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世紀的大趨勢是,目前許多固定下來的領域,疆界會重新調整,有些甚至會消失,例如性別區分,」台大外文系教授廖咸浩分析。
世紀末的台灣,性別的柏林圍牆正從四面八方坍塌。去年舉辦的「丙級技術士保姆人員考試」,破天荒造就九位「有牌」的男性職業保母。而六十五歲以上的女性,已有超過半數嫁給四十歲以下的小丈夫。三軍官校的狀元被女性包辦,警界將出現女性分局長。男扮女裝的變裝秀,從民進黨的「金達尼號」,延燒到大專院校的學生劇團。「娘娘腔俱樂部」的男性,也現身要求洗刷污名……。
「性別」逐漸變得「有性無別」,趨向「模糊化」與「越界化」。
本期《遠見》即從家庭、職場與學校教育三個面向來探討這股無法抵擋的趨勢。
在家庭方面,奶爸現象從電影笑料逐漸獲得社會認同,成為男性「正當」的生涯選擇之一。連美國總統柯林頓都體察「民之所欲」,宣稱如果他這輩子曾經做過一件每個人都贊同、也不會遭到彈劾的事,那就是撫養女兒長大。儘管如此,男人回家煮飯帶小孩與女人出外打拚事業一樣,走得並不順利。這個過程讓奶爸發現,社會對養育小孩與操持家務一點也不看重,女性對家庭的貢獻未被承認,如今換成男人來做,更平添邪惡及窺視的意味。
在婚姻關係中,年齡的男大女小、社經地位的男尊女卑、情慾自主權的男主動女被動,都有既定的模式,這些長久以來遲滯不前的樣態也一一遭到顛覆。甚至,性別越界還能讓兩性有更大的空間去思考人生價值、刺激彼此的成長。東吳大學教授林蕙瑛調查發現,在婚姻觀念上,台灣男性已經比女性更能坦然接受「女大男小」的配對。從深度訪談可看出,在這種年齡組合中,夫妻關係比較平等,女性敢於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慾,沒有不自在的感覺。在某種程度上,妻子甚至還引導丈夫成長。
在職場上,性別越界更是如火如荼,這不是男女搶飯碗的惡性競爭,而是兩性更能展現各有的特質,讓工作表現更優異。我們特別選擇了六個「性別越界」的典範做報導,包括打破「男主外」慣例,成為台灣「天字第一號」女性大使的張小月;在世界最危險與窮困的角落,從事人道救援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資深女領隊林良恕;從基層護士做起,成為台灣第一位男護理長的李賢發;施政風格比桃園歷屆男性縣長都有魄力的呂秀蓮;連拳王泰森都想討教的美國女拳擊手瑪汀,以及女司機賴雪娥也能稱職做好需要體力與技術的公車運匠。
中央大學教授何春蕤指出,「其實性別越界的真正動力來自學生,他們已經開始在做不一樣的事。」的確,本期《遠見》對中小學生的抽樣報導,充分印證了她的觀察。在教室裡,小朋友展現了性別刻板印象外的天真、活潑、自由與創意,反倒是老師必須調整僵固的性別概念,才可以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成為觀念更開闊的現代人。
性別越界時代的來臨,將有愈來愈多「男不男,女不女」的「新物種」出現。有人斥為光怪陸離,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個破除雌雄藩籬、「性不性由你」的時代,不也給人更大的自由與更多的可能性?何妨用跨越界限的新思維來面對?
(臧聲遠)
家庭裡的性別越界
【親職篇】
新奶爸時代美國奶爸的爭議不務正業的男人被人欺台灣奶爸的驕傲7-eleven 親密成長
【夫妻篇】
老妻少夫,做愛做的事
案例一:龍君兒Vs.吉米 互相引導,彼此遊戲
案例二:某高職輔導老師 從被動、騷動到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