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夏戀甲仙芋筍節

成章瑜
user

成章瑜

2013-11-14

瀏覽數 4,950+

夏戀甲仙芋筍節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甲仙,這個坐落在高雄台南交界處,比山裡還要山裡的小城,居然仙比人多。

從清隱寺的濟公活佛到龍鳳寺拜的天上聖母,小小一方土地,大小佛寺道觀超過50 座,如果再加上基督教的錫安山到慈濟大愛園區,這裡真的是神仙最愛的風水靈山。海拔300 公尺,山嵐一起,騰雲駕霧, 迎仙送佛,諸神祝福的寶地,也充滿了各種傳說。

台灣有句俗諺:「中秋嘸呷甲仙芋,會找嘸頭路」,雖然是一句俗諺,可以看出甲仙的神力,但究竟是仙保佑人,還是甲仙人實在性格的保庇,看了以下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時序進入立秋及處暑,秋老虎當道,在秋風將起之前,剛好這個節氣亦是走到五行「火」之位,代表作物就是芋頭,又紫又紅的芋頭,就像烈日驕陽一樣,充滿火焰般的能量。

台灣西部有大甲芋,台北金山有跳石芋,小金門烈嶼有香芋,但為什麼吃不到高雄的甲仙芋,會找嘸頭路?

甲仙位處高雄市山區小鎮,是南橫公路的起點。這裡海拔高,地氣特別,甲仙形象商圈總幹事、皇都飯店老闆兼主廚的陳誌誠說,來甲仙,一定要看的就是台灣人的旱地精神。

甲仙芋是典型的旱芋,也叫「看天芋」,意即得看老天爺臉色,沒有灌溉渠道的滋潤,只能看老天爺賞下的雨水,而且山裡是黑土地,旱芋因為沒辦法左右逢源,反而得向四方伸展力求突破,自然就長成了圓滿結實的模樣。

八月芋香,甲仙山芋及小芋頭盛產時節,文化路上各店家都擺滿了各種山產,短短的50 公尺就有數十家名產店及餐飲店,這些刻苦長大的甲仙芋,做成帶有顆粒的芋冰,芋頭味濃又香,更妙的是,同樣是芋冰,各家有各家的獨門作法, 行家都會呷三家,一球一球的吃,口感好到讓你嘆為觀止。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處暑節氣在易經卦象上,指的是「 不斷拔高的山,不得企及的天」,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來到甲仙就有這種感覺。

甲仙為什麼叫甲仙?眾說紛紜,但甲仙愛鄉協會理事長陳敬忠說得最傳神,甲仙身處山林,但是自古就是要道,清朝時這裡是鄒族、平埔族、布農族共居之處,會水耕的平埔族因為漢化,會以物換地進貢,當時有一個人叫「傀儽仙Ka-sien」,來往都得靠他來傳譯溝通,「如果問你要去哪裡?大家會說去甲仙叨!」久而久之,這裡就叫甲仙了!

日據時代這裡也是日本人樟腦經濟作物重鎮,為了掌握經濟大權,日本人不惜把世居苗栗的客家人大舉搬遷至此,因此甲仙吃的喝的文化上的習俗,完全是典型的客家人,一顆芋頭,從葉子到根莖,甚至芋梗都可以入菜,一點都不浪費。

1969 年,南橫開通,甲仙更進入繁華鼎盛期,陳敬忠說, 「當時錢像倒的一樣進來」,數錢都數到手軟。

山居歲月,原本悠閒,光靠一條路就可以活下去。但是這種近乎甜過頭的生活,諸聖仙佛居然給甲仙人開了一個大玩笑。921大地震南橫公路完全中斷,至今未修復,甲仙頓時成為空城;接著莫拉克颱風來襲,八八風災帶來的山林巨變,不但沖斷了甲仙大橋,沖走了芋鄉生計,鄰近的小林村滅村事件更成了全台最大的新聞。

敬畏之心,小林平埔夜祭

人和天地共處,常常有失敬畏之心。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從甲仙開車20 分鐘,就會抵達八八風災重建後的小林村五里埔永久屋,這裡是災後全國民眾愛心的匯集地,更是在大自然反撲後,敬畏反思之處。

處暑有3 大特色:一是「天地始肅」,二是「鷹乃祭鳥」, 三是「禾乃登」,意即天地慢慢有了秋意,老鷹也在此時開始捕殺鳥禽,不過鷹是義行動物,絕不捕殺懷有身孕的鳥。

早期平埔族的生活準則為雨季耕作、旱季狩獵,是非常講究生態保育的族群。平埔族規定族人禁獵懷有身孕的禽鳥走獸之外,身處楠梓仙溪的子民,更被要求「數罟不入汙池」,到小林紀念館,你就可以看到平埔先民捕魚的竹簍,孔隙由大到小,就是禁止趕盡殺絕。

小林社區管理委員會副總幹事毛瓊萩回憶,其實在八八風災前一天,社區裡跑來了兩隻藏諸名山、連打獵都打不到的穿山甲,明顯這是祖靈警示,但是村人完全失去警覺心,反而把穿山甲祭了五臟廟。

平埔族守護神稱為阿立祖,亦稱番太祖,指的是七姊妹,只有其中一位是男性稱「老君」。毛瓊萩說,小林村裡之前有一個祖傳的「老君矸」,不知何時遺失了,而且族人後來心生驕橫,才會招致大難。

八八風災後,最值得了解的就是小林平埔夜祭。其實平埔族是非常講究永續環保的族群,族規是:每年農曆3 月16 開始是「禁向」日,「禁向」期間,族人必須專心農事、禁止娛樂;一直到農曆9 月15 日「開向」後,透過平埔夜祭解除禁忌,才可自由從事狩獵、歌舞、婚嫁等。

獨有的平埔「公廨」文化,公廨外側,有座高聳入雲的竹子,竹子尾端綁著茅草,象徵族人走鏢時代的鏢旗,鏢旗指示的方位,是當年狩獵的方向,其他地區禁獵。另在竹竿上綁7 束等距的茅草,猶如天梯,召請太祖下凡。

小林平埔夜祭充滿了先民的智慧,一切有節有度,是天地人之間必須重新理解的智慧。

天人之間,拔一條河

最近網路上有一部很紅的紀錄片,是楊力州導演的《拔一條河》,講的就是甲仙故事。

八八風災後,甲仙愛鄉委員會理事長陳敬忠說,1/3 的年輕人出走,生意掉了8 成,重創後的甲仙,失意喪志。但是這裡卻有一群孩子,告訴大人,「我們不能認輸。」

沒有教室,沒有拔河鞋,大茄冬樹綁上繩子,孩子們每天早上練,中午練,下午練,手磨破了綁上膠帶再練,他們不僅為甲仙拔河,也在為自己的人生拔河,看過紀錄片的人無不被甲仙的孩子感動。「既然孩子都可以站起來,為什麼我們大人不行?」陳敬忠說。

甲仙人是硬頸的,他們開始像山芋一樣在旱地上突圍。「開始靜下心來,我們發現甲仙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很多事可以做,」陳敬忠、陳誌誠、李淑卿、曾麗雲一批在地的甲仙人,開始在甲仙做不一樣的事,他們用文化及在地經濟的力量重新讓甲仙站起來。不僅如此,這群有心人在自己最艱困時,依然想到別人。敬忠讓出祖厝,誌誠開闢香草園,幫助外籍新娘開設南洋味的「漾‧廚房」,讓這些人口已超過原住民的南洋姊妹們,也開始在甲仙站起來。

楊力州說,甲仙的困境正是台灣的縮影,紀錄「拔一條河」的故事,最令他感動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遇到再大的橫逆,都緊緊握住繩索,永不放手!」

紀錄片中的甲仙感動了無數人,最近連台中的薰衣草森林集團都準備到甲仙開「好好」店,創辦人林庭妃及執行長楊村煌說,因為這塊土地太感人了,「我們也應該做點事」。他們打出「尋找歸鄉人」,上面寫著,「這是個『在鄉下年薪50 萬』的工作,我們在找一起捲起袖子,一起揮灑汗水,一起相信的人,透過真實互動與付出、學習與歷練,挖掘地方故事,豐實生命厚度!」

重擊後猶如霜天鐘鳴,歷劫歸來的甲仙人甲仙情,從黑土地上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看著他們勾畫著一畦清心的園圃,一天比一天更感人,這些絕不會再被洪水消滅於虛無,他們,要朝向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