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時報》的「給我報報」到「三少四壯集」專欄, 馮光遠創造的獨特幽默文風,讓喜愛他的讀者在拍案叫絕之餘,也不禁好奇,究竟他的幽默從何而來?雖然,幽默這種特質免不了需要天分,但是馮光遠的幽默常常講得頭頭是道, 從棒球到政治,或是一般市井小民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經驗,馮光遠都有辦法揪出其中矛盾的趣味,博讀者一笑。
「我的靈感很多都是從閱讀中想到的。」馮光遠坐在長桌的一角, 喝了一口咖啡說。這是馮光遠的工作室兼住家,不到三十坪的空間裡,從客廳到廚房,從桌椅沙發到地上,到處都隨意堆著滿滿的書,各類型書籍彼此交錯,雖然絕非井然有序,卻不可思議地感到舒適,無論坐在哪一個位置,都可以很愜意地隨手拿起一本書,專心閱讀起來。
下廚男人,廚房當書房
馮光遠說,閱讀是很私人的事,就算早年在紐約與幾個愛好閱讀的朋友聚在一起,例如詹宏志、舒國治、楊澤等人,大家也很少談論最近在看些什麼書;不過,雖然大家都是各看各的,卻都常常逛二手書店尋寶,也喜歡上咖啡館看書,因為紐約的咖啡館獨特的氣氛很適合閱讀。
不過,現在他最喜歡在火車上看書,因為只能專心坐在位子上,所以每次出差,他都可以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閱讀對於馮光遠來說,絕對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事。因為他閱讀的書籍種類既不限在書架上,閱讀場所也不限於書房,隨時隨地都可以讀,什麼樣的類型都能入眼,還能吸收為自己的創意養分。
咖啡與書更是馮光遠生活中少不了的兩件事;一早起來先到廚房磨豆煮一壺香濃的咖啡,做為一天的序幕。話說馮光遠邊煮好一壺咖啡,邊拿起書架一本厚重陳舊的書擺在桌上,很自然地把剛煮好的咖啡壺擺在上面,他抬起頭說:「書有很多功能, 像這本就很適合當墊子使用,放火鍋更好。」並非他不愛書喔,只是有些書早年看覺得很有意思,現在卻覺得都是胡說八道。
馮光遠的閱讀類型既多且雜,既有專業書籍,又大量閱讀普羅書刊, 加上早年他留學美國,並擔任十幾年的《中時》駐美特派員,所以書架與地板上也夾雜大量英語書籍。
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不是馮光遠書架上琳瑯滿目的書籍,而是廚房裡的一面書架上,全部都是與飲食有關的書,有探討現代飲食的迷思,也有輕鬆小品,他指著這面書架說:「飲食的書籍其實非常好看又有趣。」其實早在社會鼓勵新好男人應該下廚之前,他就已經提倡男人該下廚了。
生活小品,知性兼感性
正因為懂得生活,所以馮光遠懂得從閱讀中汲取他的創作靈感。1992年自美返國定居後,他開始在文字的創意上展現長才,除了為人熟知的「給我報報」專欄,以及因為電影《喜宴》拿下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外,2003年他擔任金石堂行銷創意總監,嘗試把閱讀這件事變得更加平易又有趣。
多年的閱讀心得讓馮光遠認為,大部分的閱讀都是與生活有關的,所以推廣閱讀可以冷調,但是絕不能自己在一旁唱高調。
馮光遠在金石堂做了一個很大的改革,就是把每月推薦給讀者的書確確實實地做好,不容許有商業操作的運作,每週與各部門包括店員在內,大家一起開會討論哪些新書值得推薦,而且不能憑空亂說,必須要真的從頭到尾看過,才能推薦出好書來,如果自己不喜歡或者過於冷僻看不下去,讀者又怎麼會接受?結果這個閱讀週會大受員工歡迎。
2006年,馮光遠受邀回《中時》擔任副總編輯兼文化中心主任,再度發揮他在閱讀上的想法。馮光遠還是堅持多數人的閱讀與生活有關,即使向來口碑不錯的《中時》開卷版,他也特別要求編輯要多介紹平易近人的好書,「我們絕對不能去輕視這些看似輕薄短小的生活書籍,其中有很多的樂趣與知識。」馮光遠說。
除了開卷版,馮光遠對他所負責的生活版面也做了大幅度改革。他開闢週報風格,從校園週報、熟年週報、喜事週報及居家週報等,都是與讀者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既有創意又平易近人,最近他也跟家庭版的編輯討論如何試寫一些親子之間有趣的事情,甚至思考如果新聞都用漫畫方式呈現,或許能讓讀者感到更親切。
什麼都愛,星座書例外
因為受益於這些平易近人的生活書籍,所以馮光遠可以無所不談, 邊談邊引經據典講笑話,炒熱周遭氣氛;就連跟12歲的女兒對談,也是知無不言,盡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像是近來爆發藝人吸大麻的事件,關於大麻的知識就成為父女倆的聊天話題。
不過有一種生活書,馮光遠絕對不碰,那就是討論星座的書籍。談到星座, 他就頭疼地大喊:「可不可以一天不要談星座?」對於博學多聞的好友都能動不動把某人的處事方式歸因於星座,他每次聽了都難以置信。至於他自己相不相信?當然不信,聽說曾有兩個星座專家猜他的星座,一直猜到第十一個才猜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