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生到清華找答案 全球腦科學金鑰在台灣

方德琳
user

方德琳

2010-05-01

瀏覽數 3,800+

華生到清華找答案 全球腦科學金鑰在台灣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人類大腦是一座複雜的迷宮。這迷宮成為這10年來科學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吸引全世界頂尖的科學家要一探究竟。其中也包括了DNA之父華生。

如何切入人類大腦的領域?華生認為人腦太過複雜,應該先從簡單的腦,例如:果蠅開始著手。也因為這樣,這位號稱DNA之父的諾貝爾獎得主,終於跟遠在地球另一端、台灣一位昆蟲學博士有了研究的交集火花。

這位昆蟲學博士就是目前在清大腦科學研究中心的江安世教授,一位專門研究果蠅的科學家。只要家中垃圾幾天沒處理,環繞飛舞在垃圾周遭的小飛蟲就是果蠅。這些蟲子平常不會看到,但只要一有腐朽的氣味,牠們就飛奔出現。

腦科學 從果蠅下手

研究腦科學,華生就是從果蠅下手。當時跟他一同拿到諾貝爾獎的好友克里克並不看好,「因為果蠅沒有海馬迴。」所謂海馬迴是人類記憶的重要部位,如果把海馬迴切掉,我們只記得眼前的事情,但是注意力一轉移,所有東西就煙消雲散。

克里克認為,果蠅的腦根本不會學習記憶行為,如何能成為人腦研究的開路先鋒?

然而這個質疑,江安世給了答案,也促成華生跟江安世的結緣。江安世說,在2002 年以前,科學界認為跟記憶學習相關的關聯性學習分子(NMDA) 並不存在果蠅或昆蟲界,但是江安世發現昆蟲也跟人類一樣,利用相同的基因產物來學習記憶,這等於有力地證明,華生想從昆蟲腦下手的研究路徑是可行的。

如果可以用果蠅來研究,那會大大加快研究進程,因為果蠅的生命週期很短,只有60 天,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知道下一代遺傳的結果。

除此之外,有6 成的人類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的相關基因也在果蠅中發現。江安世興奮地說,因為果蠅的基因很容易被操控,目前已經有科學家可以改變一個基因就能製造出有阿茲海默症的果蠅,也代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用藥就可以先在果蠅上實驗。

從果蠅腦找阿茲海默症答案

果蠅腦只有135000個神經細胞,相較於人腦1000億個神經細胞簡單很多。然而果蠅腦雖然簡單,但它有記憶、學習等複雜的行為。如果能把果蠅研究透徹就有機會解開人類大腦的秘密。

抱著這個信念,江安世的研究主要鎖定在「果蠅腦的神經網絡地圖」,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畫出果蠅腦中的每一個細胞跟連結,並且知道功能訊息是如何透過連結傳遞。

2004年拿下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就是以果蠅嗅覺神經為主要研究對象。他們研究出果蠅嗅覺傳遞的第一層,也就是鼻子的嗅覺細胞接觸到氣味分子,會經由神經傳送到大腦特定的接受器。

江安世最有名的一篇研究是2007 年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的「果蠅腦內嗅覺神經網路地圖」。之前科學界已經知道果蠅神經還會繼續把嗅覺傳到第2階層、甚至第3階層,但沒有人可以清楚知道如何運作。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江安世這篇論文,就是成功地破解第2層與第3層的信息傳遞方式,甚至做出3D 影像處理,讓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嗅覺傳導的路徑。

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沒有解開嗅覺的最終秘密,為什麼果蠅喜歡腐朽的氣味?

江安世說:「 嗅覺神經的研究最終要得出喜歡某種氣味或討厭某種氣味是如何傳導而且被儲存記憶起來,甚至還代代相傳。」如果得到這一步,果蠅的嗅覺神經研究就可以告一段落。

一旦這步解開之後,視覺神經、觸覺神經⋯⋯,最後建構出果蠅腦完整的神經網絡圖譜就指日可待。「這是歷史性的,我希望這個模式系統可以在台灣被完成。」江安世說。而根據他的估計,這個挑戰應該要花10 年時間。

台灣握有解謎金鑰

全球目前有3萬5000個實驗室在研究腦科學,這是競爭最激烈、也是目前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江安世手上握著解密的金鑰。

除了果蠅腦的研究之外,江安世手上還有一個特別的技術也是國外研究機構爭相與他合作的主因。這個技術類似照X光,可以將腦的組織變透明,而讓神經細胞的形態、神經網絡連結在顯微鏡下很清楚的被看見。

「這個功能很像X光,但技術不同於X光。」江安世解釋,學界稱之為「生物組織澄清技術」(FocusClear ™)。目前他擁有20年的專利,江安世成為全球第一位可以做出3D神經網絡圖像的科學家。這項成就雖然不是研究主題的突破,但卻是研究工具的大進展,使得觀察果蠅腦內部的神經網絡愈來愈清楚。

華生這次來台4 天,其中有半天就待在清大的生命科學館中要看江安世最新的研究進展。

華生在接受《科學人雜誌》專訪時曾提到:大多數的人可能會直接選擇研究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等人腦領域的主題,但他認為研究果蠅的人比較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領域比較容易有重要發現,人腦過於複雜,短時間內無法得到答案。

有一派科學家透過腦部受傷的病人,來研究人類大腦不同區域所職掌的功能。譬如:某塊受傷發現影響語言功能,進而推論語言中心區。但他們無法了解訊息在大腦內部神經元傳遞的方式。但唯有知道記憶如何傳遞跟儲存,才有機會治療阿茲海默症。

DNA、果蠅、腦科學,看起來截然不同的領域,因為華生定義的研究曲徑而有了重要連結。而江安世帶領的台灣本土研究也有機會在腦科學的國際舞台大放異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