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台灣觀光教父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只有高中學歷,一路爬升到業界頂尖地位,他最在意的是技職教育體系,卻看到一場「拼升格」的盲目競賽,台灣技職教育遭無情摧毀,基礎技術人才逐漸被掏空。
年輕時第一份工作是傳達小弟,短短5 年內竄升為美商總經理,中年拼觀光,帶領台灣觀光美食推廣團前往世界各地參展。沒有傳奇背景,完全靠扎實的學習與努力,他說,教育的本質應該在培養核心優勢,不是只憑一張文憑,技職體系是建立一個社會值得尊重的職人精神,「實力比學歷更重要!」
他提出技職教育的救治之道,技職教育必須能帶領學生看到世界最新的變化,不能以教出「工匠」的能力來思考,而是要找到學校的核心價值,才能改變當前弊病。以下是他的真心分享:
3 月晚間,台北市仁愛路巷內,傳來陣陣歡呼聲,這天是肯夢學院的畢業典禮。
畢業生以「髮型設計師」的身分降臨地球,改造來自不同行業的平凡上班族。他們原本是麵包烘焙師、壽險工作者、專櫃服務員、行銷主管、數學系畢業生??,然而經歷了10 個月、總計1540 個小時專業而系統性的魔鬼訓練,以及前後200 位真人練習,他們從原本沒有任何基礎的美髮素人,蛻變成有主張、有意念的髮型設計師。
肯夢的學生沒有一個是科班出身,但因為他們之前累積了一定的社會資歷才跳進這個行業,往往後來爬升得很快。美髮美容本來就不只是剪髮洗頭,而是對人外表重新塑造,進而影響內在。當美髮師有了社會歷練,具有圓熟的社交能力、生活品味,能很敏銳地掌握不同的人適合什麼髮型,便很容易從「匠」的層次轉為「師」,再提升自己成為髮藝「達人」。
肯夢的例子提醒我們,技職教育應向上追求更高的核心價值:「匠」已不足,「師」或能成器,但只有「造型設計達人」,才能成一家之言。
從「學」到「術」,堅持核心優勢
目前台灣產業界普遍的問題是:高職畢業生難以補充基層技術人員的人力需求,甚至連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也不見得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台灣社會正逐漸面臨基礎技術能力中空的窘況。
為了矯正技職院校過度往學術傾斜,輕忽基礎技能,我覺得配合我們的優勢一定要從「學」走回到「術」,再走到「藝」。如果學生不動手實作,將會對事物無感,只能依靠書本知識。而這個「術」不只包括「技術」,甚至包括從技術往上提升至更精深的「美學與藝術」。
如果我是技職學校校長,必須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價值。任何學術界老師想進技職體系並不是無條件接受,如果今天一位聲譽卓越的學術型大學教授,要來以餐旅見長的專科學校教行銷,他得證明自己曾在市場歷練過,或要求他利用寒暑假到各餐旅相關產業,補修業界學分。
技職學校不能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同樣的,學生也不是誰考高分就敞開大門。我始終覺得,技職學校收一般高中畢業生也需設立條件。如果高中畢業生說他喜歡餐飲,那他必須能證明真心喜歡餐飲,好比曾在飯店打工若干鐘點,對食材具敏銳度,而且經過負責的廚師背書推薦。這樣老師教的時候,才不會讓一群有高職實務基礎的學生,被迫要跟另一群沒有基礎的學生一起從頭再學一次原來已會的技術。
我絕不相信,一位業師可以一教10 年,而10 年前的東西可以符合現今業界水準,因此,輪調和磨練才是最好的策略。在學校教餐飲的業師,可以跟夠水準的餐廳與飯店合作,教職2 年後,就到飯店擔任副主廚,而五星飯店的副主廚則可到學校當老師。透過「教學相長」,才能全面提升技職與業界的水準。
當技職體系以這樣的專業高度自我要求之後,才能進一步以藝術的高度來看自己。
學習百貨公司,為求真知而學習
我曾在一個機會跟三井日本料理老闆黃奕瑞結識。他小學畢業後離開家鄉來台北打天下,展開他的習藝生涯,24 歲創立自己的日本料理店,10 多年拼搏有成,現在三井已成為台灣高級日本料理名店之一。
原本連初中都沒辦法念的他,現在在EMBA 班上課,換另一個視野看自己的企業。小學換了3 間才畢業的他,現在滿腦子化學知識,也可以頭頭是道講述食材由0 度降到零下70 度的各層次變化。學徒出身的黃奕瑞,從未停止實務學習,他不再為混文憑或學歷讀書,只為了求真知去讀書。我認為學校也應該為他這種「準備好學習的人」,隨時敞開大門。
當教育從賣方變成買方市場之後,我覺得將來學校的定義也會改變。很有可能,未來的學校必須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所有學系學門,被放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陳列,讓消費者(學生)自由購買,優勝劣敗,最能滿足學生需求者就能存活。這樣的學習百貨公司裡,學生可以自己按興趣排列組合自己想學的東西,由被動、無方向的學習轉為有目的、有意向的學習。
例如廚師也可以選化學課程,文科學生可以修古典物理,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進行「跳躍式」、「點菜式」的學習,最後有沒有拿到一張學歷,已經不再重要。他們甚至可以只選某個學校、某幾位老師的某幾門課程。
或者,學校不只像百貨公司,「書店」的比喻更好,因為你不可能將書店的書全部看完,而且你現在可能專注眼前工作,日後回過頭來有需要時,隨時都可以繼續學習,而且更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