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余秋雨:人生,要尋找有根的島嶼

網路世代快問文學大師

成章瑜
user

成章瑜

2010-11-05

瀏覽數 4,500+

余秋雨:人生,要尋找有根的島嶼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願多談人生,30 人生究竟該怎麼談?

在文學大師余秋雨眼中, 20 歲,是尖利的嘶鳴,因為年輕人身上壓了太多的重量,年輕人力氣不夠,尖利批判,是要證明自己的存在;30,人生開始承擔很大的重量,要指揮很多的生命,又要為生命負責,但這個階段體會卻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孤立無援。

發現人生,需要特殊的眼光。從大陸的北大到面對台灣的大學生,余秋雨用文學的深度、網路的速度,回答學生們人生大問,十分有創意,以下是他回答政大碩博士班學生的提問:

問:網路世代,年輕人也許書讀得不多,但是網路資訊接觸很多,加上網路平台沒有門檻,很容易有言論攻擊,老師如何看?

答:現在全世界都遇到這個問題,開玩笑地說,網路人不叫做知識分子,我們叫他「知道分子」。知道很多,但是不是知識?知識需要有判斷力,需要處理問題的能力,帶領大家一起去建設。

光是網上知道是不行的,網路知道帶有幻覺,這個幻覺是互相製造的幻覺。現在網路上查消息很容易,看起來什麼都知道,其實對自己產生了一個欺騙。就像要了解莎士比亞,我在網路上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是真的要對莎士比亞精神深入了解,要花很多時間去體會他所展現的人性美與怪異。

第二,網路為了批評,以分類做為自己的起點 。批評的前提是分類,如果不走分類很難批評。分類在社會學上帶有非常大不公正的成分,就像是族群分類一樣,分美國人與日本人這樣的分類就不公平,因為不論美國人還是日本人,人性都有好與壞。

批評往往是以莽撞的分類做為前提,這是一種割裂,一種虛假,非常不對,只是在網上享受。

回答台灣學生問題時,學生提問前提常常分了很多的類。歌德說:「 人們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分了很多類,最後憑著自己的愛把這些分界全部推倒。」歌德講得真是好。

我們不要在分類上做文章,這是小聰明,完全沒有理由。

德國大學者雷德侯說,在藝術作品要把女王寫得很好的話,你不要把它當作女王,你當作她媽媽的女兒、戰俘的妻子、孩子的媽媽,這時候女王就寫得非常可愛。

好玩的是她身分是女王,她又是那樣一個淘氣女兒,或是愛撒嬌的妻子或是慈愛的母親。

人文藝術涵養,就是要減少大家的分類。不只是戲曲,人文學科包括藝術、音樂,貝多芬也不分類,把人當作一個整體。分類批評時,看起來很痛快,實際上增加了人類的麻煩。

我對年輕朋友有個建議,不要過度沉淪網路。知道沒意思,這是冒充成熟。我一直強調網外生活,我們要逃出這個網! 網外的海很大,我們應該在那裡自由翱翔,在網裡面,魚那麼多大家擠來擠去,終有一天我們生命消失了。

問:焦慮與虛無跟無根有關,您曾提過捷克總統哈維爾所說,人真正的狀態,自我必須連結有海底岩石支撐的島嶼,為什麼?

答:感謝你連結到哈維爾。哈維爾的哲學裡有3 個比喻點,它的漂浮首先指的是海水,海水漂浮就像是網上的人一樣,感覺自由舒展,其實是生命天天在消耗,生命是沒有保障的,你可能很快就死亡。

哈維爾認為,人要尋找島嶼,不能老是在漂浮,現在網太大,島嶼太少,尋找島嶼不容易。而且島嶼有兩種,有的島嶼你找到了,但是沒有根基的珊瑚島,這個島本身也在漂浮。所以這時我們必須尋找第三階段,就是有海底岩石支撐根基的島嶼。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你讀的學校就是一個島嶼。每天聽無聊的課,看無聊的書,你還是在漂浮。這時候你要學著,我某某某,要成為一個和別的同學與老師的課程不一樣的人,知道我是誰?就找到島嶼了。

要尋找「我」這個島嶼,是珊瑚島還是海底岩石支撐的島,需要調整。有的人找到島嶼,但是是沒有主題的島嶼,很安定又能謀生,但是時間愈長生命愈無聊,距離理想非常遠,人生無聊蒼白。

要找有支撐的島嶼,像陳文茜,她對氣候變化這幾年大力呼喚特別來勁,她說怎麼大家都睡著了?我覺得她就找到了有海底結構的島嶼,把地球前途與今後幾十年需要不斷呼喚的東西緊緊連在一起。

像林懷民先生,一開始他寫小說、比較文學,但他發現文字語言障礙一定要用形體來突破。他又發現他要的美,不能重複表達西方人的舞蹈,要用中國人形體來表達中國人的美,一下子他成了大藝術家,這也是找到了和海底連結的島嶼。

問:這一代年輕人有個困境,七年級生最早出生的已經30 歲,他們找到島嶼的機會不像上一輩那麼多,老師怎麼看?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答:每一代時間都有限,你不能老看到上一代成功,看到他們機會很多,其實不是的,他們所面臨的有時候比你們還殘酷,身邊不曉得倒下多少人。

任何社會都是看年輕人,競爭是屬於年輕人的。競爭到最後是殘酷的,最後被海浪打在沙灘上,在那裡很疲倦的休息,所以你們要強迫自己早一點成熟,早一點發言。

大家不承認或是認為你們不成熟,讓你們覺得苦惱,這恰恰一點不能苦惱,因為你們下面有更快速的年輕人出來了。大陸的九○後是完全看不起八○後的,覺得他們完全過時,九○後正在痛快罵的時候,更年輕的又出來了。

根本不要在乎人家承認不承認。前後左右上上下下都不會承認我,因為不承認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要張揚自己的法則。你要努力完全不理會,作出成績讓大家心悅誠服的承認。

第一,千萬不要抱怨;第二,千萬不要敏感別人對你的否定;第三,也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人類歷史上最可憐的一代,完全不是。

你們要有自信,你們的發言權與領導權其實一點都不比年紀大的人差。一定要有這個信心,只是你們沒有出來而已。

中國社會論輩分成分多,小輩前面有長輩,長輩前面還有長輩的長輩,我們總是乖乖地做後代,結果使整個社會變得老氣橫秋。年紀大的人的毛病,他們是經驗法則在作事,有好與不好。

你們一定會說:社會沒有提供機會給我們怎麼辦?要自己爭取。

只要你敢自己爭取,不管把你們放在哪裡,你們都是強者。因為你已經有一種處理問題的能力,只要我動腦筋,我就能解決問題,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是缺少適合解決的人,而我很可能是適合解決的人,你們要有這樣的氣魄,這是對生命的歌頌。

問:現在學歷爆炸,有一個說法是大學高中化,碩士大學化,現在還有很多機會往上念,但是出了校門,我們的優勢是什麼?

答:我非常不主張年輕人把太多時間放在教育裡,教育過程是一個類型化的製作模式。德國與法國哲學都提到,你這個人是別人不可替代的,但是教學是做一般化的庶民教學,所以如果完全把它看成是我和其他同學一樣,這是不行的,一定要有額外塑造自己的機會。

大學變成高中化,碩士班變成大學化,是有可能的。

但是對你來說,你應該把高中大學化。高中時我已經在讀一些奇怪的書,大學時一定也是在讀別的書,以後你們找到工作以後,肯定是大學時沒有讀過的知識,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範圍擴大,也不應該按照教育過程來。

你們不是教育部長,沒辦法改變大學高中化,唯一有辦法的就是對自己有辦法。與其老抱怨,或是等大學變好,不知是什麼時候?能夠解決的只有自己,把自己學問打理得很好,很快會產生你想不到的影響。

問:你的書常提醒人與天時節氣的感應,但人生也有很多奇怪的座標干擾你,你怎麼看人與自然的關係?21 世紀的未來力是什麼?

答:西方與東方哲學合流的地方就是自然。西方哲學走自然時,忽然發現中國老莊哲學原來那麼早就體會出自然之道。像故宮展覽的《富春山居圖》,就是自然。有一個經歷了那麼多風波的老人在50 歲時開始畫畫,78歲開始創作,80 歲完成這幅畫以後,一點火氣也沒有,就是自然山水。他的樹是那麼平凡,沒有怪樹,他的山峰是那麼平緩,他展現了一種人文哲學,就是和自然緊緊聯繫在一起,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反而很高。

世界上有很多規則,最高的就是自然。人類有歷史記載的文明史,巴比倫,接下來埃及,然後是印度與中國,中國的文字能夠記載的歷史也只有4000 多年,但人類在地球時間太長了,幾十萬年,和4000 年比,這是很小很小的數字。

中國歷史上我一直認為大家說是四大發明,金木水火,我認為最大的發明是節氣。什麼時候是清明,什麼時候端午,什麼時候下種,什麼時候收穫,這個了不起。

我們生活在大城市中,太淡漠什麼時候柳樹的芽開始長出來了,樹葉上長霜或是變黃了,我們都是自然之子,都是太陽底下的臣民,都是清風明月下的孩子,所以更多的人生感應要注意自然。

未來力的思考都是要跟自然連結在一起。但我們祖先唯一的對手和朋友都是自然,再過多少年,我們唯一的對手和朋友也還是自然。

你不要以為現在競爭場所有幾個朋友跟你競爭,但這些都不是對手。消滅人類的一定是自然。自然決定與我們為友為敵,我非常擔憂的是人類不太知道這一點。

但,讓人類偉大的也是自然,我們在自然的懷抱裡過著一些小日子,幾千年的小日子。我個人希望你們增加一些藝術情懷、文學情懷,最偉大的藝術一定和自然連結在一起。請你們注意了,即使寫博士論文,如果不和自然連結在一起,就沒有意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