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歲,在樺舍文化公司擔任專案企劃主編的陳世挺,就像其他上班族一般,在工作之餘會參加一些進修課程自我充電。幾年前他參加了一個心靈成長課程,某次課後,一位班上同學提議大家來玩由《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發展出來的「現金流」(CASHFLOW)遊戲,結果當天下午,遊戲足足進行了5個小時,結束後大家分享遊戲的心得,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在理財規劃以及觀念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從那次之後,陳世挺便開始將這套遊戲分享給公司同事及身邊好友,幾次下來,發現幾乎每個玩過這套遊戲的人,在理財觀念上都有自己的盲點。
玩個遊戲自我檢驗
不過是由一個遊戲板、一些紙張卡片、幾個塑料玩具組合而成的現金流遊戲,為什麼會帶給參與者相當程度的震撼?這套現金流遊戲是以3 到5人為一組,每個人抽取一張卡片、選定一種身份,從醫生、律師、小學老師到門衛等各個階層的職業都有。
遊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老鼠賽跑, 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從老鼠賽跑這條路走出、進入第二部分的快車道,然後透過投資完成自己最終的「人生夢想」。遊戲過程中模擬了很多人生的真實情況,像是遇到各種小生意及大買賣的選擇、碰到市場變動或是經濟不景氣等,都是常見影響個人理財的因素。
找出自己的盲點
一趟玩下來發現,對數字愈沒有概念的人,愈走不出這套遊戲來。參與的人說,原來自己的理財致命傷在於對數字的排斥感,在遊戲當中只要碰到投資的機會常常都採取保守的態度,難怪一輩子都錯過發財的機會;也有人發現性格與偏好主導了自己在理財上的行為,往往只全神貫注在有興趣的股票市場上,卻忽略了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也有人因為職業上的收入較高,一開始就選擇大膽莽撞的投資,將手中的現金一次拋空,結果不幸遇到市場變動,變成一無所有。
還有人發覺保存現金很重要,因為它能夠讓你抓住機會去投資。對於上述這些感想,你在自己真實的人生中,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這些盲點可能或多或少都主導著你對投資理財的想法與行為。
財務智商決定成敗
3年前,國內首位習慣領域的講師郭騰尹,開始將現金流遊戲結合在課程中,藉以啟發學員對財務知識管理的態度。郭騰尹說,一般人對財富的定義,常以擁有多少資產或是收入來看,但真正財富的定義不是你的收入有多少,而是失去工資之後,你還可以活多久?
在投資行為上,個人的財務智商(FQ)也決定了成敗的關鍵。郭騰尹解釋,財務智商等於你的IQ+EQ,就像是現在很流行的電視購物頻道,當你在電視畫面上看到產品不錯,便衝動地買下,結果發現不如想像中的好;又或者,你到大陸去遊玩,看到杭州漂亮的景緻,想要在當地買一棟漂亮的房子,其實都是你的EQ(情緒智商)在控制著你的財商。
這些一時情緒衝動所做的投資決定,在熱情褪去後,就會成為你悔不當初的負資產,財商高的人,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恐懼無知是阻礙
至於為什麼對數字有概念的人,比較容易走出現金流遊戲中的老鼠賽跑;平日對數字沒有概念,且不懂得投資的人,停留在老鼠賽跑的階段最久。《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T‧清崎說:「如果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那就不是在賭博。」
這句話或許解釋了對數字沒有概念的人,很多時候是源於對理財的無知與恐懼。因為無知與恐懼,所以遇到需要統計及分析的數字行為時,寧可死守著每個月固定向銀行提領的現金,也不敢放手投資,因為害怕失敗,害怕一無所有。
回過頭來檢視你的理財能力,你看出自己的盲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