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冷門節目 做出十萬觀眾

慈濟大林醫院副院長

楊倩蓉
user

楊倩蓉

2007-02-01

瀏覽數 4,450+

冷門節目 做出十萬觀眾
 

在慈濟世界裡,提到嘉義大林醫院副院長簡守信,幾乎無人不曉,他在大愛電視台主持的《大愛醫生館》,堪稱全台灣最長壽的醫療節目。

從2001年開播至今一千四百多集,每晚至少有十萬名觀眾守在電視機前收看,而且非看不可。就連證嚴法師也曾說過,簡守信的節目比《人間菩提》(證嚴法師主講)節目還受歡迎。

談憂鬱症也能很藝術

簡守信的節目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國內醫療節目向來枯燥乏味, 或是多為藥品宣傳而為人所詬病的今天,造成電視媒體對製作醫療節目興趣缺缺,也從來沒有長壽過。正因如此,許多觀眾看到醫療節目都會下意識地轉台,電視媒體也認為醫療節目沒有市場,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簡守信不這麼認為。

「其他媒體像雜誌或報紙都會開闢醫療這塊領域,暢銷書也有不少談醫療的題材,可見民眾非常需要健康資訊。」簡守信剖析,問題就出在電視屬於影像傳播,如果醫療節目從頭到尾都由專業人士面對鏡頭談話,從病因談到結果,觀眾看了不到三分鐘就會轉台。

深諳電視語言的簡守信主持《大愛醫生館》時,把平常對藝術及各種生活知識的素養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可以從梵谷的自畫像談起,用圖解方式來討論憂鬱症的成因,以及歷史上哪些名人受憂鬱症之苦,觀眾一開始就被這些圖片或短片所吸引,興趣被勾起後再進入主題,便顯得生動有趣,所以很多觀眾都覺得,看這個節目既能獲得正確的醫療知識,還可以接受文化薰陶。

就連台大醫學院前院長楊思標收看後,都特地南下大林醫院,商請簡守信為肺結核議題做一個吸引觀眾的主題,於是簡守信再度發揮所長,從鬱鬱寡歡的林黛玉開始談起,到因肺結核病逝的音樂家,讓民眾注意到預防肺結核的重要性。

《大愛醫生館》開播至今,時間長達五年,該節目資深製作人施碧華坦言,當初根本沒想到會播這麼久,原以為半年就會結束,沒想到觀眾反應熱烈,就連大林醫院也常常接到觀眾的熱情電話,向偶像簡守信醫師問好。

善用零碎時間找資料

今年53歲的簡守信,本來就是一位談吐風趣又笑口常開的醫師,民眾到大林醫院看病,光是看到他的笑容,病情大概就好了一半。病人喜歡聽他講話,因為他的語調,即使解釋病情也有令人安心的作用。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天上午6點多就到醫院上班,晚間9點多才回家用餐的簡守信,究竟是哪來的時間準備節目資料與錄影?簡守信笑說,一天雖然只有二十四小時,但卻有很多零碎時間;以醫師來說,通常在看門診或等待開刀的空檔,有人用聊天打發時間,在他看來,這些零碎時間加起來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所以他都利用這些時間收集資料,閱讀最新書籍,或上網找尋大眾關心的醫療話題,然後列出主題來連貫內容。

身為慈濟醫療體系的醫師,簡守信經常參加國外義診或下鄉義診的工作, 為了存檔錄影,曾創下一個下午錄製十九集節目的紀錄,連製作團隊都對他平日收集整理的功夫佩服不已,就算一口氣錄製這麼多集,他還是有條不紊地打開電腦,一一叫出自己整理好的檔案,照樣談笑風生主持。

從花蓮慈濟醫院到嘉義大林醫院,很多人以為簡守信成長於鄉下, 才會如此熱愛在偏遠地區從事醫療工作。其實,從建中一路念到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在台大醫院服務的簡守信,是不折不扣的台北小孩。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簡守信說,當醫師有兩條路,一條是待在醫療研究的環境中,不斷發表論文升等,但他選擇另一條路,他覺得醫療研究做得再深入,最終應該是幫助病人,病人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把病醫好、在看病過程中獲得安全感。所以在他34歲那一年,當許多醫師極力往知名醫院邁進時,他卻選擇到東部的慈濟醫院,他說:「當時北部整型外科醫師連我在內大約有八十人,不差我一個,但來到東部,我卻是唯一的整型外科醫師。」

從他人需求看到責任

簡守信說:「看到別人的需要,就會看到自己的責任。」所以後來他又轉任到更偏僻的嘉義大林,服務當地的民眾。簡守信笑說,現在回到花蓮反而覺得怎麼這麼熱鬧?

但在偏遠地區從事醫療工作有很多好處, 環境與人都單純, 只要專心做好照顧病人的工作,加上現在網路發達,不會覺得物質匱乏或資訊不流通,很多感人的醫病故事也在這裡發生,簡守信覺得,做為醫生應該貼近一般大眾,而不是高高在上,讓病人覺得難以親近。

「所以我特別反對所謂的貴族門診。」簡守信嚴肅地說,連醫療行為都有貴賤分別是他最不能忍受的,也無怪乎現在有太多的醫療糾紛,當醫療與金錢連結在一起時,醫療中的人性會被忽略,醫師為了降低醫療風險而選擇低風險的科別,結果造成冷門科別招不到醫師。

當簡守信忙得不可開交時,也有人建議他不妨將五年來的《大愛醫生館》重播,但他堅持每天給觀眾最新鮮的內容,他把節目視為己任,希望民眾能獲得最新最正確的醫療訊息。

他也感慨,只有他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他希望節目能多元化,有更多的專業人士跳進來主持,希望電視媒體能協助將醫療節目趣味化,甚至綜藝化,民眾接受度愈高就能獲得更多正確知識。

「醫療要走出孤立的困境,走出深宮怨婦的心理,只有跨領域合作, 跟社會結合, 民眾才能知道醫學的有趣與溫暖。」這是簡守信對年輕醫療同仁最大的期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