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務正業的男人被人欺

夏傳位
user

夏傳位

1999-03-01

瀏覽數 12,500+

不務正業的男人被人欺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9 / 3月號雜誌 第153期遠見雜誌

一九八○年代晚期,美國社會學家葛森(K. Gerson)進行一項研究,她想知道當女人紛紛進入職場之後,家務該如何重新分配?結果她發現,即使女人白天有了工作,甚至比男人還忙,但傍晚回家後,家務重擔依舊落在她們頭上。

不過,一九八○年代的男人的確比他們的父親多做一些家事。

到了一九九○年代晚期,新的社會趨勢興起,女人出外打拚賺錢,男人在家養兒育女的情況日趨普遍。在美國,有八%的配偶符合此種類型。不過別以為在家的奶爸就會乖乖做家事,你仍可以看到職業婦女回家後忙著拖地洗衣,而奶爸則忘我地跟兒女嬉鬧遊戲。

儘管如此,「奶爸現象」確實是一項社會革命,以後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帶來多大的社會騷動,沒有人能預測。即使現在,「奶爸現象」已經挑戰了美國法院的判例、人們視為天經地義的價值觀,以及女性主義信念。以下便是一例。

住在佛羅里達州的亞歷與蘿塔,跟一般富有的白人家庭沒什麼兩樣。亞歷是一家聲譽卓著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蘿塔曾經是室內設計師,不過早已賦閒在家,偶爾心血來潮重新布置家裡,她最大的興趣還是照顧小孩。

亞歷和蘿塔都是難得一見的好父母。亞歷儘管忙碌不堪,仍竭盡所能陪伴子女。他在凌晨五點起床辦公,一分一秒也不浪費,然後空下每一個早晨及傍晚的時間陪伴兩個女兒。女兒參加學校的戲劇表演,他會帶著一籮筐的法律文件到場,一邊幫女兒打氣,一邊處理公事。

蘿塔從各方面來看都是標準的家庭主婦,善體人意且懂得照顧人。不論鄰居媽媽還是學校老師,都公認她是最熱心主動的家長。

這對人人稱羨的夫妻卻離了婚。因為亞歷希望蘿塔能找個正當工作,不要老是依靠他;蘿塔卻認為,照顧小孩就是一項「正當工作」,而亞歷卻總是以輕蔑的態度貶低她對家庭的奉獻。

法院該將子女的監護權判給誰?根據美國司法的慣例,毫無疑問,應該判給長期照顧小孩、最瞭解關心小孩的人,這個人理所當然是母親。

可是這個故事在關鍵地方出了一點小差錯。亞歷其實是「雅莉」,蘿塔應該叫「羅伯」,主人翁的性別角色顛倒過來,竟引起人們及司法的兩極反應,全美國都加入了辯論,至今尚無結局。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職業婦女錯了嗎?

一審法官將監護權判決給雅莉。法官認定雅莉的責任感和經濟基礎都是較穩定的,小孩跟著雅莉才符合她們的長期利益。

問題是法官是否在下意識的偏見中,認為一個「沒有正業」的男人(特別是男人!)較有可能在各方面都不穩定、甚至沒有責任感?有一件插曲頗堪玩味。當羅伯當庭陳述時,承審法官史賓塞突然打斷他的話,傾身向前問他:「我沒搞懂一件事,你為何不找個工作來做?」

羅伯敗訴之後,女律師葛琳感到不平之至,決定拔刀相助,非討回公道不可。葛琳本人正是為了家庭而放棄璀璨的事業及傲人的薪水,甘願當一名平凡的小律師。她從羅伯身上看到自己的困境:社會不僅不獎勵犧牲,還藉此懲罰甘願犧牲的人。於是,她在上訴稿中寫道:「法官確實沒搞懂一件事,羅伯有工作,他的工作是這個家庭的主要照顧提供者。」

上訴法庭將監護權判給了羅伯。

爭議並未到此平息,反而引爆一枚更強力的炸彈。當地報紙《邁阿密每日經濟評論》說,雅莉輸了官司的理由只有一個:她太勤奮工作了。隨著故事一路延燒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甚至成了國際新聞,重量級婦女團體發出怒吼:「依照這種判決,美國每一個職業婦女都可能失去她們的小孩,」如果只因一個女人走出家庭、實現自我就要遭到這種懲罰,「兩性平等的理想要倒退十年。」

男性運動的團體也紛紛開砲,這些團體早就認為監護權法律嚴重歧視男性,這下可找到了良機。另外,保守主義者也歡天喜地,認為女性主義終於得到報應。

女性主義團體其實也有理直氣壯的地方:過去職業婦女必須分心家務,無法像男人一樣全心投入工作而遭雇主歧視;現在社會又指責職業婦女不能盡心照顧小孩(像雅莉這般盡職的母親猶遭懲罰)。這樣對職業婦女算是公平嗎?

這次輪到雅莉提出上訴,目前該案仍在如火如荼地審理中。這個案例說明了,性別角色的改變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而它牽涉的道德兩難需要以全新的方式思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