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期間要去平溪放天燈?為什麼初夏到東港吃海鮮「最當時」?為什麼深秋時節要吃柿餅?為什麼一到冬天新社就遍野花海?
2 月,山村村民在元宵前後,以天燈為信號告知躲避盜匪的親友歸來,祈求平安的天燈因此成為平溪的重要象徵。5 月,隨著溫暖的黑潮北上,東港附近海域涵養了豐富的海洋資源,活蹦亂跳的生猛海鮮成了舌尖上的美味。10 月,北方吹來強勁的九降風,造就了新埔金黃壯觀的曬柿美景,正符合「秋天保養重養肺」。11月,秋冬交際正是土地的休耕期,栽種波斯菊及向日葵等綠肥養地,讓新社成為一整片繽紛花海大地。
不同時節,都有「Made in Taiwan」專屬的美。季節更迭,花開花落,天地循環,四時新生,這就是24 節氣。
依著節氣過日子的重要與美好, 似乎漸漸被現代人遺忘。24 節氣是先民經驗法則的結晶,其實節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是可以深刻體驗生活智慧,知道什麼時候該吃什麼、如何養生;二是能深度了解在地文化,找出屬於台灣每一寸土地的故事;三是節氣正是人生的縮影,年復一年,我們在節氣中經歷著生命的高低起伏。
跟著節氣的步調、參與節慶的靈魂,達人帶路從北部的天燈、中部的花田到南方的舌尖美味,為每次出遊足跡,都留下美好記憶,用最悠長豐滿的台灣味,帶我們去更遠的地方。跟著24 節氣去旅行,用眼耳鼻舌心去體會、品嘗, 讓生活從「無感」變「五感」,天、地、人合而為一。
傳承敬天順時生活智慧
其實,早在2000 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中有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的生活作息,必須配合地球運轉所產生的時節氣候變化為依歸;地球的運轉則因受到星球天體運行影響也有所規範;而星球運轉所依循的律動, 就包含在整個字宙的循環內。宇宙循環,謂之為道,人們所身處的環境,就是自然。
生活中最貼近自然的律動,就是「節氣」。古代沒有萬年曆, 所以人們從太陽照射竹竿的影子長短來推測季節,竿影最短的那天叫夏至,最長的就叫冬至。後來,看天吃飯的老祖先們務農時,將農作生活與天氣變化緊緊結合,長期累積農事經驗,發展出「清明前,好播田」、「處暑動刀鐮」、「大寒又一年」等口傳智慧,就是因為知道順天應時,栽種適時各類植物,才能有豐碩收穫。慢慢地,隨農事發展,又從四季細分成現在的24 節氣。
24 種大自然的時間觀
24 節氣,也是24 種自然時間變動。「節氣是一種有趣的時間觀,」從14 歲就開始學習易經八卦的節氣達人李咸陽說,過去農忙勞累,也會藉節氣變化找休養生息的機會,像春分要祭神、清明要祭祖、下元節要演平安戲, 一方面休息並傳達感謝、歡樂,一方面也與農作、社會集體行為連結,發展出各種工作與休閒特色。李咸陽認為,跟著節氣過生活,正好能提醒對環境失去敏感度的現代人,重新思考生活意義與生命感動。
節氣思維,也與開運養生概念相呼應。李咸陽表示, 命理中的開運、養生術都是在講「平衡」。
一年365 天,萬物生長收藏有其規律,食物酸甜苦辣有其性味、人體寒溫熱體質也大不同。所謂當季、當時, 就是萬物因應大自然律動所作出的最佳回應,因此飲食、作息只要依時順應節氣,就能達到最好的平衡,「一旦違反自然法則,身體也就容易跟著出毛病。」
若能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畝田地來耕耘,「開運養生其實沒那麼難。」李咸陽說。
節氣週期是一個循環的概念,外在環境有24 節氣循環,每個人從出生開始也建立起自己的循環(運勢),都是有上有下,能夠平衡,運勢就會好。以四季分,夏季出生的人,調和身心最好的時機其實是冬天;以節氣分, 白露出生的人,最好在驚蟄時分多出遊。
就像老一輩常跟我們說「缺什麼,補什麼」的概念一樣,找出對應五行、季節,跟著節氣去旅行,也能幫我們找到身心平衡的方式:
● 春天出生,屬於直木型的人,最需注意多以金跟土來調和。春天萬物生機蓬勃,百花齊放,走出戶外散心、聽聽音樂季表演,就有效果。
● 夏天出生,屬於火旺型的人,想要追求平衡,就需要多點水和土。夏季慶典中的海水浴場、野溪釣魚,或是多接觸在地食材,都是不錯選擇。
● 秋天出生,屬於金重的人,木跟水的需求不能少。小旅行時,多親近森林步道享受芬多精,或是前往瀑布野餐踏青,都是去化金的好方式。
● 冬天出生,屬於水潤型的人,調和力量在火與木。接近溫熱的場域,或是走出戶外多曬太陽,就能增添能量。「天人合一,順應四時」,走進大自然來趟小旅行, 讓身體、生活融入24 節氣的更迭循環,就是強身健體的好藥方,也是開運養生的最佳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