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實踐夢想的勇氣

詹怡宜
user

詹怡宜

2006-11-01

瀏覽數 3,250+

實踐夢想的勇氣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嗆聲」、「痛批」、「高分貝」...,變成新聞裡的常用詞彙。嚴肅播新聞的時候,提到這些字眼,自己心中暗自好笑,這種「新聞專用語」是怎麼回事?是記者的用語太誇張,還是這種現象真的太多?

但是成天聽到「嗆」來「嗆」去,難免覺得這個世界未免太嘈雜。我們做電視新聞的總有這種問題,常常跟著社會共同關注的情緒走,沒有自己的生活節奏,隨著新聞熱潮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

安安靜靜「做小事」

很幸運地,我製作「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節目,有機會從「高分貝嗆聲」的政治新聞中暫時脫身。我記得那天,當我們的採訪小巴往新竹山上開去,三小時的車程有種說不出來的愉快,我好像逃離了台北的烏煙瘴氣。

打開車窗,呼吸到一陣清爽空氣,山上好安靜。

三個小時可以獲得這樣的寧靜,也是幸福的事。以前在芝加哥唸書,美國中西部的大平原是一望無際的寬廣,直到有一天坐火車到紐約,十幾個鐘頭後突然看到高山,湧上一陣鄉愁。原來,抬頭看得見遠山、豐富變化的地形,也是住在台灣教人懷念的特色。

我們在山上採訪幾位課輔老師。在寧靜的山裡,他們安安靜靜陪孩子讀書寫字。我前一天還在「嗆聲」的新聞裡,突然走進這樣的畫面中,對比之下格外受到感動。

曾經作過教官、四十五歲的葉秋明,上山一個多月了。他之前是國防大學講師,退役之後放下身段,應徵成為課輔老師。這是他人生中決定認真投入的事:「寧靜的社區文化革命」。山裡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資、更需要的是陪伴。透過陪著唸書這樣的「小事」,設法改變山區孩子的教育、進而改變家庭經濟,並期許改善整體環境。

或許是我們的社會太多人為「大事」吵嘴,看到有人安安靜靜「做小事」突然覺得可貴,再加上我跟著葉秋明走進山區家庭做訪視,親眼目睹他所達到的「小小成績」。

寧靜部落文化革命

在接近司馬庫斯山區部落的鐵皮屋裡,葉秋明正跟一個十七歲孩子溝通,他國中就不再唸書了,父親幾個月前剛過世,大姐出嫁,還有四個弟弟也整天在家閒晃。正在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種水蜜桃為生,家裡陰暗、沒有書桌、沒有任何課外讀物。他們個性溫和聽話,只是沒有人告訴他們讀書重要。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葉秋明耐著性子和老大溝通,不只要弟弟上課輔班,也希望他重拾書本回學校,打算訓練這個十七歲男孩成為部落裡的種籽老師,幫忙輔導國小孩童,和其他社區媽媽們一起成為課輔小老師。

當天傍晚,葉秋明簡單宿舍裡開課了。我真的看到這個帶著一點惶恐、一點好奇的男孩背著書包走進來。幾年來沒有接觸課本,他說自己很願意試試看能不能做弟弟們的小老師。

當我看到他拿起全新的英文課本,張嘴跟著錄音帶朗讀英文單字。這就是葉秋明的成績。還不知道這件事對男孩未來實際的幫助,不過,「幫一個算一個」,這就是「寧靜部落文化革命」的精神。

翻開原住民班級學生資料的「家庭狀況」欄,「與祖母同住」、「單親家庭」、「父母外出工作」...,比例高得離譜。這是為什麼這些課輔老師決定上山彌補學校正常教學的原因。李家同教授的「博幼基金會」和「TVBS關懷台灣基金會」分別在南投信義鄉和新竹尖石鄉,號召課輔老師陪孩子唸書,發現他們的課業程度普遍比平地孩子慢一至兩年。把知識帶進部落,不只是送書、送錢或送物資,山上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有人願意花時間,安安靜靜陪他們讀書。像葉秋明所做的事。

很慶幸自己在紛亂情緒中安排這趟山上之行,山上的寧靜彷彿有心靈療效,助人打開心目,更有機會看到山上的需要。葉秋明和其他課輔老師正默默在山區成為榜樣,對照紛擾世局,多數人大發議論唯恐不及的現況,他們找到方向,實踐高貴理想。

所以說,台灣有山真好。可以上山尋求寧靜,也可以在山上找到值得投入心血的「小事」,只要願意,很容易可以立志,安安靜靜上山做小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