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聲光、裝置、互動、數位、各種炫目的新媒體藝術中,你可以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甚至走進畫中,變身主角。
數位時代「新媒體藝術」正夯。想像一下,用你的手指,輕輕撫摸畫作,經由手指的游移,原來靜止不動的畫面,竟如同水面的漣漪,流動了起來⋯⋯。這不是虛構,更不是科幻電影,台北101 大樓也成為漣漪中的奇景之一,這是新媒體藝術家廖克楠的作品《梵谷眼中》,漣漪效果讓流動的畫面頓時如同梵谷畫風,而你正是作畫人。
在電影《不可能的任務》中,湯姆克魯斯用各種巧妙身手,避開的雷射光束,到了藝術家姚仲涵手中,卻變成了舞台上有趣的聲音藝術,試著用雙手,阻擋雷射光束的行進,透過感測裝置在同時間發出時大時小的聲響,燈光也跟著閃爍,舞台上頓時聲光淋漓。
以前的藝術,要你靜靜觀賞,現在的「新媒體藝術」,有了影像,有了聲音,有時,還需要你的參與,在作品前或摸或碰,或走或跳,你,也可能透過參與,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這是有史以來,藝術最接近人,也最親切的時代,」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說,隨著科技以及「1995 網路元年」的數位浪潮,全球新媒體藝術的蓬勃發展,就像文明的左右腳,快速向前運行。
走進美術館或畫廊,不再有距離,因為它討論的,是身處數位科技時代的「你的生活」,呈現的方式,不再只是掛在牆上,靜止不動的作品,無論是藝術家或者作品本身,都對你說「請再靠近一點」。
藝術家 反映「你」的生活
網路、email、臉書、噗浪、智慧型手機、人機介面⋯⋯,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科技」愈來愈近,藝術也因此有了不同模樣。
「藝術,是創作者反映這個世界的看法,」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王俊傑分析,「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所生在的環境,由於科技、網路、傳播的技術進步,改變了人的生活,人們所面對的問題,比起過去變得複雜,因此,藝術家必須用不同的形式,去理解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新媒體的形式,讓藝術家有更自由的方法,去反映社會的種種議題。」
回應網路時代在生活中所產生的「虛擬性」,台灣30世代的年輕藝術家吳季璁,選擇透過錄像與裝置的形式,重現他眼中的「另一個世界」。
他的《水晶城市》,以不可見元素所構成的晶體成長,象徵真實生活中,電子設備、程式、網絡、媒體、訊息等要素所構成的虛擬世界,雖不可見,卻投射出一個無比真實的世界。
「肉眼看到的,是不是那麼可靠?我透過影像,提供觀眾不同的觀看方式,」吳季璁一邊說,也透露著生在數位時代的藝術家,觀看這個世界的不同方法。
觀眾往前走「 你」才重要
在網路數位無所不在的時代,「你」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被提醒,《時代》雜誌也曾以「你」,作為年度人物,而在創作的領域裡,藝術家也有意識地讓步,使得「你」在藝術裡,也變得重要。
過去,作品必須在藝術家完成了創作之後,才能展現在觀眾眼前,而現在,觀眾在作品裡,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沒有建立與觀眾的關係,作品的意義就會減弱,」王俊傑說。
在網路時代成長的台灣30 世代藝術家,選擇以新媒體作為創作形式,也很了解,如何讓「你」參與進入作品當中,也因為現實生活和「互動」的息息相關,很自然地,他們會將作品加入互動性,而非故意凸顯互動的重要性。
「互動只是一個方法,」今天剛滿30 歲的新媒體藝術家陳志建,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獲得2006 年台北美術獎作品《換日線》,以環狀攝影拍攝24小時影片,再以非線性剪接手法剪輯與串接480 段影片,觀眾可以透過他所設計的裝置,選擇觀看同一個地點在24 小時裡的變化,或是同一時間點上,各個地點的變化,藉此凸顯網路、通訊發達的時代,人們對「時間」的觀念轉變,「有網路,這世界根本沒有時差,」他說。
跨界整合 藝術靠你更近
走出畫廊、美術館,因為創作形式的多元與不受限,新媒體藝術的作品,開始出現了更多可能性,甚至能以表演的形式出現,與「你」愈靠愈近。
過去,藝術創作的產生過程,是「個人」的,然而現今,一件新媒體藝術作品,形式無窮無盡,可能有錄像剪接,有電腦程式語言,有互動,有實體雕塑,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一種以上的技術。
「新媒體藝術的重點,還是在藝術,如果只有技術,就沒有意義,」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辦過5 屆
台北數位藝術節,觀察台灣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認為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才能使作品成立。
一位新媒體創作者,關注「作品所傳達出的訊息」,加上新媒體藝術作品,所需要的技術層面,比過去來得廣且深,因此,新媒體藝術家們,開始了跨領域的整合。
身兼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與統籌者的角色,王俊傑認為,「新媒體藝術的跨領域合作,是必然。」而廣達旗下的廣藝基金會,10 月份所舉辦的「超未來」科技表演藝術節,他就與舞台劇導演王嘉明合作舞台劇《萬有引力的下午》,結合人與聲光互動裝置,」排練時,演員在空台上走位,試著和不存在舞台上的數位影像對戲,呈現互動與表演藝術結合的跨領域形式。
「科技藝術,已經不是單一工作者的事情了,」剛進入30 世代,林昆穎和同樣是年輕新媒體藝術家的陳志建,以及擅長實體機械裝置的耿豪、耿華,成立新媒體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作品曾出現在時尚服裝秀、歌手陳姍妮的演唱會舞台,也曾和周杰倫合作戲劇《熊貓人》,負責美術設計。
「我們看到的,是『豪華朗機工』加上『什麼』之後,產生的加乘價值,」林昆穎說,「混種」是新媒體藝術的未來面向,除了新媒體藝術家本身的跨領域合作,新媒體藝術和其他領域的創意人合作之後,所伸展出的舞台,也讓藝術,更靠近人的生活,靠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