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也可以很新潮,奧地利人做到了。奧地利人熱愛自己的文化遺產,面對時代的變局,他們總是致力於「創新中保有傳統」,而不是全然丟棄老東西。以奧國首都維也納的城市景觀設計為例,同樣於19世紀中後期進行首都擴建工程,他們不同於法國巴黎開闢多條穿城大道的侵略性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內城基礎上,增建環型大道,以眾多帶有復古風味的公共建築和綠地,作為一條市中心過渡到市郊的綠地腰帶。
環城大道,懷抱羅馬古城
維也納的核心是充滿古蹟的羅馬城,羅馬城外的中世紀防禦堡壘,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不具實質功能。奧匈帝國時期,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在人口壓力下,於1860年下令拆除中世紀堡壘,建立起一條長達四公里,寬達56公尺的環城大道。
壯觀的林蔭環城大道上,眾多豪華的公共設施林立,從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大學、議會大廈、市政府大樓等;這些建築物充分展現了維也納人復古的美學品味,也有現代化的演進痕跡。比如希臘風格的議會大廈,反映了古典文化的精神,又能凸顯出新時代的民主意涵。市政廳與教堂則是採用許多尖塔、繁複雕刻窗面的哥德式建築元件,法院則是文藝復興的風格。
環城大道因為復古面貌而與羅馬古城相容無間,同時作為市中心與市郊的緩衝,它疏散了擁擠的住民,也帶動市郊的發展。最可觀的是,這個創意保住這座城市的既有氣質,也因應了城市的成長趨勢,讓百年後的維也納,可以容納160萬人口,是19世紀中期的3.7倍,在當今舉世一片摩登景色中,為人類保留了百看不厭的古典風華。
莫札特故鄉,文化活動一年4000場
因為濃郁的古典氣質,奧地利每年吸引眾多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湧入。天才音樂家莫札特的故鄉,就在奧地利小城薩爾茲堡,此城人口僅15萬,一年卻有近4000場的文化活動。2006年是莫札特誕生250週年,奧地利官方花費3年時間整修莫札特故居,據官方公佈,3000檔相關慶祝節目帶來1940萬美元(約台幣3億多元)的盈餘,吸引了120萬名觀光客到訪奧地利。
此外,充滿古蹟建築的鐵釘廣場(Stock-im-Eisen-Platz)上,座落著700多歲的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1990年廣場上又落成一棟巨大建物──以玻璃和大理石砌成外牆的哈斯大樓(Haas Haus)。大樓的透明外牆完整映照出教堂高達137公尺的哥德式尖頂樓,形成一幅融合古老與前衛的奇景。可見除了推銷祖先智慧,結合當代設計與古典遺產,也是新世代奧地利人炫耀自家品味的新玩法。
李俊明看維也納城市轉型
珍視祖先遺產,保守中求創新
維也納與巴黎都是歷史悠久的歐陸城市,但是在轉型關頭,維也納不同於巴黎的大破大立,維也納極端珍視祖先的遺產,他們總在保守中尋求創新,總是試圖保留舊日榮光。像是維也納市郊的Gasometer複合式商場住宅,它的前身是建于1896年的大型瓦斯槽,當時是歐陸最大的人造瓦斯廠,這個能源設施的嶄新、龐大與稀有,都象徵著維也納進步的城市文明。當然,經過20世紀科技文明驚人的進展,這個瓦斯廠早已成為不合時宜的巨型古董,但是奧地利人不這麼想。
他們請來作品風格著重建築與地景結合的知名法國建築師尚偉勒(Jean Nouvel),1995至2001年間,在尚偉勒和其他幾個建築師的努力下,依據這個瓦斯廠的原有建築增建為座複合式的住商大樓,上層是提供給年輕族群的學生公寓,下層是綜合商場。另個例子則是近幾年聲名大噪的博物館園區MQ(Museum Quartier)。
MQ自1995年興建,落成於2001年,是一個博物館聚落。它以18世紀的皇家馬場為基礎,在一片充滿巴洛克建築的空間裡,放上新潮的當代藝術品,有現代藝術收藏中心、建築中心、兒童博物館等等,成立第一年就有近百萬遊客,是世界第九大文化園區。奧地利人很了解舊建築風格自成的時間紋理與人文向度,只要善加應用與包裝,老祖宗的智慧可以再現光芒。(口述│李俊明 整理│賴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