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令年輕人羨慕又嚮往的生活,一輩子都在旅行、探索世界的《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竟然驚訝地反問:「真的嗎?怎麼會?」旅行之於他,就像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很自然的事,不再需要刻意追求。
政大的一則傳奇
1990年,兩位政治大學新鮮人林姬瑩與江秋萍,正值浪漫幻想的年齡,計畫日後展開自助旅行,一圓環遊世界的夢想。在一場政大校內舉辦的旅行講座中,她們認識了政大人眼中的傳奇校友,當時擔任《大地》地理雜誌的攝影召集人王志宏。
「當時王志宏在講座上講解青康藏高原的照片,看到他走過歐亞非美二十多國旅行報導的經歷,簡直是仰之彌高的傳奇。」後來她們在自己架設的網頁上這樣寫道。
幾年後,這兩位年輕女子果然開始了長達3年的單車環球之旅,後來更完成了一本《Vicky&Pinky單車環球夢》,這趟辛苦的旅程,她們最感激的就是沿途一直擔任「救援小組」、總是在她們旅途最困頓的時候,從遠方捎來適時關懷與援助的王志宏。提起這段往事,王志宏說:「我只是將心比心,當我在她們這個年齡時,為了要認識這個世界,也是吃了很多的苦頭。」
《大地》的4年遊牧
那年,王志宏28歲,距畢業後一腳踏入《大地》地理雜誌擔任攝影召集人的工作,轉眼已經過了4年。
4年間,褪去了當初對全球走透透的興奮,他開始厭倦旅行生涯的每一站,才剛與當地人民建立互動的感情,卻又必須啟程到另一個地方走馬看花,感到相當遺憾。
那是他在《大地》地理雜誌最後一次的拍攝工作,在青康藏高原追隨著藏族牧民的遊牧生活時,忽然間,對人生有所領悟。後來他在自己的攝影著作《在龍背上》寫著:「目睹藏族牧民的遊牧生涯,其全部家產除了牲畜外,就是那幾口裝著全家家當的大箱子,如此竟讓我對當時生活上的種種繁瑣產生了某種程度的省思,這終究促使我做成了一個決定,辭掉當時的工作。」
於是,從28歲到37歲,王志宏開始展開了為期10年的自由攝影工作。
藏區的10年漂泊
這10年,對於30世代而言,正是而立的關鍵時期,所有人生的目標,包括戀愛、結婚、生子、買屋、購車、換工作跑道與升遷,都在這段期間逐漸到位,但是王志宏卻選擇跳過這個階段。
當時,他看準國外攝影工作者尚未真正深入大陸西南這塊原始地帶,決定在這個地方作一系列的攝影與文字報導,沒想到,這一開始,就是10年的藏區旅行。10年的青康藏高原探索,期間他還隨同中國探險隊到南極探訪3個多月,在這些嚇人經歷的背後,他必須不斷去尋求各種奧援,雖然常面臨後繼無援的窘狀,但是他體會到一件事:「當你比誰都瞭解這個地方的環境時,你就更有義務去幫助他們。」這是他對藏區牧民的承諾。
王志宏常笑著說:「選擇這個行業是賺不了什麼大錢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的事。」
極地的探險情誼
1995年,他開始了藏族牧區醫療計畫的執行與經費勸募,訓練350名當地人成為牧區醫師,提供更長遠的醫療援助,經費不足的時候,他甚至以個人名義申請貸款填補。有好幾次當全世界都在歡度新年到來時,他甘願和他的好友、知名探險家黃效文,踡縮在青康藏高原的邊境地區,用好不容易得來的一碗泡麵果腹;在零下數十度的南極大地,和一群中國人度過凍徹骨髓的新年。
那幾年,他與黃效文在出生入死的探險中,建立了讓人羨慕的情誼。採訪一半時,王志宏的手機響了,原來是黃效文打來的,人在香港還未來台,就急著先約定老友聚會的時間;一周後,當《30》雜誌正訪問黃效文時,換成王志宏打來催他赴午餐的聚會,黃效文臨走還叨念著:「這個王志宏,最近都被雜誌的瑣事絆住了,今年6月,我一定要找他一起去探尋長江的源頭!」
《經典》的大愛關懷
1997年,慈濟與世界醫師聯盟(MDM)合作,提供非洲衣索匹亞的醫療援助,王志宏受聘擔任攝影記錄,這是他接觸慈濟國際賑災的開始。
當時慈濟一直希望能夠出版一本深耕人類文化與拓寬全球視野的刊物,王志宏長期對世界邊緣族群的關懷,讓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執行長王端正相當的肯定,便力邀他回國擔任《經典》雜誌總編輯。
這是一個很大的人生轉變,在漂泊10年之後,他決定不再孤軍奮鬥。
這些年來,王志宏跟隨慈濟賑災團,參與多次國際人道救援的勘災與實地報導,足跡越踏越深刻,1998年慈濟與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合作,前往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地區,提供醫療救援。當時他坐在高聳入天的巴米揚大佛頂上,訪視長年住在佛洞中的貧苦居民,回國後還發動同事募捐當地學校欠缺的教科書經費。
鏡頭下的人生追求
911事件之後,王志宏開始深陷塔利班份子揚言要炸掉巴米揚大佛的憂慮之中。每天,他緊盯著電視與網路,隨時注意全球新聞報導阿富汗塔利班的動態,千年古蹟巴米揚大佛終究是難逃一劫,那些佛洞中早已一貧如洗的居民,更不知流落何方。
王志宏曾說:「少數的時候,我並不喜歡我的攝影記者工作。」因為影像是最直接鮮明的記憶,無論歡笑或悲傷,總是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
若人生工作的目標只是求一棟房子、一輛名貴的車子,王志宏說,這樣的目標太卑微,他寧可不要。他很欣賞一位資深的探險家說過的一句話:「膚色不重要,流出來的血都是紅色的。」他鼓勵年輕人自助旅行,去看看這輩子從未接觸的人事物,才會瞭解個體的微小,找到生活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