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希望的年歲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04-09-01

瀏覽數 3,350+

希望的年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1987年的7月4日,我和一群美國朋友到城裡去看國慶煙火,在滿天炫彩的火光下,身旁的女士突然問我:「如果妳可以選擇,妳希望停留在幾歲?」

我毫不考慮地說:「我希望自己永遠留在12歲。」

我問她:「那妳呢?」

她說:「我喜歡30歲。」因為她讀書、結婚、生子、就業,在30歲時都完成了;那是她成熟的、豐富的、有活力、有希望的年歲。

現在回想起這段對話,自己的「幼稚」和對方的「成熟」,恰成對比。

我的30歲在做什麼?是不是如她描述的那般豐富?

我的30歲要從25歲說起。那年我剛從美國回到台北,找到我的第一份媒體工作——《綜合月刊》編輯。

老闆是我在政大新聞系教過採訪寫作的張任飛老師,口試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妳看不看《TIME》雜誌?」

進入《綜合月刊》工作後,常常聽到張先生提《TIME《Newsweek》,要我們以他們為師,學學人家如何找題目、寫文章,和做一流記者的行事作為。

訂遠見雜誌,讓你每月掌握趨勢、拓展視野;39週年慶限時優惠,不容錯過!

當時我們少不更事,總認為老闆在「自我陶醉」;年事稍長後,才漸漸領悟,原來他是在為我們設立願景和目標。儘管當時台灣的雜誌,作為媒體,條件是那麼不足。

那是個媒體控制嚴格的年代,雜誌是不准設「記者」的,只有「編輯」。我們要採訪時,對方沒聽過《綜合月刊》,我們只好說:「這裡是張任飛先生辦公室。」

受過張任飛老師的教誨,至今在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傑出同業還不少,像現任政大校長鄭瑞城、傳播學院院長翁秀琪、《聯合報》總主筆黃年、副總編輯翁台生、易行,還有《商業周刊》社長金惟純等都是出自《綜合月刊》《婦女雜誌》體系。張老師帶引我們進入寬廣的雜誌世界,指出一條專業的路。

30歲那年,我當上《婦女雜誌》的主編。這以後正式踏入管理的工作。

八○年代初期,我外調到香港的《中國時報》辦事處工作。過去的雜誌歷練,讓我能在那塊陌生地上獨立作業,更有機會認識第一批從中國大陸出來的「紅衛兵」。他們其實都是知識青年,文革時期串連過,也真正省悟過,才能在香港掛上十號風球之際,冒著生命危險,在風雨中游向香港,一試再試,鍥而不捨。

那個年代,也是一批批越南難民搭著危船在海上漂流的年代。香港難民營裡的擠、亂、髒,至今依然讓我難忘。

35歲那年,正是這些雜誌編輯的經驗和感受,讓我勇敢地接受另一個挑戰:和高希均教授、殷允芃女士、張作錦先生共同創辦了《天下雜

誌》,之後陸續又有「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遠見雜誌》《30雜誌》。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