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青年壯遊到王功 逆風求生 海口人的智慧

王妍文
user

王妍文

2010-05-01

瀏覽數 4,300+

青年壯遊到王功 逆風求生 海口人的智慧
 

從小到夜市,最抗拒不了的就是蚵仔煎的滋味,肥嫩的個頭,一咬下,有著噗茲的快感。那麼,造訪蚵仔的故鄉難不難?其實只要2 種心情、3趟車、4個小時,就能一路從台北來到彰化濱海的王功找尋蚵仔的成長故事。

屬於自己的小小壯遊隨時都可以開始,將日常生活的慣性抽離,跳上車就是另一種心情。戴起耳機,當「As time goes by」音樂響起,順著軌道奔跑的列車將我帶往那赤道暖和黑潮支流與北方冷冽親潮交會的地方。

王功,這是一片經常受到季節海風吹襲的土地,土壤貧瘠,農作物不易生長,在日本人尚未引進木麻黃之前,海邊幾乎沒有綠色植物,唯一存在的只有部分能在海濱生長的氣根植物,與活蹦亂跳的潮間帶生物。

生活困苦 總有解決智慧

為求溫飽,即使港小水淺,退潮時漁船無法行駛,只能等滿潮時才能進出漁港,王功人仍努力往海上發展,等到連漁獲也漸漸減少,才轉為在潮間帶養殖牡蠣。為了配合每天2 次的潮汐時間,有時天還未亮,蚵農就必須開船上工,在逆風中採收。

住在濱海沿岸,還能以漁撈維持經濟的穩定,但是貧瘠的土地除了花生,卻種不出重要的綠色蔬菜,這時又該怎麼辦?透過導覽解說員粘清課的帶領下才發現,紅樹林地帶大大小小、或高或低的樹叢,竟然藏有大學問。

葉厚可親身經歷海口人的生活,體驗採蚵。儲水的濱水菜,即使3個月不臨水也能存活,嫩葉、嫩莖水煮後就是饑荒時的救星;在冬天也能存活的草海桐則是海口人最佳的加味菜;甚至窮苦人都可以自由採取的野生「鹽定」,因為富含鹽分,在早期鹽還不易取得的時代,更是以粗活維生的貧民賴以為生的重要植物,因而有「鹽定香噴噴,食著大歸寸」的俗語。

王功風頭水尾的特性,形成貧困的生活環境,想要生存,就必須與天爭食、從環境中找生機,反而造就當地居民逆風求生的堅韌性格,讓盤中的蚵仔煎有了生活智慧的味道。

發揮創意 為生命轉彎

旅行,倘若加上無限創意與感官的綻放,往往變成了令人嚮往的美好。王功人的堅韌特性在創意中也跟著時代與時俱進。

「我們試著把蚵殼融入文創作品中,做做看!」彰化縣王功蚵藝文化協會理事長余季手中揣著由好幾片蚵殼堆疊而成的美女圖像這麼說。

早年蚵農挖完蚵後,就將蚵殼成堆成堆積放在路旁,無處去化的蚵殼山,雖然成為小漁村的風景,卻也帶來環境汙染問題。

從小在王功長大的余季,將蚵殼山視為理所當然,即使少年離家打拼,從南來北往征戰,中年才返鄉的他,依舊不認為蚵殼除了當做廢棄物外,還能發揮什麼作用?反倒是太太梁鳳蓉鼓勵他製作代表地方特色的東西,才讓蚵殼意外變身為創作素材。

不論是黑面琵鷺、紅鷺鷥、丹頂鶴、憨厚牛,還是圍坐廟口前的老人國作品,都是在余季「做做看」的意念下,將蚵殼紋路、形狀、泥塑土作為嶄新的作品媒介,一一重組端上檯面。

初期余季堅持美學概念,要做就要是藝術品。但他轉念一想,能不能換個方式,將作品簡化,再透過SOP(標準作業流程),讓產品可以大量製作,這樣一來市場接受度提高後,不僅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還能解決蚵殼堆積的問題。

曾經在台北、高雄兩大都會區工作,也曾遠走美國紐約重新追求藝術夢想,回到王功的余季形容自己像是個待過世界大心臟、小心臟裡的血液,這次要用年輕時壯遊的經驗,重新讓王功這個算是小脈搏的漁村也有不一樣的機會。

我看著一班一班前來戶外教學的國小學童認真將眼前牡蠣殼、鉛線、泥塑土自行組合成一隻隻活靈活現的高蹺鴴。我知道,當煩惱環境變遷、蚵業萎縮後,蚵農該何去何從的擔憂背後,王功人早藉由善於在困苦環境中找出路的堅強韌性,為自己打造一條轉型之路。那種面對艱辛,沒有埋怨,只管面對挑戰的海口人精神,不也

是數百年來,台灣人的在地精神。

旅行中的溫暖力量

以往,體驗新事物總喜歡遠求,像是去加拿大萬年冰河探險、鑽進越南戰爭地道裡聆聽轟轟大砲聲,或是在泰國某個幸福角落中體驗做菜姿態的優雅,卻往往與導覽老師站在語言、文化隔閡兩邊,對生態、歷史意義各自表述。常想著,如果體驗新事物時所撞擊產生的火花,是發生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於時空軌道上有著相同的

記憶,會不會讓火花綻放的面貌,大一點、久一點?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旅途中的風景、感官享受往往會隨著時間淡忘,留下來的,反而是當地居民、或從地圖彼端旅客與自己交織的偶遇,成了生命中最直接的溫暖力量。

頂著海風,一望無際的景象挑起不安情緒,大海就在身邊,離岸上卻有幾公里那麼遠,呼嘯而過的海風像是頑皮小孩,無意識玩起讓車子顛簸的遊戲。

「抓好!抓好!」、「小心!」我身邊一群國小愛心媽媽們不時叮囑的聲音,彷若譜成一首安心曲,抵抗可能隨時湧現的擔憂。

好不容易來到蚵架旁,看著愛心媽媽們穿著準備好的休閒涼拖,跨出與潮間帶第一次接觸的腳步,再低頭瞧瞧車下淺淺水灘與自己腳上的布鞋,正在猶豫要不要「ㄌ一ㄠˊ」下去,耳邊就響起「把鞋子脫了!我還有毛巾,可以給你用,難得來⋯⋯」看出我在天人交戰

的愛心媽媽,左一句右一語的喊話,竟成為體驗蚵農逆風求生過程中最溫暖的回憶。

人生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旅行,可以是攀爬聖母峰的壯舉,也能是穿越車水馬龍到路口買東西的小行程,但是途中這些陌生人的溫暖都是最美的花朵,轉過頭,就成了洗滌自己、幫助他人的力量。

不一定需要遠行!也不一定非要大徹大悟的改變,才算「壯遊」。記取每一次悸動、累積每一次感動,能化成行動力量者,都是人生美好的壯遊「驚豔」。

2010 青年壯遊台灣

北頭洋平埔夜祭文化紀錄體驗(台南)

初次聽到「西拉雅族」的名稱,內心滿是問號!透過維基百科才明瞭,原來這是台灣平埔族中人口最多、也最強的一支,650 年前的先民到底是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台灣這塊土地?作為西拉雅平埔族歷史縮影的北頭洋或許在夜祭活動中,會帶著我們一同回到歷史的洪流中體會吧!

武林傳奇──布袋戲文化體驗(雲林)

是史豔文、素還真告訴我關於布袋戲的二三事!但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永遠英俊瀟灑的史豔文只是大人口中的童年夢幻,親切度恐怕還比不上飄洋過海的天線寶寶、海綿寶寶。讓我們跳脫故事裡的愛恨情仇,懂得怎樣操偶、歌唱與使那柔軟身段!5000 年文化淬煉的偶戲,不該輸給幾根天線或能吸水的海綿!

討海人──魚線的另一端(花蓮)

說起海洋國家,很慚愧,腦中浮現的是挪威的北海小英雄、加拿大的燻鮭魚;還有日本的生魚片。身為台灣這個海島國家的一員,你對海洋的認識有多少?如果你受不了在花蓮海上搖晃,那就去台南吃個虱目魚吧!

北投山水味──洲美龍舟文化體驗(台北)

說起端午節,故事裡屈原的節氣還回盪在心中,從小到大也不知吃過多少粽子來慶祝,反而在西施年代就有的龍舟競賽,離記憶愈來愈遠,敬天祈神、全體總動員的凝聚力量,在現代社會,還滿需要的!

◎ 附註

青輔會企畫台灣壯遊地圖,希望能為15~30歲的青年壯遊帶來創新學習、教育價值,也產生認識世界及鄉土的社會文化新意義,鼓勵青年以多元方式認識鄉土,行遍台灣,培養對這塊土地的熱情與關懷。

分別有文化、部落、生態、農村、漁村、志工與體能等7大體驗,逾40個活動壯遊點遍布全台,詳細活動可以參閱青輔會青年壯遊網頁(http://www.youthtravel.tw/grandtour/)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