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訂遠見雜誌兩年送一年,還送為你精選的必讀好書!

全球和我關聯多深?

8種世界潮流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05-03-01

瀏覽數 4,050+

全球和我關聯多深?
 

潮流1-10年後:環保才是經濟

台灣要:置身於度內

現象

環保概念興起,人類在成為受害者之後開始反思,現在穿戴皮草成了眾矢之的;《京都議定書》已經生效,6名大學生為環保請命,裸體抗議台灣通過八輕計畫;英國通過禁止攜帶獵犬打獵的法令,在今年2月17日午夜生效,期望小動物不要受到過度殘害;能夠自然分解的「玉米塑膠」現在正開始流行,玉米塑膠袋僅需一個多月就會開始分解,對身體及地球都健康。而目前在研發中的玉米製產品還包括了DVD、碗碟、衣物,期望人類不要因為追求便利而傷害居住環境。

趨勢

未來,環保觀念將進入生活的每個層面之中,是人人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也會成為每個地球公民都具有的基本常識。

《關鍵十年》(What’s Next )一書中,作者伊蒙‧凱利(Eamonn Kelly)與彼德‧雷登(Peter Layden),就提到「環境會讓每個人停下來思考。這就像世界和平一樣。你相信什麼?『世界和平,還有,不要傷害環境。』這是許多人思考的起點,這決定他們如何思考世界,以及思考這個世界的需要。如果你問他為什麼這樣想,就好像問他們為什麼覺得活著很好,這是無法答覆的問題。這有部份是因為世代傳承,學校傳授這種思想,新世代不知不覺受到薰陶,這些觀念逐漸深入文化,成為文化的一部份,就像200年前的人接受神的觀念一樣,這是不容質疑的想法。」

未來,也會有更多相關的環保產品出現與環保相關技術的投入。自人類工業化後,對地球的污染愈演愈烈。看過電影《明天過後》的人,紛紛討論地球像劇中一般進入冰河時期的可能性。大家都害怕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天氣變遷,很快地人類將自食惡果,面臨大自然的反撲。

2005年上路的《京都議定書》,即是人們為了遏止環境的繼續惡化,所展現出的具體行動,這同時也意味著,「環保和經濟綁在一起」是不可逆的趨勢。

「《京都議定書》主要是設法控制對氣候變遷有影響的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洪德生簡要地說明,而二氧化碳的產生有很大部份是來自能源的生產和使用。因此舉凡高科技、汽車、石化、煉鋼、水泥等產業使用的能源效率標準將會提高。「Green production(綠色製造)是新潮流,就是在生產之初即少用原料生產,生產同樣多的東西,但使用的資源減少。未來產品精美的層層包裝也會減少。」洪德生說。

但若以永續的眼光來看,實踐環保才能確保後代子孫的生活環境不會再惡化。環保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國際趨勢,環境改善的投資將列入公司競爭力的重要參考指標。未來,注重環保的公司將為企業形象加分,也不需要面對環保團體的抗爭和抵制,而且想要和先進國家做生意嗎?他們會要先看看你生產的產品是否夠環保!

影響

人類不停地殘害環境,已經從加害者變成受害者。地球不停暖化的現象,讓專家提出警告:秘魯境內安地斯山脈的冰川,即將在10年內完全消失;再加上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部份城市在未來可能成為海底遺跡;台灣則因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的狀況日趨嚴重。對30歲世代而言,未來選擇生涯,則不妨以環保產業為優先考慮。

潮流2-10年後:全球化分工

台灣要:從研發與行銷找出路

現象

交通運輸進步,科技高度發展,天涯若比鄰,「地球村」真的出現了,全球化早已來臨企業紛紛往全世界成本最低地方移動,在全球進行分工。

趨勢

「全球化現象將一直持續。」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洪德生強調。如同施振榮所提出的「微笑曲線」,中段勞力密集、價格低的製造部分,會集中在勞工便宜的低度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如大陸、越南、印度等。而已開發國家的技術、產業必須升級,其產品要差異化才能產生附加價值,也就是要從微笑曲線的兩端走,尋找更高的附加價值。在全球化分工的時代下,台灣的專業和定位在哪裡?「製造現在對台灣已不再有利,必須放手了。這就是分工。」洪德生指出,研發、設計、品牌創新、發展行銷通路網絡,是台灣未來十分清晰的美麗藍圖。

因應

實踐的方式在於培養具備創新能力與將創意商品化的人才。此外,還要輔以健全的創投市場、良好的資訊科技硬軟體,以及全民普遍使用數位化工具。

全球化的世界是全球化的競爭,從現在就要開始準備。

潮流3-10年後:中國大陸影響全球經濟

台灣要:想想怎麼賺對岸的錢

現象

春節包機似乎為兩岸三通帶來新的契機,不過不論台海關係如何緊張迂迴,都抵擋不了大陸經濟即將更加蓬勃發展的事實。

趨勢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004年9月的報導中,就說明了大陸成長將對全球造成巨幅的影響。文中提及,大陸不僅擁有極具潛力的龐大經濟規模,而且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取得近乎無限供應的廉價勞力,這讓中國的經濟起飛將對全球造成大幅影響,會比過去日本經濟起飛時所帶來的影響還要深。

中國大陸已經是現在市場成長最快速的國家,預計在2010年有可能超越美國,雖然國民平均收入依舊不高,但卻會有愈來愈多的中國人享有高所得。若是中國的實際所得每年成長達8%,而且所得分配狀況維持不變,那到2020年前將有1億個家庭享有目前西歐的平均所得。這也將開啟另一個巨大的消費品市場。

影響

大陸市場大開,30世代前往大陸出差或長期工作的機會愈來愈多。在大陸進修、教書多年的資深媒體人崔慈芬表示,現在全球資金都匯聚到了大陸,經濟蓬勃起飛,充斥著許多創業的機會,「咱們來想想怎麼掙錢吧!」這句話掛在人人嘴上,機會看來唾手可得。

潮流4-10年後:金融巨獸越來越大

台灣要:小心預防併發症

現象

據日前陳水扁總統對外宣稱,目前台灣51家銀行,14家金控公司,預計未來7年內將整併為10家以內的金控公司。大者恆大,弱者恆弱,金融機構將面臨極為嚴酷的整併風潮。

趨勢

為什麼小而無競爭力的銀行不能生存了?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企業去大陸發展,改向香港或海外其他地區融資;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直接金融(企業直接向財政部申請上市上櫃,直接發行股票、公司債,而不向銀行借錢)取代間接金融(傳統向金融機構貸款),銀行賺不到穩當而大筆的貸款利息。

因此,過去以衙門心態經營的公立行庫最受衝擊。隨著台灣金控集團的八爪章魚更加壯大,小行庫很難不被整併。

銀行的整合將增加規模經濟、擴大服務的平台,同時增強財務實力,是未來勢在必行的趨勢。而合併也有幾大趨勢,首先是國內銀行的合併,其次是跨國合併,而銀行國際聯盟也是未來能相輔相成、互助共生的合作方式。

影響

銀行合併後,消費者的權益是否改變是最重要的問題。而想到銀行工作的30世代年輕人,得考慮合併後人事的增減情形。

潮流5-10年後:現金卡將成必需品

台灣要:推動全民理財

訂遠見雜誌,讓你每月掌握趨勢、拓展視野;39週年慶限時優惠,不容錯過!

現象

萬泰銀行首開風氣之先推出的George & Mary卡,在短短4個月之內,不僅發卡數超過了40萬張,還讓一般商業銀行爭相仿效。

趨勢

根據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的預測,未來幾年內,個人金融服務將成為亞洲金融市場商機中最大的一塊餅。預計到了2010年,亞洲整體營收將成長一倍,達到3900億美金。

個人金融所服務的現代型消費者,最大的特色是兩極化,有及時行樂的月光族,也有憂患意識強的、活得很老的節儉族。一般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信用看法的轉變、消費主義的盛行,加上對多樣化金融商品的需求增加,以及法規的鬆綁,都使得個人金融成為未來的金雞母。

這其中較為人注意的一個有趣現象,同時也是最有利可圖的金融商品──即台灣最流行的現金卡,業界認為,在未來10年還會是金融界的主要業務。

傳統認為辛勤工作、努力儲蓄的人才是好客戶的觀念過去了,在未來,願意借貸消費的人,才是銀行的最佳客戶。

影響

這將使得個人金融商品,諸如小額信貸、現金卡、信用卡等會越來越蓬勃發展。

現金卡針對的是不會消費理財的、比較浪費的顧客端;另一端的消費者,則是想要賺銀行利息錢的節儉族。這一端的客戶,銀行越來越不歡迎,但是有時候也需要他們,所以逼使他們必須承受風險,將錢轉到資本市場(股市、房地產)去投資。

潮流6-10年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ATM

台灣要:慎防更多變種詐騙

現象

透過網路、手機等科技設備來轉帳消費,或是自動化的無人銀行等等,都是逐漸可見的景象。將新技術用在銀行業務上,不但可以為客戶帶來便利性,也可為銀行省下不少人事上的開支。中華電信和中國信託合作的手機emome晶片卡,利用晶片轉帳、匯款,就是這種概念下的產物。

趨勢

隨著科技產品越來越人性化,「使用者方便」(user friendly)的概念越來越風行,結合科技和金融的議題開始越來越普遍。

個人金融因為強調迅速、方便、隱私3大特色,因此必須大量倚重資訊科技。

未來10年,個人金融將有大幅成長,主因在於個人所得和財富的上升。由於發展中國家多數地區都處於由貧轉富的關鍵時刻,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一旦經濟起飛,達到富裕水準,消費者就會開始累積可支配所得,並且使用個人金融服務商品。

影響

科技成為經營個人金融事業的利器,是因為顧客的個性特質就是愛玩科技產品。

為了抓住這群年輕消費者,符合他們愛玩愛炫的本性,用手機上網進行交易的新興金融操作方式,將方興未艾。

潮流7-10年後:多元移民潮流動

台灣要:讓人想根留台灣

現象

全球人口目前有64億。人口自然成長的速度越來越快,像20、30年前,只有50億,一個世代可以增加20%的人口,原因是醫藥技術、運輸技術的進步,讓人口流動成為可能,很多疾病也不再致命。

趨勢

這就引發了令人憂心的世界失衡的問題。首先,人口自然增加的都是亞、非洲的落後國家。根據聯合國估計,已開發國家人口將在2028年達到9億5000萬,然後將逐年遞減,到了2050年只剩9億。換言之,有超過55億的人口都在戰亂、飢饉橫行的亞非地區。

亞非地區一旦發生大型戰亂,就會產生大量難民的移民潮,如阿富汗北部的庫德族。

影響

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因此,相對比較富裕的發展中國家的移民潮也將方興未艾。例如,亞洲四小龍的台灣、香港、南韓,都非常喜歡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或紐澳,這種多元移民潮,一時不會終止。

潮流8-10年後:富國窮國的齟齬更多

台灣要:努力讓南北融合

現象

從20年前,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當時總理)在美國國會演講首先提出「亞洲價值」(Asian Value)論述開始,就出現了早期稱為「東西差異」的南北對抗議題。當時李光耀認為亞洲經驗和歐、美、日本「三極地區」(指經濟特別發達的已開發國家)殊異,白人政界領袖不可以強加歐美的價值體系於亞洲。這位亞洲領導人還不算兇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乾脆提出「南北對抗」的概念,以南半球的發展國家的領袖自居,並且還認為,北半球工業先進國提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永續發展」的環境議題,強迫巴西等南半球國家必須節制,不再砍伐亞馬遜河的雨林,根本是限制巴西的國家發展。

馬哈迪的論點是,如果北半球真的那麼好心,那麼就付錢給巴西,補償巴西不開發的損失好了。不然,19世紀的美國中西部大草原也是一片森林,美國人怎麼就開發了呢?

趨勢

10年後,富國和窮國的齟齬會更多,世界有更多發展順序的難題。特別是美國總統拒絕簽訂《京都議定書》,讓許多被歐洲要求要「保護雨林」的南半球國家不服氣。

像這樣有錢的富國和沒錢的窮國的無窮齟齬,10年後仍會層出不窮,特別是攸關核子武器的議題。法國在南太平洋試爆核彈,就引起南半球的澳洲、紐西蘭的強烈抗議。

影響

對台灣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負面教材,「南北對立」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