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南北韓政治刀分割文化脈

朱立熙
user

朱立熙

1987-11-01

瀏覽數 16,250+

南北韓政治刀分割文化脈
 

本文出自 1987 / 11月號雜誌 第017期遠見雜誌

過去三個月來,台灣的解禁與開放措施在南韓的新聞媒體上出盡了鋒頭。台灣的消息很難得地在南韓的報紙上成為主角,不是外電版的頭條,便是配合系列專欄,佔了半版以上的篇幅。尤其對自立晚報兩記者赴大陸採訪與政府開放大陸探親政策,除了香港之外,大概以南韓新聞媒體最為關切。

同樣是分斷國家,台灣的開放政策對南韓造成的衝擊,是可以想見的。在目前世界上三個分斷國家中,南北韓的民主化程度最低、開放的步調也最慢;意識型態與制度的差距,使南北韓迄今無法打破分斷的障壁。

南韓媒體對台灣開放消息大肆報導,在漢城的中國人,除了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南韓人民有一股「台灣能,為什麼南韓不能」的怨嘆之外,也可以嗅出南韓媒體藉當前的民主化浪潮,以台灣做榜樣,推動其政府對北韓開放的意味。

但是,分斷國家人民的接觸與來往,並非一廂情願就可促成。在雙方政治尚未完全民主化,社會也未達相當程度的開放,人民的意識型態亦未臻成熟之前,只要北韓繼續堅持「鎖國」政策,任由南韓如何開放門戶都是徒勞。

南韓研擬統一對策

儘管南北韓之間的民間交流,在可預見的短期間內還不可能實現,但是南韓政府與民間仍抱持看極大希望,並積極研擬南北韓統一的對策。像今年十月十一日由朝鮮日報主辦的一項研討會,探討「南北韓之間異質化」的問題,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由於雙方思想不同造成政治體制的異質,以及經濟發展策略不同造成五比一的懸殊差距,已是明顯的事實,因此這項研討會純粹從語言、歷史與新聞報導等文化層面的「異質化」來探討。與會學者的共可結論是,要達成南北韓統一,必須先要克服雙方的「文化分斷」才有可能。

台灣與大陸分斷三十八年,兩岸中國人意識型態不同造成的文化分斷,在開放交流後,對台灣的中國人勢必會有極大的衝擊。南北韓之間文化異質化現象,對中國人同樣具有參考價值。以下是這項研討會的主要內容。

語言:由李炫馥教授(漢城大學語言學研究所長)報告

目前朝鮮半島上使用的韓語,在各方面出現了非常混亂的現象。不僅南韓使用的韓語失去統一性,被濫用與混用(指外來語與新造語等);北韓使用的韓語,則在分斷以後在特定政策下,被當做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工具。結果造成南北韓之間的語言差異,已到了難以溝通意見的嚴重地步。

在南北韓統一之前,如果南韓本身不能建立正確的語言秩序,恐怕無法和已被整頓統一的北韓語言抗衡。

北韓的語言在發音上與南韓有極大的差距,他們所謂的「文化語」(大陸上稱中國話為「普通話」),是以北韓平安道的方言為標準語,簡化了許多雙母音字為單母音字,發音短而音調頓挫強。北韓語言的語氣,在演講或鬥爭時,可以發揮煽動的效果。

其次,北韓新造了許多語言,也有從蘇聯引進的外來語;許多重言在北韓的社會特性下,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或成為賦有另一種語言意義的雙關語。像「藝術」這兩個字,除了原來的意義外,還可以解釋為「技術或訓練」,北韓常見的標語就說:「讓我們學習軍事藝術!」

歷史、語言異質化

北韓從一九四九年全面廢除漢字,並排除了語文裡的日本語文殘渣,使用純粹的韓式語文,書報也一律自左至右橫寫。他們使用的「文化語」又夾雜了平壤與咸鏡道土話的腔調,使語言不僅失去了韓語原來的韻味,還充滿了攻擊性。這也是為什麼北韓人的性格總是讓人感覺充滿戰鬥性與破壞性的原因。

今天,南北韓之間的思考方式、價值觀與意識型態會有如此大的差距,語言的異質化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歷史:由尹乃鉉教授(檀國大學歷史系)報告。

南北韓要消除歷史觀的異質化問題,首先雙方必須認同南北韓是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與社會所發展而成的事實。其中最重要的是古代史的部份,這是記述朝鮮民族形成、創出獨特文化與歷史傳統的基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大部份的南韓學者基於政治因素,或顧慮自己的見解被否定,一向忌諱採納北韓的研究成果,但是有關古代史的史蹟或史料大多在北邊,北韓確實比南韓佔優勢,研究成果也較多。如果南韓繼續拒絕接納北韓的研究報告,只會使南韓對古代史的研究停滯不前。

南韓的「國史編纂委員會」主編的「韓國史」,從古代朝鮮到三國時代只有一卷,但是北韓「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的「朝鮮前史」就有三卷。

新聞報導差異最大

南韓的學者認為,朝鮮民族的形成是由中亞「移動」而來;北韓則主張是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地方數十萬年前就存在的土著及原住民成長所形成。由於北韓擁有考古學上的證據,使南韓的「移動說」失去了說服力。

由於南北韓學者對歷史的認定角度不同,使歷史的用語與斷代區分也有極大的差異。北韓對歷史的敘述,往往流於教條主義與社會主義化,學術角度不夠客觀與洗鍊。但是北韓對古代史的研究成果與理論根據,南韓應該予以肯定並接受。

為了消除南北韓間歷史觀的異質化,唯一的方法就是打開學術交流的管道,讓南北韓學者共同探勘史蹟,定期交換史料與研究成果,共同主辦學術研討會等。

新聞報導:由劉戴天教授(西江大學言論文化研究所長)報告。

南北韓分斷造成雙方社會的異質化現象中,以新聞報導方面的情況最為嚴重。

在北韓,新聞媒體純粹是「黨的政冶工具」,它們賦有以下的使命:一、教育人民,二、說明黨與政府的政策,三、動員人民建設共產主義社會,四、鼓吹鬥爭與自我批判,五、暴露戰爭販子的陰謀等,都與自由世界的傳播理念大相逕庭。

根據一九八五年北韓發表的「黨對出版報導事業的方針說明」,北韓的新聞媒體必須信奉「主體思想」與「金日成主義」,並為了實踐而存在,而且必須奉行黨中央的唯一指導。

南北韓在新聞報導的異質化,從一九八五年九月南北韓紅十字會促成的「離散家屬故鄉訪問團與藝術公演團」在對方活動時,雙方媒體報導的方向與內容的背道而馳就可見一斑。

北韓的新聞報導只能視為「共產理念教科書」,或是「革命的工具」;南韓的大眾傳播雖然在新聞自由的幅度與職業道德方面仍有可議之處,但至少還能夠維持傳播媒體原來應有的面貌。除非北韓的體制完全從共產主義脫胎換骨,否則期望北韓的新聞報導發生「質變」無異緣木求魚。

東西德交流的經驗

東西德的異質化現象:由李三悅教授(崇實大學基督教社會研究所長)報告。

東西德之間改善雙方差距奏功最大的,可說是雙方人民的自由訪問。最近東德頭子何內克訪問西德,又造成了高潮。今年到目前,西德人民前往東德已超過了三百萬人。人民的交流訪問,促成東西德改善交通、道路設施、郵電設備等,而且也促成了商品與物資的交流,對團結德國人與消除雙方差距,有極大的貢獻。

而且東西德前後締結了青少年交換協定、文化協定、環境保護協定、科技情報交換與共同發展協定等非政治層次的合作計畫,透過這些交流,使雙方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雙方的體制文化開始有了逐漸接近的現象。

但是從東西德到目前為止的交流成果來看,仍難以斷定雙方能否完全克服異質化的現象。雙方因為分斷而斷絕的交流,造成資訊流通的閉塞,使雙方人民仍不能夠放情而自然地交流,也都無法適應對方的生畢竟體制與理念造成的政冶障壁,已形成雙方懸殊的異質。人民的交流訪問,固然可以解消離散的痛苦,東德境內的自由與人權也因此稍獲改善,並加強了雙方人民的瞭解與團結意識;但是究竟能否為已經異質化了的雙方文化、社會結構、價值觀等,帶來根本的變化,仍不免讓人悲觀與懷疑。

從東西德的經驗來看,如果南北韓也有同樣的民間交流,一定也會出現「肯定的變化」,與令人懷疑的「根本不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