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下鄉行腳,做社會的建築人

中原大學》建築系

劉子寧、王維玲
user

劉子寧、王維玲

2016-01-19

瀏覽數 4,600+

下鄉行腳,做社會的建築人
 

在一片都市景觀之下,各式各樣的建築物矗立在你我視線之中,像是伴隨著灰濛沙塵的天空一樣,冰冷的水泥建築一棟棟並排站立,幾乎感受不到一點溫度、也嗅不到一絲「人」的氣味。這是我們要的建築嗎?

嚮往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嚮往著建築物與人之間的對話,新一代的台灣建築,正朝著有溫度的、有感覺的方向前進。不再只為權勢建造,也不為金錢建築,這些懷抱理想的「社會建築人」離開了過去為現代建築論述所支配的前衛建築師的形式主義烏托邦陷阱,他們為弱勢者而設計、為社會動工,在人與營造世界間進行改造。

中原大學的建築系系館古樸優雅,藤蔓遍布主體,一位年輕的建築系學生曾在此埋首工作室中,畫著設計圖、翻閱著各式各樣的資料,即使已夜幕低垂,也不見任何休息的模樣。

他是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的王正祥,在剛進學校沒多久就透過系上參與了謝英俊建築師在太麻里的八八水災永久屋建案,也在2012 年士林王家遭拆的文林苑都更案事件中參與「遍地開花,全台建築系學生提出都更新想像」活動。現在的他,正跟著台灣著名的「赤腳建築師」黃聲遠老師學習,在宜蘭當地尋求社會建築的可能性。

「老師不會告訴你要做什麼,他要你在環境裡發現自己,」王正祥眼神中閃動著光影,當他提到目前正在進行的作業時,立刻侃侃而談,從宜蘭壯圍「大陳新村」的歷史講到現況,再講他觀察到的當地「捕鰻人」問題、以及他構想出來的解決方式等,眼前這個大男孩腦海中所建構的「建築」,竟然具有如此細微的觀察能力與社會關懷。

大陳新村是1955 年政府為安置從大陳等島嶼撤退來台的大陳義胞所興建的住宅,在多個縣市興建共35 個大陳新村,而壯圍也是其中之一,但隨著時代變遷,大陳新村的人口外移,幾乎成了空村。這讓他思考著,這樣的空間還可以做怎樣的利用?而在宜蘭壯圍鄉東港海邊,每年冬季都會有民眾到這裡捕鰻苗,漁民在沙灘上搭起一座座帳篷,有些甚至已經成為聚落。這種現象對海岸景觀與環境衛生造成衝擊,加上這塊地區是水鳥保護區,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往年當地政府透過強制拆除的方式來解決,但也同時影響了捕鰻人長年來的生存方式。

那如果把大陳新村的空間拿來建置捕鰻人的聚落呢?王正祥把他觀察到的2個現象結合在一起,開始著手設計這個大陳新村的新空間,目的是希望能同時解決生態保育、漁民生計及空屋問題。

讓建築回到人的生活,就是中原大學建築系最想讓學生學習到的事情,而這樣的理念在系上培養出的學生身上完全可以證明這一切:對他們而言,建築中最核心的議題就是「參與」。

在中原建築,系上透過不斷的戶外考察及社會服務,讓學生在下鄉行腳的過程中思考建築的意義。而每年系上也都會帶著學生踏向「築夢之旅」,透過在異國的所見所聞,提升學生在面對台灣本土問題時可以擁有更宏觀的視野;近年不斷增加的日本交換生也讓中原建築系多了點不一樣的聲音。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中原建築系系主任謝明燁說,中原建築系的畢業生有超過半數的比例進入建築實務界工作,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實際改變提升台灣的建築環境。

這正是中原建築系對「社會建築人」的期許,建築的意義不僅在於好的建築物,更是在於社會中的互動意義,重新思考人的創造與渴望,重溫營造環境的能力,享受共同工作的樂趣,並學習對環境思考的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