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心靈大捕帖:新媒體教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8-07-05

瀏覽數 16,300+

心靈大捕帖:新媒體教
 

本文出自 1998 / 7月號雜誌 第145期遠見雜誌

世紀末,靈異現象抬頭,是全球的潮流,台灣也沒有缺席。要看台灣的心靈趨勢,最有趣的不在有名有姓的教派,而是帶著遊戲性質、非常個人化、更年輕、更商業、更快速與無孔不入的「新媒體教」。

新媒體教結合的是最古老的術數。 測字、紫微、台八字、推背圖、面相、星座……,正熾熱地在台灣發燒。它們可不是流行在台北行天宮地下道;有需要的人,也不用走到巷子裡的一角,掀開畫著男女面痣的布簾,與戴著墨鏡的算命師遭遇。

古老的術數,正透過實質與虛擬的空間、交錯運用傳統與先進的媒體,在書市、電視、網路,甚至百貨公司專櫃與大專院校研討會,以十分明顯的速度在台灣的各個角落成長。

靈異與科技相生相成

命理類書籍,是台灣圖書銷售的第三大宗,僅次於教科書與文學類書,一年銷售值達到數十億元新台幣。不管是台北的老書街重慶南路,或東區的新文化地標誠品書店,這一類書籍都是一整面牆或兩面十幾層的大專櫃。

早年,只有某些女性雜誌會刊載一、兩頁每月星座;現在,專談星座的期刊是一週一本。一位便利商店的工讀生發現,這類雜誌每個禮拜上架不到兩天就賣完了。

報紙開了星座版與命相專欄;無線與有線電視台由「大師」主持叩應節目……,台灣新媒體教既講神秘,也講曝光率。

更明顯的是數位媒體。

例如,一九九八年六月的某天,在台灣網際網路新聞討論群命理、星座的討論中,就出現許多類似下面的對話:

●「我想以「行」字測考研究所上榜率,考試地點在XX,考試日期是XX,我傳送這段文字的時間是XXXX,有人可以幫我測字嗎?」

●A:「喃,雙子加雙子,大家看好嗎?」‥‥B:「那麼好戲上演囉。」C:「那會是一場世紀大對決,如果其中有一人是AB型,就有Supe好戲上演囉!」……。

在網路上,像這樣的對話,每日至少兩、三千則。

台灣蕃薯藤搜尋網站,在今年二月公布了一九九七台灣最受歡迎網站,根據上站人次,排行榜的第一名是「一週運勢」,第四、五、六名分別是「從出生年月日看前世及星座個性」「民生天地本週星座」「星星知我心」。超現實、也超人氣,可以說是台灣受歡迎網站的寫照。

命理的間與答,每天幻化成百萬筆數位訊號,在網際網路上你來我往。

「XX山人居」「XX子命相館」……這些以往掛在街頭的招牌,現在與大專院校的網路可以直通;電子郵箱成了命理人士的另一種攤位。

想要算命的人,同樣只要數位資訊來、數位資訊去,把過去貼身的神秘活動轉換成遠距教學。

哲學家羅素在《我的信仰》一書中,認為人類社會先從宗教擺盪到科學,而理性知識無法解決人的問題時,又擺盪回來尋求信仰之路。但在目前的台灣社會,靈異與科技成了坐轎的與抬轎的,看不到深刻的掙扎、衝突或擺盪,倒是風生水、水生風地相輔相成。

從社會發展的軌跡來看,倒不難發現這一波現象是更大潮流中的二環。

教非教,非常教

過去十年是台灣宗教人口大幅成長的時期。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信徒人數從一九八六年的六百多萬人,成長到目前的一千兩百多萬人。而且,如果從神職人員數來看,平均每十個信徒就「分配」到一個神職人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瞿海源教授在其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從一九八五到九五年之間,台灣的算命靈異活動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例如,其研究中比較八五年與九五年的民眾算命行為,,發現比率增加了十個百分點。

有人說這是解嚴之後社會力蓬勃所致;也有份析認為社會愈趨混亂、治安愈趨敗壞,讓人心尋求更局力量的撫慰。

然而不論原因為何,這一波以新、舊媒體為主導力量的宗教風,卻不容易在官方或學術單位的研究報告中露臉,因為它並不在過去傳統宗教的定義範圍內,而是「教非教,非常教」--參與者不一定認為他們有信仰或宗教活動,但其日常生活的大小面向卻深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過去與所謂的迷信、宗教關連性最小的年輕族群,紛紛加入行列,而且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

會將星座列入履歷資料,甚至根據星座闡述自己的優勢或特長。

二十一歲、剛找到一份會計工作的小如,上班前一天到便利商店買了一本星座雜誌。根據雜誌的說法,獅子座的她,那一週最好是「穿著淺色,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小如因此穿了一個禮拜的米色與淺鵝黃衣服。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根據聯廣公司市場行銷處調查,台灣全省各年齡層對於以星座算命的偏好,十二到十九歲的少男少女的比率最高,近四成喜歡星座算命。即便是二十到二十四歲的受訪者,平均每十個人裡面也還有兩個人是頗好此道的。

這些年輕的族群,不論相信與否,八0%的人都會與朋友討論星座。比較今昔,可以發現這類討論不再只是「天蠍座的個性如何」「牡羊座的幸運日是哪一天」等泛泛之談。

他們所談、所信的,既細微又實用。

「我們看專書,做系統化研究,也上網找人討論,」一群大學讀書會的學生表示。他們討論股市與紫微斗數、星座與職業選擇、研究家人面相與自己婚姻的關係……;從期中考試到旅遊地點,從親密愛人的選擇到怎麼送長輩禮物……,再加上生肖、血型、命宮、命格之間相生相剋等概念的切割,幾乎生活的大小事情都可以尋求指引。

預防犯錯,也滿足即時性

在學校裡,解讀教授與學生的星座「速配」與否;畢業之後,則研究上司的星座與自己對不對盤。

實際而個人化,不談精神層次的理論,正是新世代與新媒體教結合的一大特色。

美國行銷學者安克拉曼在其討論世代流行的書中,曾經指出:目前三十歲以下的世代,是「預防」重於一切的世代。

他們所面對的世界,無法再有高經濟成長,並且變動更迅速,沒有太多時間容許新人嘗試錯誤。所以,他們也要比父執輩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抉擇,才能在社會站上一個好位置。

證之台灣與亞洲這兩年的大起大落,以及白領就業市場的擠壓,新媒體教的主力人口恰恰落在面對壓力、卻還未找到位子的關口上。

「預防犯錯」同樣是這些人的重要議題。

一通叩應電話,三分鐘解命盤;一本兩百多元的書,教你「看星座透視你的老闆」;不需要修經濟學,自有命理理財系列,教你循著自己的命宮按圖索驥、追求財源;考研究所出了問題,在網路上丟封求救信,一個晚上就可能有數封來自「半仙」的回函,為你論命算運、指點迷津。

這一切、恰好符合新世代追求「即時性」判斷力的需要。不只是工作、前途,面對人際關係也是同樣的思考邏輯。

台灣大學易學社即將舉辦的面相研究營,透過網路打出訴求:「三十小時看穿一個人,看他是否不懷好意、會不會出賣朋友……」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花個一千兩百元,似乎就相信能在幾天內,取代所有管理學、人際溝通學做不到的事。

不過,雖然立即而實用,現代術數透過媒體來表現,卻也帶著傳統宗教所沒有的遊戲化性格。

以前誰會想到性愛的話題可以從命理來談?但是透過媒體的匿名信,許多人開始大剌剌地在網路、廣播節目當中,把命與性連在一起,沒什麼禁忌地討論起來。

台北某知名高中的二年級女生研究了半年的星座之後,透過BBS站向同學提供解盤服務,生意興隆得很。她的同班同學形容,每到了段考期間,這位年輕的大師就需要貼起布告,暫停收件,免得來者向隅。

玩命理,就像打叩機

在這個世界,只要說得出一番道理,沒有人真正在意你的「道行」多深,沒有人管你是否昨天還是個求教者。

同樣的,當初張雨生車禍陷入昏迷,星星王子曾透過電子媒體預言他可以逢凶化吉,因為張雨生的福點落在XX星座……,後來即使結果顯示他的預測不準,也沒有人追問為何不準。

因為沒有宏偉的神學理論,新媒體教的預言、指點,既是立即,也是記憶短暫的。所有「提供者」與「使用者」,就在以一天或一週為單位的媒體版面中來去穿梭,各取所需,不用嚴肅地看待。

「玩命理,就像打四B.B. call嘛,」一個酷好研究手相與塔羅牌的大一女生形容,「機子響了,你看看號碼,知道該到哪裡去會伙兒們,就把號碼按掉,誰還會去記憶呢?」

有需要就Call,有需要就算,這次與上次也不必然吾道一以貫之。

這種B.B. Call理論,同樣能傳神地形容現在新媒體教的生態圈;就像呼叫器可以打群呼號碼,一呼十諾,對於命理、星相的研究與話題,也成為時下許多年輕人群呼的方式。

「我也是個瓶瓶耶,我的經驗真的覺得瓶瓶與蠍蠍合不來喲!」在這樣短短的一句話中,同一星座成了同一族群,可以互授機宜,也可以成為另類的互信基礎。

只要到各個網站上看一看,就可以發現一群群的蠍蠍、瓶瓶、獅獅,在數位空間裡聚眾討論。

多元族群本來就是當今新世代的特徵。帥奇表一族、喬丹運動鞋一族……,新宗教同樣也能成為各種族類駐紮的場地。傳統宗教是集體崇拜,新人類的媒體教則是數十個、數百個神秘部落。

而透過媒體的蓬勃發展,這樣的神秘部落顯然還會如蕈狀雲般,在台灣漸漸擴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