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小雪,一杯茶

30生活體驗

楊慧美
user

楊慧美

2011-02-14

瀏覽數 5,200+

小雪,一杯茶
 

小雪,來一杯茶。

霜 降本應冬藏,但,入冬的生命中一樣可以有不同的景致,紛紛揚揚的小雪,掩蓋不住心境,就像蘇軾的詩,「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每個節氣都是一壺生活茶,只要你能捨掉繁瑣,一個小托盤、一個小角落,就是你的茶室。

小雪的茶席

茶人李曙韻,人澹如菊,就像一壺生活茶。

麗水街老公寓,靜謐恬淡,但滿室生活味。每隔一段時間,李曙韻總會調整一下擺設,或尋覓一個新空間,與其說整理心情,倒不如說每一個空間的過渡,都傳達了她不同階段對茶的見解和理念。

陽台落地窗的大塊留白,生活茶就這樣展開。

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乍到,靠白牆的矮長几上呼映著橘紅色的日本雪柳。

瑾瑄,27 歲,每週四都要從台中到台北,跟著茶人學生活茶,她安靜地擺設茶席。茶壺、茶盅、茶杯、杯托、茶盤、水方、茶匙、茶則、煮水的爐⋯⋯這些都是茶席必備的器皿,前陣子去故宮看南宋紹熹特展,她想像南國小雪中的友人相聚,擺出自在的生活茶席。

茶席以沉穩、具光澤的特殊布料為底襯,展現貴族矜持典雅的質地,中央以黃絲竹分隔兩組同學茶席,視覺高低起伏一路延伸頗有氣勢。

一端瑾瑄以自然形成的朽木創造茶席層次感,日本知名的茂作手工打造銅水方上雕著美麗的楓葉,杯托旁隨興撒著日本雪柳,南宋帝王對隱居山林的嚮往,水鄉澤國的柔美意象,彷彿就濃縮在這詩意深濃的一方天地裡。

旁邊的陶爐上,日本老銀壺冒著氤氳水氣。瑾瑄準備2004 年雲南野生白毫烏龍,「重發酵的口感,喝起來甜甜暖暖的,小雪前喝很適合」。年紀輕輕,瑾瑄卻頗有感悟,家裡原本就開茶行,大學念食品科學系,一家人每天喝茶,對她,茶是自然而然的接觸,是簡單的生活茶!

「學茶之後,開啟我對事物的鑑賞能力,美感很主觀,卻可以透過訓練培養」,瑾瑄不慍不火的分享,就像手中這杯白毫烏龍甘甜清新。另一席同學選98 年焙火的凍頂烏龍,搭配曉芳窯茶具,兩相輝映,頗有在南都西湖畔品茶的詩情畫意。

生命的不同

精緻小巧的透明玻璃高腳杯,盛著今年春天的大禹嶺(高山茶),木桌上一株學生培育的小盆栽,茶湯在燈光、玻璃折射下金黃飽滿香氣襲人,沒有刻意布置,卻處處可見「人澹如菊」茶書院簡約、隨興、現代感的喝茶品味。

「人人喝得起茶,就看你怎麼喝。」試過用茶包,一樣的茶儀式去完成,居然喝到和現泡茶葉一樣的感動這經驗,「真正讓人感動的是『人』,還有當下那一刻,」李曙韻分享生活茶奇妙的經驗,顛覆一般人對茶道高不可攀的傳統印象。

很多人會問要不要學茶?學茶、擺茶席有什麼門檻?茶人李曙韻認為,花和古琴有技術面,和庶民生活斷層很久,相反的,茶有很多基礎,與家人、父親、 爺爺接觸的生命經驗相通,隨時都是一壺生活好茶。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許多年輕人求快,只想學,不想理解,速食的生活離美感愈來愈遠。

「我常說慢下來, 好好喝一杯茶,為什麼不行?只要你認真的喝過一杯茶,味蕾感受過,生命就會不同,以後每吃一口飯就不一樣,培養了創造力,生活上什麼都可以」,她有個學生30 歲時從美國學服裝回來,把學茶當作和父親溝通的橋梁,「如果這一代這樣就很精彩,」李曙韻說。

茶道是一個修行,並不是建立在市場價值上,茶席也一直在變化,很多東西不是一言堂,就像美學也會一直在改變。

這是一則小孩子上茶道課有趣的經驗。第一次上課給每個人一個籃子去募捐茶具,第二次請小朋友撿上課經過路上的葉子或石頭,第三次請他們從家中帶器皿來,第四次請他們自己選喜歡的茶與人分享,提醒他們,把最好的留給別人。

觀察,惜物,分享,看似簡單的課程訓練,其實是訓練小朋友開始觀察生活細節,培養美感,喝出真正的生活茶。

一壺生活好茶

只要學過茶,生活就會一點一滴改變,這是生活茶道最令人玩味的地方。

南宋東京夢華錄就提到江南節氣分明,杭州街道茶館,插四時的花,中國茶文化對節氣的觀照早就存在。

有一次學生擺了秋天茶席,便問學生從哪裡看出是秋天?

事實上,茶席即便是只有一片秋天的落葉,秋晚屋外移動的光影,結滿果實的小盆栽,一杯菊花茶、或秋桂,品嘗一個柿子,就知道秋天來了,甚或與會的客人把服裝色彩調整為大地色,即便是一口綠茶,還是秋意十足。

「傳統藝術不是在學技術,是在學風範,我常自我期許,給人一把鑰匙,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體會茶的變化,把茶書院當作研究茶的地方,剛開始教基礎方法,之後扮演老僧提醒的角色,」她說。

懂時事、關心時尚,一杯生活茶,即使是台灣的大王椰子葉心也可以做茶則,用台灣在地的生命,在地文化創造語彙,擴大味蕾感官經驗,是李曙韻對茶人的訓練。

生命中總是有各種的狀態,不論是谷雨、芒種、霜降、小雪,當下,處處皆是生活茶。

茶人的旅行箱

捨掉一些繁瑣,留下一些日常生活的用具,茶人的旅行箱,是移動的茶室,一個小托盤、一個小角落,就是你的茶室。

李曙韻最近舉辦「茶人的旅行箱」油畫與裝置藝術展。

回到生活茶,到了某個階段,反而希望歸零,旅行箱是極簡的概念,不是束縛,而是向外探索世界、體驗的開始。

茶人的旅行箱,隨手的竹葉、筆記本、茶則,體驗每個地方風土人情的變化,茶也跟著不同,帶著一包茶走遍世界,茶人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和人交流,小小的東西, 都是美學的開始,喝茶的態度,隨遇而安。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