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溫世仁先生和高希均教授的一個偉大願景──為大中華地區的30世代青年打氣、給他們希望,而成就一個新媒體。而我何其有幸,能以才疏學淺的資歷,承擔起這份新雜誌的編務重責大任。
《30特刊》想要探討,一個接近30歲、面對人生關鍵10年的年輕人,究竟應思考什麼樣的問題?這本雜誌雖然目標讀者設定是25歲到35歲的青年,其實也是獻給所有關心華人世界長期發展的人;因為青年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改革希望,一個社會最豐沛的能量,這是「宜室宜家」的黃金歲月,正好打造個人「成家立業」的美夢、「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浪漫年紀,也是有鴻鵠之志的青年發願拯救不平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鷹揚時刻!
30歲,壯遊的年紀。32歲那年,我破釜沈舟申請留職停薪,決定赴美攻讀碩士;逢連續假日,我獨自駕車橫渡北美大陸,展開生命中難得的壯遊:美西大塊宇宙的鬼斧神工,無法形容的大峽谷、南猶他州5個國家公園、亞歷桑那大沙漠,之後,再一路行經科羅拉多州高原上的冰中奇境;秋深季節,夥同另一對留學生夫妻,我和來美探視我的妻(還有當時肚中的小女兒)在荒涼廣漠的美國懷俄明州疾駛8小時,來到半個台灣大的黃石公園:奇珍異獸、高山流水,只能說斑斕深刻,壯美奇絕!萬里無雲,大提頓國家公園的3座翠峰主脈,是美的終極啟示!我暗忖,生命中幾曾還有這樣的奢侈餘裕,二度壯遊?除非是30年後退休?
每一個職場是不是都有無數30歲的青春的身體和複雜的靈魂,在扣問人生意義?無論在職場衝刺,或是在穹蒼壯遊探索,是不是都有這樣曲折的反覆深省和學思過程?人生不能重來,年輕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樣的擘畫才是「不負少年頭」?我們希望報導關於青春、關於「人生志業」的確立、關於個人終極認同的價值觀的辯證?怎樣的人生才叫做「充分的自我實現」?如何做到「我於青春無悔」?
我有一個夢,我想藉著「傳播進步觀念」之媒體的社會責任,來激起全球華人生活世界的知識份子共鳴,大家共同來思考:如何幫助這個階段的人「而立」?
感謝我的團隊,副總編輯何文榮、資深攝影吳毅平、記者張卉穎、李玉焜、編輯陳盈如,這幾個月來,我們一起打造偉大的團隊,無數的加班,成就了這本雜誌,採訪並編輯了「進步觀念、感人故事」的第一本《30特刊》。此刻,我們很想對在天上的溫世仁先生說:您的夢想,已經踏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