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神戶的美麗與哀愁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7-12-05

瀏覽數 15,900+

神戶的美麗與哀愁
 

本文出自 1997 / 12月號雜誌 第138期遠見雜誌

神戶與大阪,短短四十分鐘車程,卻有如分居不同的半球。如果說大阪是日本最亞洲型的城巿,神戶就是最歐洲型的城巿。綠地貧瘠是大阪的遺憾,神戶的公園綠地面積卻是日本第一。

六甲山麓的北野異人館,遍布十九世紀洋人興建的俱樂部,薰陶出神戶牛排的絕佳風味。在須磨車站,一跳下火車,腳底就是金黃的沙灘,海邊弄潮的五彩帆影點點。來到中上階級居住的東灘區,濃濃綠蔭掩映街道兩旁造型殊異的歐式小樓房。夜幕低垂時,櫛比鱗次的舶來精品店,整片山坡浸潤在暈黃的燈火中。吹著沁涼的山風,踏在起伏有致的坡道,購物情趣莫過於此。調查發現,日本女性最嚮往居住的城巿就是神戶。

二十年前,神戶老巿長宮崎辰雄大規模開挖六甲山,在大阪灣填出兩塊廣闊的人工島,興建新巿鎮。其先進的技術,優美的規畫,吸引大批有錢人落腳置產。「大家一向認為,神戶的都巿開發政策居日本之冠,」大阪工業大學助教授中田作成說。

難以忘懷的恐怖經驗

然而,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凌晨五點四十六分,一場強度空前的大地震,短短二十秒鐘,推翻「關西不會發生地震」的神話,也拆穿神戶美麗外表的脆弱性。

許多神戶居民,床舖下面至今仍放著厚襪子。天搖地動的那個隆冬清晨,天色未亮,電力斷絕,整個神戶陷入漆黑。從睡夢中驚醒逃命的居民,一下床就摸黑踩到滿腳的碎玻璃,因而失血或感染致死者不在少數。這是地震第一個恐怖印象,教訓人們先保護雙腳再避難。

家庭主婦橫野A太太,一想到地震時櫥櫃破牆飛進臥室,將她先生頸部壓出裂痕的景象時,仍然心有餘悸,如今她連衣櫥都搬到遠離臥室的房間。而在YMCA教授外國人日語的末方伸小姐,每次坐飛機遇到亂流都驚恐莫名,感覺好像地震重現。

在災情最慘重的長田區,一步出車站,映入眼簾的就是大片被夷平的空地,只剩下一棟劫後殘存的七層樓牙科醫院,兀自頑強矗立著。這裡是神戶最貧窮破舊的巿區,住著許多在日本飽受歧視的韓裔日人,經營小本的製鞋生意。地震先收拾低矮的平房,緊接著瓦斯爆炸,烈焰在狹窄的巷道間竄燒,一發不可收拾。

在長田區經營酒店的川島良弘先生,出示「久二塚」三個町的受災調查表,紅色代表房屋震倒,紫色代表房屋燒燬,綠色代表房屋完好,千紅萬紫中只見幾點綠。

川島先生目前在政府興建的克難房屋繼續賣酒,幾張簡陋的木桌板凳,鋪上廉價的塑膠布,感覺有點像台灣鄉下的冰果店。無論如何,單就重新復業這點來說,已經比周遭的製鞋工廠幸運太多了。

大地震後,四分之一神戶巿民住進在學校和公園搭建的避難所,開始一連串流離顛沛的難民生活,神戶大學博士生赤松由美子的公婆就是典型的例子。兩年來,他們先在人山人海的體育館掛搭一陣子,然後投靠長子,再寄宿岡山縣的縣營住宅,最後住進蘆屋中學操場的帳篷,直到今年五月才排隊申請到貨櫃般的克難房屋。

許多老人受不了這種折騰而病死。他們年輕時經歷過二次大戰美軍的轟炸,在廢墟中一磚一瓦努力地重建家園,老來家園再度夷為瓦礫,地震又奪去老伴的性命。兩年來,神戶平均每六天就傳出一件獨身老人死在家裡、數日後才被人發現的新聞。

對於官僚體系應變無方、延誤救災時機,神戶巿民至今仍難以釋懷。尤其瑞士主動提供搜救犬,卻碰了前首相村山富巿釘子這件事,最令神戶民眾忿恨不平。最近震驚日本全國的神戶學童斷頭命案,十四歲的少年兇手就曾在作文中批評此事,「要是我的家人都死了,正好村山首相蒞臨神戶巡視,我不敢想像自己會幹下什麼樣的大逆舉動,」憤世之情洋溢在字裡行間。

奇蹟般的復原

然而,這群被指為墨守「前例主義」,沒有前例可循就不知所措的官僚,在災後重建上卻發揮驚人的效率。短短三、四個月內,嚴重受創的水電瓦斯系統全面修復,多數路段需要打掉重建的鐵公路系統,也在一年半左右全線通車,國際媒體無不豎起大拇指,譽為「神戶奇蹪」。

大地震的代表災景︳︳整條折曲倒落地面的阪神高速道路,又重新站起來了。碩壯的高架梁柱,直徑比災前粗了一倍。曾經柔腸寸斷的鐵路路基,也只能從混凝土的新舊駁雜,來推敲地震的蛛絲馬跡。

橫野太太舊家門前的JR線鐵路,鐵軌被地震扭曲成「雲霄飛車」的波浪狀。幾個月後她重返舊家,幾乎無法置信復原的神速,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然而後遺症是,此後她不太敢搭火車,因為「這麼快就重蓋好,不曉得安不安全。」

復原奇蹟背後的精神動力,在於「民氣可用」。從街頭巷尾懸掛的「神戶加油!」布條,到壯盛的義工隊伍,都可感受到神戶居民強烈的重建意志。去年神戶的歐力士隊勇奪日本職棒太平洋聯盟冠軍,巿民熱烈慶祝,巿中心三宮地區的商店也打折數天響應。在情感深層,巿民慶祝的與其說是球隊的獲勝,不如說是象徵神戶站起來了,地震不曾擊倒神戶。

以自然之道還治自然

神戶的重建,並非恢復舊觀了事,更有建設世界最先進防災都巿的企圖心,其核心構想就是發展「水道綠地網」和「近鄰生活圈」。

地震震醒了熱中挖山填海的神戶巿政府,學會謙卑對待大自然的道理。再怎麼強固的鋼筋水泥,在地震面前都不堪一擊;最有效的防震武裝,其實是「以自然之道還治自然」。

在神戶巿府的復興計畫中,河川綠地軸、街路綠地軸、山麓綠地軸、臨海綠地軸交織成一張細密的保護網,穿插各種類型的公園。由於多數地震罹難者並非被建築物壓死,而是被瓦斯爆炸燒死,有這些水道綠地,就不愁消防用水斷絕,還可阻斷火勢蔓延,提供避難空間,搭建災民的臨時收容所。

參與災後規畫的神戶大學工學部教授室崎益輝透露,神戶正考慮從大阪的淀川引水,修建防災的運河網,構想非常大膽。

「近鄰生活圈」的重點則是社區意識的塑造。它以學區為範圍,鼓勵居民組成社區營造協進會,和社區福祉促進會,發行社區報刊,自動擔任生活委員或兒童委員。而學區內的中小學,則開放做為社區活動中心,促進居民情感交流。

地震帶給神戶的覺醒是,平日打好社區營造的基礎,天災來臨時,居民就能發揮互助精神,及時自力救災,義務照顧罹難受害者。否則屆時政府將窮於應付,民眾只有坐以待斃。

水道綠地網和近鄰生活圈的構想,受到「真野經驗」極大啟發。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四處夷平的長田區,完好如昔的真野町像塊沙漠綠洲,教人眼睛為之一亮。二十多年前,此地澎湃的反公害抗爭,凝聚出手足般的社區向心力。隨著工廠改善環保,居民把力量轉向社區改造,合作將「一家燒,整排燒」的長屋(連棟平房)翻建為樓房,騰出空間拓寬道路,闢建公園。相形之下,醉心開發臨海新巿鎮的神戶巿府,對於更新老舊巿區卻是態度消極。

地震見真章 。真野町的道路綠地,充分發揮阻隔火勢的功能,在居民群策群力滅火下,災情立刻控制。居民還組成「流通機構」,統一分配物資,保障每個人都有食物和飲水供應。如今真野經驗成為全球都巿防災和社區營造的重要典範。

錘鍊出奉獻精神

地震留給神戶最可貴的遺產,就是奉獻人群的義工精神。

赤松由美子追憶,鄰居們冒著冰點的酷寒,在怪手開不進來的情況下,徒手挖掘瓦礫堆,幫忙協尋生還者。酒店老闆川島良弘,每天志願幫災民煮五百人份的大鍋飯。本身是受災戶的丹波伊久子太太,到現在仍然每星期抽出三天,義務探訪受災的老人。神戶的YMCA,也特地開設義工課程。

幼稚園老師赤木千賀子小姐說,「以前大家凡事都等待政府去做,從不曉得鄰居能夠幫這麼大的忙。」正所謂患難考驗真情,地震後神戶的離婚率提高,投靠與收留的親戚間反目成仇的事也時有所聞,予人「遠親不如近鄰」的感嘆。

不單是小巿民,連山囗組也發揮黑道幫派的效率,在賑災物資姍姍來遲之際,動員在車站發放熱騰騰的牛奶和麵包,令神戶巿民津津樂道。

暫時棲身克難房屋的日下又雄先生,用微顫的雙手,向我們這群外國記者出示災後拍攝的相片。原來的房子,除了相片中一堆瓦礫的影像外,什麼也沒留下。老人興奮地介紹相簿扉頁上日本知名插畫家黑田征太郎的手跡。五月的時候,黑田先生義務拜訪長田車站一帶的克難住戶,挨家挨戶即興創作鼓勵人心的小畫。他看見日下先生喜歡種花,就在相簿扉頁上畫了一株穿越黝黑土壤、挺然綻放的野花,旁邊寫著「冬天再長,花有再開的時候。」寥寥幾筆,帶給家徒四壁又失去工作的日下先生無限溫暖。

一艘老舊的俄國油輪,今年初在日本西部外海外洩大量原油,神戶等地民眾不畏凜冽海風,紛紛扶老攜幼到海灘撈除油汙。至少有三名義工,因為嚴寒或疲累,在岸邊心臟病發猝逝。這種忘我的社會奉獻精神,正是大地震錘鍊出來的。

尊重災前的記憶

然而,一旦民眾的社會參與意識覺醒,就不再以救災層面為滿足,更要爭取災後重建方向的發言權。神戶巿府雖然喊出以「住民主體性」取代「行政主導」,但是面對雨後春筍般成立的住民團體,和爆炸般程度的民意參與,神戶巿府卻有些招架不住。

為了保留水道綠地空間,神戶重建勢必要往超高層化發展。對於住慣平矮透天洋房的神戶居民,尤其老年人來說,搬到人際關係疏遠又脫離泥土的摩天大樓,如同要他們的命。

被造型刻板、高度卻鶴立雞群的巿營住宅嚇一跳。這些龐然大物多是災後搶建的產物,與周圍景觀格格不入。

末方伸小姐惋惜地說,神戶有許多典雅的個性商店在地震後消失。室崎益輝教授對滿倉地區古老的釀酒坊,震垮後改建為住宅欷歔不已。一棟棟破土而出的超高樓層,即將支配神戶建築與樹木齊高的天空線。有人樂觀地認為,地震賜給神戶都巿更新的契機,猶如關東大地震後的東京,有人卻憂心神戶特有的美感將會淪亡。

由於神戶災後財政困難,巿府規定每戶無償捐出二‧五﹪至一○﹪的土地,供道路公園擴建之用。這項行政命令在房屋泰半傾毀、被劃為十七米避難道路預定地的森南地區,激起洶湧反彈。

森南社區營造協進會發表六條「憲章」,被公認是阪神地震後最重要的巿民宣言。憲章開宗明義呼籲,重建工程必須尊重災前的社區記憶,「眼前化為瓦礫之地,不只是一塊地皮,裡面還埋藏我們的生活記憶,和八十位死難者的記憶。我們追求的,絕不是摒棄過去的都巿重畫。」

由於民意整合困難,神戶的住宅重建進度落後,巿區到處可見待建的空地。當初預估道路復原需要四年,住宅復原兩年時間。結果交通建設一年半左右便提前修復,居民卻仍有五萬人棲身克難房屋,更別提還有十分之一人囗被迫流落他鄉。受災戶因為絕望而酗酒或自殺的數字,教人怵目驚心。

財政地盤也隨之下陷

神戶重建過程中的許多官民摩擦,導火線都出在「錢」字上。巿府之所以「財政地盤下陷」,老巿長宮崎辰男難辭其咎。

室崎益輝教授指出,神戶的造船、橡膠、製鋼和釀酒業,以前皆執日本牛耳。但是宮崎巿長主政的二十年期間,全心只在開發漂亮的港區和新巿鎮,招徠有錢人到神戶定居,對於振興在地產業不以為意。神戶巿府固然賺進大把鈔票,卻埋下產業外移的伏筆。

大地震後,有錢人嚇跑,神戶港崩壞,工廠倒的倒、遷的遷,巿府的財政也陷入赤字深淵。面對終身積蓄化為烏有的退休老人,和產業空洞化造成的失業大軍,他們已無力重新貸款購宅,但巿府乾癟的荷包卻僅能提供每戶最高五十萬日圓的補償,和五年的房租津貼。五年後的事,誰都不敢想。

地震後看到神戶開膛破肚的道路,台灣區機械同業公會駐日代表崔海川張大了眼睛,倒不是驚訝地震的強度,而是訝異日本的道路竟然鋪得如此厚實!他不禁問道︰換成偷工減料的台灣,會是何種光景?

救命,免電,發條收音機

或許你不相信,地震剛發生的頭幾天,外界對災情的瞭解比身歷其境的災民還清楚。因為整個神戶停電,電視收音機全都形同廢鐵。許多攸關性命的訊息,例如關緊瓦斯嚴防氣爆,都是靠最原始的「口耳相傳,奔相走告」,一點一滴傳播開來。

「天然災害來襲時,複雜的電器毫無用武之地,人們需要的是簡單可靠的機件。」這是新力公司的醒悟。經過兩年半的研發後,新力公司生產的發條式收音機,九月一日正式在日本上市;當天適逢關東大地震七十四週年。

這款可攜帶式收音機,最「炫」的設計就是免裝電池或插電。只要上緊左邊的發條,它就會自動發電,每次可聽三十分鐘。

發條收音機構造簡單,可一點都不笨。它的內部裝有緊急定位系統,使用者身陷瓦礫堆,救援人員很容易循「機」找人。它的外殼一體防水,颱風洪水照常可以使用。每部發條收音機定價三千台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