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珍貴遺產的存亡之秋

保存不當,傷害尤深

楊博淵、簡惠華、江佩蓉
user

楊博淵、簡惠華、江佩蓉

2007-09-01

瀏覽數 4,400+

台灣珍貴遺產的存亡之秋
 

站上全球角度,重看台灣,不難發現這個孕育你我的生活環境中,其實有許多稱得上世界級的文化與自然資產。

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的台灣島嶼,擁有火山地帶與造山運動交互作用下產生的獨特地理景觀。包括澎湖的千年玄武岩、泥岩遇水侵蝕後形成的惡地景觀、台灣移民開發史的活見證──台南安平地區,和世界上技術難度最高的阿里山高山鐵道,都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屬於世界難得一見的資產。

遺憾的是,我們擁有,卻未珍惜善用,讓它們一一流逝、荒廢,卻又辛辛苦苦重造全新的設施,想要吸引觀光客。對比其他國家對文化資產的維護與活化再使用的重視,台灣當下卻有不少有價值的文化資產正面臨錯誤的保存(干預)方式,反而可能致使這些世界級文化資產遭遇更大的危機。

譬如,近幾年林務局在高雄月世界推動綠化造林工程,就水土保持的觀點而言或許有其重要性,但如此一來,可能反而造成原有獨特地理景致的消失。

其餘具有經濟發展歷史意義的人文聚落,也面臨因現代化發展而逐漸消失的危險。

古厝化新妝,傳統風味黯然消逝

澎湖外海的東吉島,這座島嶼過去作為台澎海運交易的主要轉運站,繁華一時的港口甚至曾有「小上海」之稱。因日治時期特有漁業的發達而致富的島民,將許多充滿和洋混風與精美花色磁磚等當時的先進建材帶回島上,融入當地傳統建築中,與一般澎湖常見的院落式建築大不相同。但隨著貿易與交通動線的轉變,東吉島也面臨人口流失的處境,甚至多次面臨廢村的危機。

曾獲三屆金鼎獎(攝影)的張詠捷回憶,自己剛回到澎湖時,想要記錄自己的故鄉,但面對大肆翻修與整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過去熟悉的石老石古石建築,已經被推倒翻新為水泥、鐵皮搭建的現代化建築,那些祖先們千辛萬苦蒐集得來的石老石古石和興建技術,也隨著他們去世而逐漸消失。

歸納目前的環境保存與發展操作,主要有三大問題,第一是「過度建設」。表現過度的硬體設施開發建設,覆蓋了應有的環境真實面,自然法則與生態循環未被尊重。

其二是「認知錯誤而運用不當」,例如過多不當的消波塊與防波堤,讓海岸不再有消長或沖刷的生息。

最後是「城鄉差距過大」。忽略持續平衡發展所需的資源與人口,文化資產也就隨之失去人、環境、產業的正常運行,及場域應有的生活文化而消逝瞬息。

古都盼新生,需要制定完整政策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的指定與登錄方式,是重新檢視文化資產的新契機,但許多由下而上的配套措施是不夠的。對此,有個很好的例子,英國對具有文化價值「歷史地景」(historic landscape)的研究及保存相當先進,這是從他們長久設立保護區(conservation area)以及重視鄉村地景的作為當中演化過來的。

英國總共有9千多個保存區,他們的定義、詮釋、調查研究(基礎資料)、指導原則(控管原則)的機制思維,甚至每年還有更新保存區研究,並檢討指定、修復及管理的指導原則的作為,對台灣文化資產的環境保存相當具有啟發性。而其文化地景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的前驅力量,重要的是英國人懂得把歷史地景中的元素,有效轉化成他們現今生活場域而繼續使用,例如:一條運河以前是作為工業使用的運輸要道,現在卻成為英國人假日享受休閒生活的環境,當然也包括沿岸的工業遺址博物規劃或是有所產值的文化商品投資,再次說明了如何有效地保存與開發文化資產,也能維繫一種好的生活環境品質或福祉,似乎才是保存的最高境界。

台灣文化資產的可貴,在於場域下所發生的文化特質,包括「空間環境應用」與「人文藝術意涵」所累積的組織結構,我們必須先確立需保存的文化資產的價值元素,及其區域範圍等要項,同時也要開創性的解決很多不符時代性的問題,才有良性的開發效益。

從台灣遺跡走向世界之路,台灣缺的不是爭奇鬥豔的天然奇景,不是多元薈萃的人文景觀,缺的只是完整而有系統的政策。

急需立即關注的國家寶藏

1. 惡地景觀:台南縣龍崎~高雄縣田寮鄉月世界

台南至高雄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22公里的惡地地形,為火山運動最後灰燼與膠結不良的泥岩區所形成的特殊景觀,全球類似景觀多被保護、也被用來當作電影場景拍攝據點。

2. 扇前湧泉豐富生態: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湧泉區

以龍泉橋為中心點,全長約1000公尺、寬500公尺,沿著東西方向流著,清澈湧泉可見水生植物。此外,水生螢火蟲族群生態環境研究上的重要發現,而湧泉濕地型態產生多層次農業型態,是瞭解地方智慧的具體作為,且充滿區域特色。

3. 候鳥越冬轉運站:七股潟湖黑面琵鷺棲居地

是全球黑面琵鷺等候鳥渡冬最重要的候鳥棲息地,具有全球生態地理區位上的重要性。2006年11月底已達最高數目之1017隻,應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大族群,目前全球黑琵數量有1760隻左右。

4. 石頭人生:澎湖聚落、菜宅、石滬、玄武岩地質地形

澎湖群島則是台灣另一個特色鮮明的區塊。從自然地質地形的玄武岩、珊瑚礁到就地取材運用這些石頭,包括人居住的房子、耕作的菜宅(菜圃)、為捕魚發展出利用石頭圈圍及漲退潮條件,讓魚群落入「石頭網」中而不自覺的石滬、以及衍生利用石頭作為避邪鎮煞的厭勝物等諸多文化。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5.東亞轉運站及台灣史的開端:台南安平地區

安平是我國重要移民開台下所建構的港市群落文化遺跡,也是荷蘭人經營東亞貿易路線的重要中繼站,當時所有從歐洲到南洋轉往東亞之前都會停泊安平港補給。近150年地形變化而先民智慧下的運用與變遷如鹽田、運河、虱目魚養殖等,重要性不言可喻。

6. 火山植物群:芒草景觀

世界少有。芒草只生長於變化很大的地質地形才會有,相對於古老的大陸型地質,台灣在世界版圖中尚屬年輕活躍的地理環境,因此在各地皆可看到不同的芒草景觀,尤以陽明山為代表。早期農家取茅草作為屋頂建材、芒花穗桿當掃把。花期約在10月,受硫氣及熱氣影響,花穗呈紅色,形成一幅「丹山草欲燃」的奇景。

7. 濕地生態線指標:紅樹林(水筆仔、海茄苳)

紅樹林生態系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食物網結構,是許多生物擋風遮雨的家及魚蝦繁殖場,全球有三分之二漁產依賴此項海岸溼地。紅樹林為濕地生態的代表植物,台灣具有豐富的紅樹林植物種類,其中又以兼具全球兩種主要指標性植物最為特殊;包括水筆仔與海茄苳。前者分布在台灣北部,也是全球生長分布區域的最南線;後者分布在台灣南部,則是全球生長分布的最北線。

8. 客家聚落:屏東縣五溝水社區

聚落循著天然湧泉而建,注重風水的客家人在此聚落上,反應利用依山傍水為生活兼具防禦功能的地理條件。聚落內有相當多百年以上民宅伙房,其中劉氏宗祠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宗祠,村內並保有攻炮城民俗活動,而源源不絕的天然湧泉也造就此地豐富的水生植物生態。

9. 高山鐵道:阿里山森林鐵路

相較於世界其他森林鐵路,阿里山鐵路擁有最繁複的多元性,集森林鐵道、登山鐵道、與高山鐵路於一身;從嘉義至阿里山沼平車站,全長71.9 公里,沿線最多曾設置25個車站,高度自海拔30公尺的嘉義至2584公尺的塔塔加,沿途經過72個隧道、114 座橋樑,由於鐵道曲線半徑小且坡度大,並非一般火車可以比擬的。

10. 世界唯二碳酸泉:蘇澳冷泉

蘇澳冷泉是全世界唯二的天然湧出碳酸冷泉。形成冷泉需有豐富的地下水以及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岩層,蘇澳地區豐沛的雨量,配合地層中極厚的石灰岩,這正提供了這兩大要件。

11. 宗族聚落:金門傳統聚落

傳統聚落與建築是國家公園內最豐富的文化資產,大部分仍維持漳泉式樣的傳統閩南式建築,不論是磚石運用、平面佈局、建築裝飾等,呈現地方風格與一定品質的的藝術性,此外中西和壁的洋樓則是文化交流下的建築遺產。其次,金門聚落多由單姓血親形成,村落中定有該姓宗祠,形成一種以宗祠為中心的同姓宗族聚落社會,且是目前所知全國宗祠密度最高的地區,加上濃厚的戰地生活文化更顯示的特殊性。

12. 花崗石屋聚落:馬祖傳統聚落

馬祖地區現存三個聚落保存專區有北竿的芹壁、南竿的津沙及莒光的福正,其中北竿島芹壁村最完整。芹壁石屋多採用花崗石為材,以紅瓦石牆、背山面海、順勢而建。為預防海風與盜侵襲,所有門窗都面海設於高處,因此屋瓦也需壓著密實的石塊,加上戰地與地理位置之係,形成另一屬閩北建築特色。

13. 海島聚落生活型態:澎湖望安花宅聚落

一個保存完整而代表漢人移入台澎的聚落文化,世界文化遺址基金會將花宅聚落列入2004年度全球百大瀕危古蹟名單中,才再獲重視,2005年村民自組「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推動保存。目前澎湖縣文化局接收民政局移交古蹟與歷史建築、聚落業務,持續推動花宅聚落保存第一批建築修復設計研究。

14. 傳奇小島:澎湖東吉島

東吉島轄控大陸出入台灣海運門戶,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自古即是台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繁華一時有「小上海」之稱。多年來東吉島人口外移,地方政府多次討論廢村,唯目前尚有少數居民季節性的居住在此,因此自然生態再度復原,海天一色與富地形變化、合宜旅遊的小島尺度,會吸引一些釣客前往。

15. 太陽產業遺產:台灣西南沿海嘉義布袋至台南七股鹽田

台灣西南沿海已有三百多年的曬鹽歷史,沿著台灣西南海岸線走,寬廣的潮埔地,利用充足的陽光、海風、海水,形成過往嘉義布袋到台南七股的鹽業蓬勃發展,及鹽田、鹽村等文化景觀。

( 資料來源與整理│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 楊博淵研究室、簡惠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