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是點子還是政策?--吳京教改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6-10-15

瀏覽數 31,450+

是點子還是政策?--吳京教改
 

本文出自 1996 / 11月號雜誌 第125期遠見雜誌

新內閣成立三個月,媒體的焦點從政治轉向教育。從來沒有在行政官僚系統歷練過的教育部長吳京,以「每日一驚」的新為政風格,黑洞般地吞噬了媒體的鎂光燈。

吳京對教育政策的直言,不僅驚動了監察院與立法院,教育改革的熱度也隨著他的高曝光率,愈燒愈旺。有人批評,吳京像是「閉著眼睛抓蝦」,平均每三天,就端出一道教改大餐,雖然花團錦簇,但是好像「還沒煮熟就先上桌」。

和吳京合作無間的教改會召集人李遠哲,一再為吳京緩頰,認為媒體過度渲染,把吳京的點子當做政策。但是三個月就成形的吳京現象,卻是許多弔詭的組合。

其實,封號「點子王」的吳京,教改點子並不新。

在教育部工作十餘年的教育部政務次長楊朝祥就舉證,新部長提出的構想,大都在教育部研擬許久,幾乎已「瓜熟蒂落」。像是高職免試入學,七、八年前教育部就在討論;小班小校以及高中學區制,部裡也早就在規畫,「快要可以做了」。

博取開明改革喝采的吳京,也不像改革的悲劇英雄,寂寞地對抗龐大的舊體制勢力。

當他還埋頭在美國大學做研究的時候,民間教育團體就已和舊體制打了十年的仗;教政總舵主李遠哲主持的教改會,也運作了兩年,為教改鋪了坦途;所有改革的坎坷路障,幾乎已被剷除,吳京是站在最省力的那個支點,擎起整個教育工作。

吳京的積極作風,提升了教育部的工作效率,讓教改理想從遠景拉為近景;但是他「好政策就要趕快做」的明快性格,快得讓教育工作者跟不上,對教改未必產生正作用力。

教改列車衝得太快

一位熟悉教育事務的官員透露,和教育行政、教改團體並無淵源的吳京,在和媒體「漫談」他的理念之前,並沒有徵採部屬雅言,而是一人決策。教育部的事務人員,都不知道他下一招要出什麼,更遑論要去執行他「靈光乍現」的決策。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金庸武俠小說的武功奇才「獨孤求敗」,以無招勝有招的絕學笑傲江湖。但在教改工程中,吳京的無招策略,卻讓教育部的教改藍圖,看來更偏重技術層面的更動,缺乏整體性,甚至前後矛盾。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召集人周志弘就批評,吳京構想零散,看不出整體改革圖像,一下說要大一、大二不分系,一下又要大學入學選系不選校,「看得讓人眼花撩亂」。

學工程出身的吳京,直觀式的邏輯思考,似乎不能掌握教育的深刻。他認為考試愈少愈好,因此反對改良式兩階段聯招,因為「二大於一」,他主張免試升學,因為「零小於一」。這樣的思惟方式,可能無助於解決教育問題。

「我們好像「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談起吳京一個個教改構想,台北市一所公立高中校長自我解嘲地形容教育界的處境。基層教師每天看報紙都很傍徨,不知道吳京這些想法,是不是真的要做、什麼時候做,「不知道他的教改內涵是啥米碗糕(什麼)。」即使經常參加教改研討會,這位在教育圈三十年的校長還是不諱言對吳京的質疑。

此外,吳京和官方、民間共一百多個教育改造團體的互動,也將牽動了未來教改的走向。滿腔熱誠的吳京,急著想大赦天下學子,卻忽略教育部長在整個教改生態中該站的位置。

一位曾在教育部工作的國中校長分析,過去教育部和教改會互不往來,雖然有弊,但是卻可以相互制衡;現在兩者關係密切,但缺少現實面考量,教改列車衝得太快,對教育未必有利。

曾和五任教育部長「交過手」的振鐸學會理事長丁志仁更坦言,吳京目前做的還是由上而下、中央集權地進行一條鞭的改革。丁志仁剖析,推動教改有八股主要動力(教改會、教育部、立法院、地方政府、地方議會、民間團體、教師會、家長會),教育部只是動力之一,吳京不能冀望完全由教育部主控教改列車,也必須揚棄做英明部長的心態。

「教育並不是教育部長的教育,他不該是拿著尚方寶劍的包青天。」丁志仁期許吳京,擺脫保母式的教育,讓台灣的教育自我照顧。

這十年間,民間團體或偷跑辦校(如毛毛蟲、森林小學)或上街頭抗議(四一0遊行),方爭得政府對教改的回應。正如做了兩個星期教改會委員即辭職的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觀察,教育部長在教改潮流中,應扮演促成者,而非領導者。

在改革漫漫長路上,被記者戲稱「搞不清楚狀況」的吳京,既不該是包青天,也不該是攔路的程咬金。若把吳京的高曝光率還原到教育本身,熱鬧鬧的「吳京現象」不過是過眼雲煙,重要的是,他到底會創造什麼樣土壤,讓教改的種子拔地生根。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