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開放知識 速度 虛擬

朱博湧
user

朱博湧

1999-10-01

瀏覽數 16,900+

開放知識 速度 虛擬
 

本文出自 1999 / 10月號雜誌 第160期遠見雜誌

策略研擬是否合乎邏輯,常常基於周遭環境與競爭對手的一些重要假設。然而當環境或管理處理對象發生巨大改變,原先似乎以為很合理、過去亦證明很有效的策略,一下子再也不能說明所處產業觀察到的現象,更遑論預測環境變化、掌控競爭者及消費者的行為。

這是為什麼呢?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常是關鍵,造成決策者突然發現自己不是那麼瞭解原先非常勝任、引以為傲的工作。

典範的功能之於決策者行為,如同推導理論時假設前提的角色。一旦假設發生改變,不再成立,由假設推導出的定理也不再適用。

科技變化瞬息萬變

典範轉移如同假設的改變,影響決策至鉅。策略思維所依據的典範可以很多形態發生質變,包括環境、科技,彼此常常互相作用,不易單獨切割。環境的典範轉移之所以會造成深遠影響,是因為企業不易掌握其改變。

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命脈的WTO,對產業影響程度最大。WTO成員將影響非關稅保護談判空間,關係到個別國家經濟主體關稅與市場開放自主。

科技的典範轉移無所不及,速率更是無法預測。法規的改變極為費時,加上牽涉團體眾多,企業雖無法掌握改變,但多多少少可以事先應變。科技變化可說是瞬息萬變,很多企業常常措手不及;如網際網路的興起、普及、應用一日千里。未來的景況與社會的影響,如同工業革命開始時幾乎無人可以預測、甚至評估。

然而一些發展趨勢的蛛絲馬跡可以蒐集、觀察,並加以歸納以供參酌。

「開放」蔚為產業標準

網際網路的科技和應用之所以能急速發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開放」而蔚為產業「標準」。就是這種理念,造就類似「網景」(Netscape)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成長如此迅速。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其二是「虛擬」的觀念,而「開放」的近似同義詞是「虛擬」。相對於傳統產業之實體對象、組織、消費者;網際網路的虛擬環境、消費方式甚至經營模式,都迥異於今日任何產業的策略思考模式。

用傳統的策略想法來看,是很難瞭解所謂的「環境」「競爭者」甚至「產品」「消費者」,這一切似乎都非常模糊不清。

傳統的證券商、書商經營成敗常常與分行家數的規模效益有關,這是實體組織的觀念;然而若以亞馬遜書店、e*trade 來看,實體組織的規模不全然是一種資產的正效因子。同理,以往投資者注重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中有形資產及其配置,但最寶貴的資產是人,是無形資產。

對投資者、社會精英而言,一家企業光有龐大的有形資產卻無創新求進的經營者,在未來網路經濟時代,將遠不如有形資產不多、卻有堅強之經營團隊者值得青睞。

因此,第三個重要觀點:未來企業的競爭力中,無形資產、知識管理的相對重要性將遠大於有形資產、勞動力生產等傳統經濟生產要素。

網路時代講求速度

最後,在未來網際網路時代,所有決策一切講求速度、彈性。要能掌握兩項決策要點勢必須對資訊科技有所掌握(如利用網路科技蒐尋資料、溝通、求證不同觀點等)。

典範轉移的策略影響,產業史上有很多例子可循。個人電腦中軟硬體發展過程提供了最好的例證。IBM當初忽視個人電腦的發展潛力,在開放標準、合作伙伴的策略做法下,WINTEL成為產業標準。

之後,相容性個人電腦興起,原先大型電腦排他性、不相容以鎖住客戶的策略做法不再適用,促使整個電腦產業典範轉移,遊戲規則大改。

今日全球的通訊產業(包括網際網路)典範轉移也正如火如荼展開。網際網路目前在數據、影像傳輸極為普遍,繼網際網路電話可能取代部分國際電話通訊功能。

若前車之鑑可以借鏡,典範轉移的策略思維豈可輕忽?(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兼EMBA學程主任)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