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領袖面對面 與領袖面對面 最後席次!與台積電等高階代表聊企業決策

修復師 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藝高、心細、手巧

許綠芸
user

許綠芸

2009-07-01

瀏覽數 7,550+

修復師 抹去畫作歲月痕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台北故宮等藏有曠世傑作的博物館裡,有一群堪稱「書畫美容醫生」的專業人員,他們的專業職稱是「修復師」,在長年恆溫25 度、溼度50%的密室裡工作,為作品撫平時間的痕跡。也因為他們,世世代代的人們才可能欣賞到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筆下《蒙娜麗莎》的一抹微笑,或是唐朝懷素和尚揮灑的狂放草書。

修復師 10年養成之路

想成為一名與藝術作品近距離接觸、足以擔負修補保存重任的修復師,首先必須選定個人感興趣的專攻修復項目,例如東方繪畫、西方油畫、畫框、建築......之後,再按部就班接受學院的專業訓練,而

實際動手的修復經驗,更是修復師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累積。

東方繪畫修復,雖在台灣尚未成為主流學派,國內許多知名書畫修復師,都是從中國、日本等地拜師學藝歸來,但是,近來也漸漸出現例外。在台灣完成修復專業養成的洪順興,大學時已練就一身書畫裝裱工夫,打下東方繪畫修復的深厚基礎﹔攻讀台南藝術大學古物修復碩士學位期間,更積極爭取出國實習機會,曾赴美國佛利爾畫廊(Freer Gallery of Art)、北京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古書畫收藏重鎮取經,以10 年光陰累積可觀修復經歷後,才進入故宮,專職書畫裝裱修復工作。

今年初,洪順興完成台灣博物館委託故宮的《鄭成功畫像》修復案,「學校的修復專業訓練,只是踏上修復之路的第一步,一個專業修復師至少需要7 到8 年的熟成期,而這全得仰賴實務經驗。」

實務經驗更勝文憑執照

現年31 歲,在義大利取得油畫修復人員執照的蔡舜任,是第一位接觸14 世紀文藝復興大師喬托畫作的華人修復師,他認為,文憑和執照,對修復沒有實質幫助,動手修復的經驗才是奠定專業地位的基礎。因此,在遠赴義大利學習油畫修復的第一年,他便四處找私人工作室拜師學藝,剛開始兩個月,雖然老師吩咐的工作只是最簡單的掃地、清潔,蔡舜任卻相當珍惜,「我必須分辨哪些材料要丟,哪些可以再利用;修復這幅畫剩下的材料,說不定是下一件修復的重要元素。因此,就算只是掃地,也是在練功!」

雖然早已在2004 年拿到義大利史賓內利修復學院碩士學位,蔡舜任的修復實戰經驗卻不曾間斷,除了不支薪的修復工作室實習,2007

年到美國紐奧良私人機構扛下要職,一年下來,修了大大小小近50 張因卡崔納颶風泡水、發霉、腐化、顏料剝落的歐洲古典和近代油畫,也因此讓功力大增。

復舊如舊的觀念,適用於不論東西方的修復領域。左二圖為明朝《鄭成功畫像》修復前後;右二圖為1816年軼名畫家《女孩畫像》修復前後。

蔡舜任說,光是一塊小小的畫面,全色工作可能就要花上數天。

東方畫作修復

Step 1 為畫作徹底健檢

進行繪畫修復工作之前,必須先為作品「健檢」,檢查受潮、劣化等受損狀況,紫外線、紅外線、X 射線螢光分析儀等精密機器,不但能看出作品因受潮、劣化導致的損壞,還能分析出顏料及畫材成分,所

有檢測結果,都須被鉅細靡遺記錄下來,做為逐一修復的檢查清單。

由於在東方書畫修復過程中,「水」是主要介質,因此必須先以純水測試畫心部分,在實體顯微鏡下觀察顏料對水的反應。洪順興表示,作品的酸鹼值必須維持中性,才利於保存;若測試發現畫心偏酸或偏鹼,就得中和處理。

Step 2 除舊:解體畫心與清洗

隨後以直徑1 至1.5 公釐的棉球,小心去除污漬及不當補彩,加上清洗、 顏料加固、揭除畫背裱紙等繁複過程,才能正式展開修復。

材質檢測

歡慶遠見39週年|訂閱享優惠 再送各式好禮>>>快來看看

裱件分離,解體畫心在抽氣桌上清洗畫心揭除裱於畫心背面的舊命紙

Step 3 小托:補強畫心支撐

為加強畫心的支撐力度,採取「小托」處理,也就是以染色的棉紙或宣紙,在畫心背面加黏一層命紙,是書畫修復的重要步驟。

Step 4 布新:填補破損、全色

作品的破損與顏料缺口,需經過破損填補和全色。替作品重新上色的處理,稱為「全色」;除科學儀器的分析輔助,需要修復師對作品的深度觀察及研究。而一張受損嚴重的紙本或絹本書畫,可能會有超過千個直徑不到1 公分的破洞,修復師須逐一裁出與破損處形狀相近的紙張或絹,再以漿糊黏補破洞,高度考驗修復師的耐心、細心甚至體力。

Step 5 完成:畫心鑲料、上板

修復完成的畫心,即可裱上鑲料,再用覆褙紙黏貼於已裱鑲料的畫幅背層,然後上板待乾。

復舊如舊 不著痕跡的科學修復

修復工作以「回復作品原來樣貌」為目標,因此,「修得不著痕跡」,便是對專業修復師最好的稱讚。過去,畫作修復多由藝術創作出身的畫師擔任,或許是創作欲望無法掩藏,他們常憑個人觀感,在先人畫作上加減顏色、重新創作。但是,近五、六十年發展出的科學修復觀念,主張「復舊如舊」的復原精神,使修復工作愈來愈重視科學研究與分析判斷的理性精神。

曾長時間投入巴洛克時期畫家史特洛吉(Bernardo Strozzi)作品全色工作的蔡舜任表示,判斷畫裡主要光線的來源,找出畫中物體的最細微構成元素,一點一點補出顏色、形狀,全色才會自然不失真。光是「全」一隻手杖,就得耗時兩天以上,「因為修復必須找到畫家最細微的筆觸,那是畫筆上一根根刷毛的錙銖必較。」

修復師經手的畫作,來自不同年代,因此如何貫徹科學修復精神、復原文物最初樣貌,端看修復師的藝術學養與涉獵藝術史料的深度。例如當作品出現大面積破損,進行「全色」之前,除了必須對缺損周邊顏料,抽絲剝繭分析可能性,還要研究與作品同期畫作的類似技法與表現,以免「全色」方向錯誤。

古老文物 嶄新修復方法

然而,對待文物的「復舊如舊」觀念,卻不適用於實際修復步驟上。洪順興指出,目前中國書畫的修復方法,多來自清朝宮廷匠師手法,而觀察現存已三、四百年的清代書畫,可以看見過去的修復技術衍生的保存問題,因此修復人員必須以文物為師,逐步調整修復方式。

例如《裝潢志》中提及,自古以來,杉木是書畫掛軸天、地杆的最佳材料,洪順興卻在文物中發現,偏酸性的木頭加速造成畫紙劣化損傷,且保存時間一久,紙張上滲出泛黃木色,會破壞作品美觀,因而得改變過去習得的修復思惟,發展出在木頭表面塗布無酸壓克力膠的方法,有效防止紙張受損,洪順興說,「善用不斷研發出的新科技,文獻上說的方法,不一定都是最好!」

傑出修復師 不僅心細手巧

在繪畫的修復過程中,修復師必須對畫面肌理、纖維、顏料材質、厚度......確實掌握,不容分毫之差,不過,好眼力與沉穩的人格特質,卻只是成為傑出修復師的基本條件。

從事書畫裝裱修復十多年的洪順興認為,要成為好修復師,除了靈活巧妙的完備技術,也要嫻熟於材料的應用。洪順興打開他整理多年的材料斗櫃,裡頭是四處蒐集來的紙張、手工錦料、訂製軸片......不難看出做修復所須下的苦工。此外,修復師也要具備豐富的文物學養,熟讀藝術史,深入鑽研文物,不斷擴充腦中資料庫,才不會被文物考倒。

蔡舜任說,每位修過大作的修復師,都有被視為「最高機密」的獨門修復手法,是大師展現個人創造力的嘔心瀝血成果。當然,蔡舜任並未忘記在義大利攻讀修復學時,複製名畫的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完全仿製名作構圖、筆觸的基本訓練,「因為在震古爍今的藝術大作中,決不容修復師展露一點自我創作『風格』」。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