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運氣很好,大學時代就被教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我是學設計的,在那個時代很多學建築設計的人都是被教設計,但是我們的老師漢寶德不准我們這樣子做設計,他要我們去「說」設計。
也就是當我們要設計一棟房子或是一只杯子時,我的老師一定會問:「你想解決什麼問題?」只要我們能夠說出這個杯子有什麼問題,例如喝的時候怎樣不方便之類的答案,就可以去設計;反之,如果說不出任何問題來他就不要我們去設計,他不准我們無的放矢。
亂想一通是沒辦法的
於是,經過這一段訓練過程後,一直以來我對事情的態度就是要找出問題在哪裡,無論是在做設計或是對一件事情的觀察。當我找出問題在哪裡時,我就把解決的標準定出來,計算一下總共有幾條路可以到達,然後開始動手做設計。這樣的方式讓我在解決問題時變成一個很簡單的過程,這種邏輯思想訓練正是漢寶德教授希望教會我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化妝。
現在創意產業在各國蓬勃發展,很多人覺得創意是無中生有,但天下沒有這種事,亂想一通是沒有辦法做創意產業的,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累積知識還是最重要。我們看現在韓國電影業的蓬勃發展,台灣電影界如果想變成韓國,從現在開始做的話,我認為是十年。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路,既沒有路又不肯付學費,單獨摸索的結果就是永遠都在開小攤子,雖然漂亮又有風格,但是永遠不是一家大店。
30世代很多人對創意很有興趣,我想說的是,創意有一個通則,那就是永遠不要走直線。大部分人以為做設計就是一個推理,其實設計與推理最大的不同就是直接出來的東西通常都不是一個最好的答案,每走一步都要去想這個地方是否有其他叉路的可能性,沒有知識的人就會亂走,把懸崖當作叉路就這樣掉了下去。所以平常閱讀的量與種類都要廣泛,因為真正的創意就是要了解不同的知識,這些知識在最需要的時候就會浮現。所有的事情都要靠平常,我以30年的經驗告訴大家,臨時抱佛腳是不能成功的。
把自己當成一個角色
有了知識就可以去做連結的功夫。當我剛進入大愛台時,對媒體了解並不深,當時搭景班每天晚上都要進來電視台拆掉今天的布景,然後再重搭明天的布景。在電視圈的內行人來看,或許已經對搭景這件事習以為常,但是看在我這個外行人的眼裡則覺得莫名其妙,實在浪費時間與金錢,所搭出來的景也十分粗糙,所以我決定停止搭景工作,只做兩件事:打光和布置,不僅解決了搭景的諸多成本,而其實這就是創意。這種創意的功夫又來自於平日我所擁有的設計知識,擁有跨知識的能力,在適當時刻就能激盪出火花。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花最多的時間在閱讀上,就算工作再忙,我還是可以拜科技之賜累積自己的閱讀。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將google設在電腦網路的首頁,當我對圖書館產生興趣時,我就利用google來搜尋與圖書館相關的最新資訊,並加以連結,很快地一天之內我就會收到大約七、八篇與圖書館相關最新發表的文章,只要花短時間去閱讀,很快地就可以掌握現在大家在關心什麼,最新的東西與大家目前最感興趣的東西是你一定要搶先知道的,這是我自己累積知識的方式。
更早以前,當我還是大學生時,為了充實自己在建築設計的知識,我強迫自己提早當繪圖員,大二就開始打工,而且打工的時候絕對不看錶,為什麼呢?因為我一直不停地在看我的老闆是怎麼做事,當你什麼角色都還不是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一個角色,而不是去假裝自己是什麼角色。對我來說,如果我想要變成那個角色,我就用力去觀察,看看自己沒有什麼,還欠缺什麼,這樣才知道自己要補足的究竟是哪一塊。
所以我認為30世代應該不會沒事做,你可以去找最厲害的人,然後向他學習,不是去發現他有什麼缺點,而是學習他的優點。去想想看如果有一天我要坐上他的位置,現在我還缺漏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