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被無窮無盡黑暗所包圍的太空船,正孤伶伶地駛向木星。船上有科學家跟一台具有人工智慧的超智能電腦,他們的任務是調查一個從月球射向木星的尖銳訊號,這訊號的終點接收端會不會是我們夢想一見的外星人?
然而,這趟遠航之旅最終變成可怕的旅行。當超智能電腦發現主機將被科學家關閉時,它生氣了。為了不想被殺而決定先發制人,這台電腦開始進行一連串殺害科學家的復仇行動 ⋯⋯。
這是美國大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1968 年電影《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情節。這部電影驚人地描繪出未來科技的想像:人跟機器能像人跟人一樣地對話,而機器最終還有自主意識,甚至反過來控制人。
中研院院士舒維都,當時正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念電機,他也跑到電影院裡看了這部科幻片。「電腦可以走到這個地步嗎?」、「可以讓電腦幫人做事、解決人的問題嗎?」螢幕前的舒維都深受震撼,他暗暗下了決定,「一定要讓人工智慧電腦實現。」從此開始他大半生專注在研究人機語音介面的歷程。
40 年過去了,究竟庫柏力克的電腦想像,會不會實現呢?電腦會不會愈來愈聰明,反而成為人的主宰?
科技趨勢1 人跟機器和平共處的世界
舒維都笑著說:「我對好萊塢真的又愛又恨。」因為電影充滿故事性想像,這些情節一出現,大家就以為科技已經存在,但科學家還在後頭一個一個研究執行,每一個環節都要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
就像《2001 太空漫遊》的電腦,或者美國影集《霹靂遊俠》(Knight Rider)的霹靂車,要讓人跟電腦如常人般地對話,甚至電腦還能協助提供解決問題方案,中間涉及的科技很複雜。
例如:「前面塞車了,你幫我看看還可以走哪一條路?」首先電腦要聽懂這句話,接著下一步要查看交通路況地圖,判別出不塞車路段再回答,中間的科技技術包括了:語音辨識、人工智慧,網路雲端⋯⋯等。40年前的電影想像,舒維都還在努力實現中。
「確定的是,電腦可以做的事情愈來愈細、而且愈來愈好。」無論人願不願意,在未來的世界裡,科技就好像人的另一個分身,人跟電腦要學會和平相處。
在計算與記憶能力上,人無法打敗電腦,但是人的決策能力,電腦就學不來,人跟機器強處不同,可以相輔相成。
但是人會不會被電腦控制?舒維都的回答很妙,「電腦不會聰明到去控制人,反而因為不夠聰明而讓人覺得被控制。」智慧型車子裡的電腦系統不會像《2001 太空漫遊》的機器聰明到去反制人,但絕對會因為病毒或程式當機,而造成人類生活的癱瘓。
科技趨勢2 電腦像水電一樣,隨開隨用
《霹靂遊俠》裡的車子與人的關係,確定一定會發生。而促成這一科技大進展,就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科技技術─雲端運算。
目前,大家都擁有一台自己的電腦,電腦裡面放著自己的資料。將來,上網就像現在使用水電一樣,有水龍頭跟插座,一連接上去,水電就自動供應。
「就像你用電不需要擁有自己的發電機一樣,將來使用電腦也不需要擁有如現在這種電腦主機。」雲端裡的資料庫就像發電機一樣,而網路就像輸送電的通路,計算存儲都放在雲端裡,手上只要擁有一台連結上網的行動裝置就可以。
舒維都預測,隨著雲端科技的成熟,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電腦長相也會改變,變成更輕巧容易攜帶的尺寸,擁有非常人性化的人機介面以及良好的上網品質,這種連結裝置將會全面改寫電腦產業。
想像一下,如果你喜歡收看的影片將來都放在雲端裡,那麼現在正在製造DVD 放映機的廠商還有未來嗎?同樣的,如果電腦存放的資料未來都放在雲端裡,那麼現在強調運算規格與速度的電腦硬體製造廠商又會如何?
科技趨勢3 軟體控制硬體,軟體決定硬體的功能
舒維都認為,將來科技發展的趨勢將以軟體為主,跟現在硬體領導科技走向不同。從硬體轉成軟體,代表台灣的科技產業也必須面臨調整。
現在硬體計算能力很強,所以可以得到很便宜的運算。舒維都領導的CSAIL 實驗室曾經做過一個計畫,顯示軟體如何改變硬體。
一般來說,如果你想要有一台高解析度的投影機,要花很多錢去購買高階的硬體,但是低解析度的投影機卻相當便宜。MIT 這個計畫就是利用多台低解析度的投影機,讓彼此的投射重疊,再用一台電腦去運算控制所有裝置,最後達到如同高解析度投影機的效果。
「硬體可以做什麼事?其實由軟體決定。」將來便宜的演算都可以在雲端進行。消費者購買的將是一套套服務的軟體程式,他們關心的不是服務背後如何演算,用了什麼硬體規格?而是你提供的服務是否會正常運作。
科技趨勢4 台灣要發展軟體人才教育
如果趨勢走向軟體,科技人才也勢必要轉往以軟體發展。舒維都觀察,台灣科技人才仍然偏重硬體,「如果有一天台大資工系打敗電機系成為第一志願,那我就開始相信台灣真的開始重視軟體人才了。」舒維都說。
什麼是軟體人才?很多人認為,軟體人才就是寫程式。舒維都可不這麼認為。程式只是實現設計的工具,軟體人才其實是架構服務的設計者,想法一定要創新跟彈性。
舒維都眼中優秀的軟體人才一定具備創新思考(think outside the box)的能力。「不要什麼事都做成有規格,要在規格內找解決方案。」他在MIT 上課時,常常鼓勵學生去想像跟挑戰,要習慣跳出框框,找到破格的解決方案。
40 年過去了,雖然電腦科技還未達到《2001 太空漫遊》所描繪的地步,但是在電影裡沒有著墨的其他生活面向,科技已經大幅改變我們的生活。未來40 年又會如何?舒維都沒有給出一個類似電影故事畫面的答案,但他相信,未來10 年,科技生活將會因為雲端運算而有更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