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你好,我是***記者,請問老闆在不在?
老闆:請問你有什麼事?
記者:我想採訪老闆。
老闆:那老闆不在。
記者:請問老闆什麼時候在?
老闆:老闆一直都不在。
記者:請問老闆如何聯絡?
老闆:老闆不接受任何聯絡,尤其是媒體。
記者:請問為什麼?
老闆:因為要給常客一個自在的空間,不想被曝光。
記者:那請問你是?
老闆:我是員工,負責泡咖啡而已。
進行本期封面故事「風格力」,記者在溽暑中跑遍全省,台灣人熱情善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我們總是得到熱情與意外的協助,但,唯一一次吃的閉門羹,就是上述這間店,負責泡咖啡的員工,其實就是老闆。
那個老闆不好客,那個店家不願曝光,但是他的拒絕採訪,反而讓我們更確定台灣的風格經濟愈來愈有自己的Style。
小店拒絕待客(媒體),因為他有很清楚的生活主張(Philosophy),就是給常客一個自在的空間,沒有任何金錢曝光誘因,可以誘惑他改變。
風格經濟也難在莫忘初衷。在台中「薰衣草森林」的慧君及庭妃身上,9 年前的初衷,至今依然堅持,即使已是數億規模,她們說「夢想要不疾不徐,若走得太快,靈魂會跟不上。」老屋現在也是風格經濟的一環,台南「INART 藝廊」杜昭賢看得清楚,老房子本身會說話,但現代人自已想說的話太多又太急,以至於老房子無話可說,最後力量也消失了。
我們走訪了全台灣,找出五大風格城的風貌,嘗試了50 個手繪台灣風格,進行了第一次「台灣25 縣市風格經濟大調查」,我們看見台灣人真的很精彩,風格經濟也愈來愈有自己的型。
大勢所趨,你反而更要懂得隨波不逐流,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嗎?請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