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各種發明「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將來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例如,生物科技可以複製人,積體電路可能製造出會思考的電腦;這些都可能改變社會的組織架構。所以現在應先預判和規範,國會立法應結合人文、社會的思考,維持正確的倫理和價值觀。
下一個世紀因為科技與交通的發展,人的生活會愈來愈好,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只於經濟層面,也會涉及政治層面。因此,民主是一條擋不住的路,二十一世紀會比現在更民主,台灣也是如此。
另外,族群與族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會愈來愈小。現在我們說「新台灣人」,強調族群融合的立意很好,但應該把眼光再放大,做「新國際人」,因為國際間的交流整合是世界性的趨勢。我們要建立典章制度、提升生活和教育的水準,才能在地球村中成為被尊敬的一員,進而有影響力。
就台灣的國會政治而言,短期看我很悲觀。這次我們選出來、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會成員,素質不佳、立法效率很不好。但我相信,一個民族的經濟或政治發展從開始到步入成熟約需三十年。從國民政府來台,前三十年致力發展經濟,八○年代經濟成熟,開始追求政治民主化。現在我們還在這個過程中,因此看到很多問題,但這些終究會解決。
我相信政治的發展如同一條曲折的線條,雖然有偏差、失誤,但方向是往前的。這屆立法院明顯是一黨獨大,在缺少監督的力量下,問題會浮現出來,民眾也會瞭解監督的重要,在下次選舉做調整,在野的力量就會出來。未來政黨輪替、相互監督制衡是必然的現象。
下一個世紀,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將趨明朗化,現階段無論台獨或統一都不切實際。我們可以用公投決定要不要獨立,但不能用公投決定中共要不要犯台;在中國沒有民主化之前,統一是不可能的。若以台灣的發展來評估中國的未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已進行十年,五十年內可能達成政治民主化,屆時兩岸關係就有解決的可能。
(蔡慧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