不投,像生物科技的案子就不投,」他說。
對他而言,創投的定位是輔助,而不是主導。他與CEO(最高執行長)間是經由不斷溝通,將觀念送出去,不應強勢主導。
要成為好的VC(創投),須對新的東西有強烈的學習意願,陳勁初也是如此。
在矽谷住了二十年,讓陳勁初印象最深刻的是矽谷的容忍度特別高,「對錯誤、對種族、對歧見的容忍度特別高。」他指出台灣與矽谷的互動密切多少也耳濡目染了這股開放之風。
陳勁初表示,現在矽谷不單是全球科技重鎮,也是全球科技交換中心,「未來台灣必須要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矽谷(交換中心)才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