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日,全美最具精英色彩的「百人會」在加州矽谷召開年會,眼尖的記者發現林昭亮後、引起一陣騷動;圍觀的人交頭接耳,談論這位受歡迎的小提琴家。他是百人會的創始會員,特地遠從東部過來開會,只停留兩天。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七歲的林昭亮贏得西班牙蘇菲亞皇后首屆小提琴比賽首獎,蒙皇后召見。西班牙《國家日報》盛讚:「他有著完美音樂家的技巧和音樂修養,尤其是演奏聖桑《C小調協奏曲》的表現,足以令那些成名的音樂家嫉妒。」
這是台灣本土培養的音樂家第一次在海外揚眉吐氣,也是當年天才兒童政策開花結果的證明。
年紀稍長的人都記得,當時為了讓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及早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又得以不受兵役法限制,特別訂定了資優學生留學的辦法,把一批孩子送出國,可說是小留學生先鋒。林昭亮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最有成就的。
林昭亮生長在新竹,早逝的父親是核子物理學家,喜歡拉二胡。林昭亮五歲學琴,被視為小天才培養,頗有名氣。十二歲時,林昭亮隨母親移居澳洲,進入雪梨音樂院;十五歲隻身前往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親炙小提琴名師Dorothy DeLay。十七歲在西班牙得獎後,就開始音樂事業。
自此,林昭亮和陳必先、辛明峰一樣,成為台灣音樂界的寵兒,只不過,三人之中持續在樂壇發光發亮、回饋台灣的,只有林昭亮。
被母親暱稱為「開心果」的林昭亮,有著迷人的笑容和開朗活潑的個性。這種討喜的人格特質在競爭激烈的音樂圈裡,成為他發展事業的潤滑劑。林昭亮是天生的表演家,他說:「演奏家就是要討好聽眾。」他以絕倫的琴藝和迷人的個性輕易地打入聽眾的心。
「音樂家不能靠名氣而活」
從十七歲開始經營音樂事業,十多年來,林昭亮每年的音樂會都排得滿滿的,十分忙碌,但在細節及想法上卻和以往有點不同。音樂季在每年九月至次年五月舉行,六月至八月較為空閒,以前林昭亮會趁這段時間到南半球表演,現在有了家庭,演出不若以往頻繁。六年前,他開始在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授課,目前收了五個學生,分別來自俄羅斯、保加利亞,美國、加拿大及中國大陸。
林昭亮說,年輕時努力演奏,「演奏會的意義在征服聽眾,」有著急於站穩、急於表現的心態;現在他是名音樂家,地位穩固,希望提供給聽眾更精緻的東西,「忠實傳達作曲家的意念。那是一種認真的態度。這句話說起來沒什麼,但並不是每個音樂家都能做到,」林昭亮說,「音樂家不能靠名氣而活。」
大牌音樂家怎麼詮釋曲目,聽眾照單全收,很少能挑得出詮釋上的毛病,上台只要不失常,都能贏得掌聲。林昭亮不以此為滿足,他要深度發掘作曲者有意識及無意識的想法,這是嚴肅又兼具創意的工作。
「聽眾為什麼來聽你演奏?他們買票、開車、停車、花錢吃晚飯,也替音樂家付出不少,」林昭亮說。
台下的林昭亮很體貼聽眾,演奏完後不會躲起來,十分享受和樂迷在一起的時光。他說:「我十幾歲時去演奏,下台後很熱、全身流汗,許多人來看我,我就站在門口吹風,和大家說話,結果回家就發燒了。我媽媽說:『你看你,就是喜歡和人說話。』我說:『媽媽,人家是喜歡我啊!』」
古典音樂家雖然高高在上,但仍是以音樂來服務大眾的行業,必須廣結善緣。這點林昭亮做得很成功,他說,「演奏就是要討好聽眾,我永遠不會排斥喜歡我音樂的人。」
在台灣,林昭亮不只在台北表演,也去屏東、彰化這些少有精緻文化活動的外縣市表演,聽眾熱情極了,「就像我第一次去大陸一樣,」他說。
去年十月,林昭亮籌辦了一個國際巨星音樂節,慶祝國家音樂廳成立十周年,許多著名音樂家應邀出席,包括馬友友。那是台北難得一見的盛會,在馬友友和林昭亮合奏的當晚,室外轉播的場地擁進三萬人。
幾乎要向總統求救
不過,籌辦之初卻遭遇許多阻礙,「在開始溝通時有困難,讓我很有挫折感、很傷心,」林昭亮說。當時他選最好的音樂家、開最好的曲目,同時提拔新秀、給他們上台機會,完全出於提供社會美樂、提升台北國際地位的心意。主辦單位則從現實著眼,票好不好賣、音樂家價碼是不是太高,總之就是不能賠錢,一直殺價,林昭亮幾乎要向李登輝總統求救了。
幸好牛耳藝術經紀公司的牛效華伸出援手,音樂節才順利展開。
雖然受挫,但林昭亮的雄心不減,現在他已在計畫西元兩千年的「新世紀巨星音樂節」了,預計要比第一次更大、更轟動。台灣這些年來一直以經濟、科技發展見長,台北電腦展吸引各國人士前來,但從未出現過吸引國際文化人的活動。許多著名表演團體之所以應邀來台,是因為台北是亞洲巡迴中的一站,並非特別為台北製作的。林昭亮籌辦的國際巨星音樂節無論就規模、意義來說都大不相同。
台北的國際巨星音樂節在美國報紙上廣為刊載,紛紛以「林昭亮回家了」「亮麗的台北之旅」為題,介紹林昭亮、國家音樂廳、出席的音樂家,以及林昭亮在音樂事業上的另一層挑戰--應付音樂節的人與事。換言之,林昭亮已從純粹的演奏家成為音樂推動者。
林昭亮指出:「現代人的注意力不持久,需要快而刺激的東西。現在大家都在找尋和大眾結合的方法,例如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就推出下班時間音樂會,下了班,聽一小時音樂,再去吃晚飯。現在演奏家的獨奏會也愈來愈少,因為主辦單位怕賠錢,都不太願意辦。」
大提琴家馬友友近年已走出純古典的範疇,接觸通俗、爵士、民族音樂甚至電腦音樂,在「向巴哈致敬」節目中,他演奏最深奧的「巴哈無伴奏組曲」,場景卻放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和他對談的不是樂評家,而是計程車司機。這些都可視為「使古典音樂更可親」的做法。
林昭亮最佩服馬友友,認為像他那樣的樂壇超級巨星不超過五位,「非常了不起」。而且馬友友不是穩坐高位就不聞不動的人,他隨時吸收新知,賦予音樂更豐富的面貌。「他研究絲路音樂,甚至和科技界合作,用科技偵測手的動作,做出不同的音樂,」林昭亮也朝這個方向去想,「音樂可以多元化發展,如果做一個音樂舞台劇,找李安來導演,是不是很棒?」
尋找音樂事業的根
林昭亮提攜新人不遺餘力,目前學音樂的亞裔孩子也愈來愈多,他認為,「現在各種比賽獲勝的大多是亞裔孩子,音樂學院的亞裔學生逐年增加,嶄露頭角的亞裔音樂家也多了。音樂家並沒有遭遇種族歧視的問題,這是幸運的地方。」
林昭亮說:「我網球打得不錯,但要變成張德培就幾乎不可能;音樂也是一樣,它有很多層次,要想好你能到達的是哪一層,每個人的才能和後天努力都不一樣。做音樂家有兩個條件,一是要從小開始,二是要找最好的老師。有的家庭為了培養子女的音樂天才,千辛萬苦搬到紐約,家庭分散,別的孩子也無暇照顧,非常辛苦。音樂圈競爭非常激烈,如果孩子將來沒有出人頭地,家長也不要怪他們。」
二十多歲時,林昭亮想做美國人,對中國的根並無深刻體會;現在他深感「根」的綿延不盡,無法斷絕,因此在音樂事業上,他不時從「根」的角度出發,籌辦大型音樂節,介紹中國作曲家的作品,提拔新秀。在華人年輕音樂家中,他也開始扮演「師父」的角色,「努力找機會讓他們和我同台,」他說。
林昭亮住在高雅的紐約曼哈頓上西城區,並擁有一把一七三四年的義大利Guarneri名琴。音樂事業的順暢,未造成他的大牌作風,反而更使他珍惜所有,飲水思源。《遠東經濟評論》在一篇專訪中說他有「停不下來」的個性,看來林昭亮將不斷動用他活潑的腦筋、圓熟的人際關係,以音樂為媒介,替這個社會提供更多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