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十國擁有六億人口,各種天然資源豐富,近年在國際上更是嶄露頭角,不但積極對外洽談FTA,更立下目標在2015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晉身僅次歐盟的全球第二大單一市場。 不管是大陸、日本或韓國都積極要加入東協加三的體制中,組成更加穩固的經濟體。
在這樣的趨勢下,台灣的機會在哪裡?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繼3月中《遠見》出版《2012中國投資特刊》後,接續出版這本《2012東協投資特刊》,希望給讀者更清晰的解讀。
其實台灣人或台商跟東協十國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新加坡、泰國、印尼,是一般台灣人喜愛旅遊的熱帶國度。印尼、越南這兩個人口眾多、勞力便宜的國家,則是不少台商製造業在大陸之外的另一最佳選擇。東南亞各國也大多有不少華僑,維繫著台灣人與東南亞人的感情。
台商絡繹不絕訪緬甸、寮國 最近才剛走向開放道路的緬甸與寮國,目前正吸引各國企業家絡繹不絕的前往考察投資機會。連台商也不例外。
據說最近台灣人前往緬甸的相關航線都爆滿,當地旅館一房難求。 不只有外商投資熱潮,連股市與債市投資,東協也似乎來到了絕佳的歷史新機會。
儘管歐美日仍然持續低迷,但新興市場受衝擊較小,尤其過去較被忽略的東協市場,更是新興市場的領漲先鋒。
今年開始東協投資市場就異軍突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證交所,紛紛於3月創下1997年金融風暴後的波段高點。
而印尼、菲律賓股市,更衝上史上新高,漲幅超過30%的越南胡志明證交所表現更勇奪全球市場之冠。
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指出,儘管去年底歐債危機動盪亞洲,但整體來看,對亞洲的影響仍然有限。
東協國情、經濟條件多元,投資具潛力
因此,當台灣與大陸股市受到衝擊時,東協機會成為投資人的新選擇。
只是,東協一共有十個國家, 是一個十分多元豐富的區域。
例如最小的汶萊,人口才40多萬,但卻也有人口破2億、世界第四多人口的印尼,現在已經成為龐大的內需市場。
東協有軍政府統治的緬甸,但也有早已走向民主的菲律賓。
有適合發展服務業的泰國,也有適合當大陸製造業替代工廠基地的越南。有人均收入不到1000美元的寮國、緬甸,但也有今年底人均上看5萬美元的新加坡。
可說東協各國大小不一,貧富不均,宗教各異,連政治體制也有極大的不同。
到底該如何認識東協?每個國家又提供怎樣的投資機會?是本專刊努力提供給讀者的有價值內容。
本期一一介紹十國的特色、投資機會,並且大量採訪各地的台商,分享他們的投資經驗。同時也訪問基金公司經理人,分析東協有哪些適合台灣投資大眾選擇的金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