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戒急用忍就是忍不住

李明軒
user

李明軒

1998-01-05

瀏覽數 21,900+

戒急用忍就是忍不住
 

本文出自 1998 / 1月號雜誌 1998大趨勢──換軌的年代

無論當局樂見與否,「三通」議題,勢必成為島內論戰主流。

自政府開放廠商赴大陸投資後,兩岸經貿就在持續增溫。根據行政院陸委會統計,截至去年五月底止,台商對大陸投資總核准件數為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三件,總核准金額為七十二億六千四百萬美元。而台灣地區對大陸地區貿易依存度為一○.五四%,其中出口依存度為一七.六三%。這些,早都超過有關單位最初的「預警」線。

不僅如此,過去一年中,先是「經營之神」王永慶,後有長榮集團張榮發,相繼公開提出「投資」「三通」的建言,形同對李登輝總統「戒急用忍」政策的公開挑戰。

政府與產業間的摩擦,源自彼此目標不同。企業界在商言商,看短、中程利益;政府考慮人民前途,貿易乃是戰略手段的一環。問題是,如果企業事事配合政府也能勝任愉快,就不會有「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理論。

因此,張榮發會冒出趕快三通的話,其實要回溯到去年年中、兩岸航運業者在香港討論「境外航運中心」的問題。根據航運界表示,當時港方與中方堅持互惠立場,如果台灣航商可到大陸攬貨,港商或大陸航商也應能在台灣攬貨,但是依「境外航運中心設置作業辦法」的規定,攬貨是不被允許的。對方依此力爭「平等」地位。

一位航運界人士也指出,目前兩岸企業在互動時,其實就是「利益」居首,先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能夠談就再繼續下去;政治、國家則擺在第二位。這種政商分離的趨勢,雖然立即影響政府的大陸政策,可是長遠來看,未必是件壞事。

其實,古往今來,以「戒急用忍」方式處理有敵意政體間經貿關係的例子顯示,其結果往往得不償失。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一九八五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發表《經貿禁運再思考》(Economic Sanction Reconsidered)一書時,列舉了從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八四年間,一百○六個國際經濟制裁的案例,沒有一件是成功的。

(李明軒)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