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是耗能產業,最難克服的就是染整的用水量。但近幾年,台灣已能做到不用一滴水就能染出各種漂亮的布,興采實業便是首批投入環保研發的業者之一。
興采會率先研發環保布料,與美國知名戶外品牌patagonia有關。
1989年,興采董事長陳國欽以貿易商型態創業,運用台灣完整的產業鏈,拿到patagonia訂單。2005年,他參加patagonia在日本舉行的供應商大會,竭盡所能塞滿兩大箱60公斤重的物品,身上還背著十幾公斤的布料、樣衣。
當時陳國欽身著西裝,滿頭大汗進入會議室,室內竟然沒有開空調,僅靠打開的窗戶,讓自然光和微風流洩進來。
此時,會議室已坐著一位穿著短褲、夾腳拖的男士,一派悠閒與會。後來才知道他是受邀的藍色標誌(bluesign)技術公司總裁彼得.韋伯(Peter Waeber)。陳國欽被分配到與來自日本的第一織物公司代表同桌,桌上擺著日本與台灣的國旗,讓他倍感尊榮。
展示時間一到,陳國欽信心滿滿、攤開琳瑯滿目的樣品,秀給買主看。這時,只見第一織物代表打開小公事包,裡面僅約10塊布,「當時我有一種穩操勝算的感覺,」陳國欽事後回想,豈知最後卻空手而歸,第一織物卻百發百中,拿走滿滿訂單。
原來,patagonia希望供應商都能取得bluesign認證,而第一織物剛好符合條件。
被邀請去的彼得開始簡介bluesign五大製程原則:資源生產力、消費者安全、廢水排放、廢氣排放以及職業健康與安全。
領先台灣同業 取得國際認證
bluesign是由歐盟的學術、工業、環保及消費者組織共同訂定的規範,2000年10月發布,代表產品符合環保、健康與安全。
當年回到台灣的陳國欽,到處拜託紡織廠按照五大原則代工,沒想到四處碰壁。奔走年餘後,他只好放棄,自行在桃園觀音設廠,2007年投產,隔年成為台灣首批取得bluesign認證的企業之一。
如今,台灣已有70、80家紡織業者拿到認證,占bluesign認證客戶的一半。
2005年patagonia僅占興采3%營收,陳國欽大可放棄這個客戶。「但patagonia的典範,值得我投入學習,」他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隨後,興采斥資數億元,創立前瞻研發中心及環保染整研發中心。2009年,將咖啡渣加入紗線,研發出環保機能咖啡紗。
他認為,全球第二大飲品是咖啡,每年有許多咖啡渣被丟棄,然而咖啡豆的99.8%養分並未好好運用。興采遂將回收的咖啡渣加入纖維,控制異味效果竟然比棉類高出三倍,紫外線防護效益也多出五倍以上,製程毋須經高溫碳化,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款具天然除臭功能的咖啡紗布料,已被華歌爾、American Eagle、The North Face近百家國際知名品牌選用,占興采營收相當大的比重。
另外,為降低水資源浪費,三年前也率先換購新的染整機器。一台300公斤的舊機器每年約耗費4300噸的水;同樣300公斤的新染整機,年僅需1290噸的水,製作一件衣服的用水量從36公斤降至11公斤,節省70%用水量。
雖然新機價格為舊機的四倍,陳國欽深感值得。
他也堅持用天然氣,成本是燃油、燒煤的1.5、2倍,每年多出1800萬的費用;甚至還要做到友善勞工,觀音廠有75位越籍作業員,預計在2020年吸收全額仲介費,給外籍勞工相對好的工作條件。
2017年,興采又投入鉅額創新研發「無水」染整製程,預估2018年下半年量產。在原料階段(母粒)就加入色澤,抽出的紗自然有顏色,無須染整,就能織成布,過程完全用不到一滴水。
28年前,陳國欽傳承父親製作棉被「要做,就要做溫暖人心的事業」理念,踏入紡織業。透過創新研發,已獲得瑞士日內瓦、美國匹茲堡、德國紐倫堡等發明獎,也織出讓人溫暖又友善大地的布料。
訪談過程中,他不斷重複「不怕難」三個字。12年來,克服各種難關,研發環保布料,提升生產效率並善盡守護環境的責任,也意外換來大筆業績。2018年就有兩家重要的歐美戶外品牌因興采研發環保製程,承諾給予更多訂單。
就如同刻在會議室外門板上證嚴法師的話:「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興采做到了。
>>喜歡本文章的話,也別錯過本次的數位專題:【福爾摩沙變舊衣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