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魚池國中校長林家如二〇一四年上任的第一天是返校日,光召集同學集會就耗費半小時,講台下比夜市還吵鬧,有位男同學還對著台上罵髒話。集會後,林家如回到辦公室熟悉校務,這位男同學坐到她桌前:「我是覺得你管太多啦!你有想看到明天的日頭嗎?」嚇得她整個人從椅子上跳起。
魚池國中校長林家如,幫學生找夢想
到過魚池國中的人就知道,這一帶和刻板印象中的偏鄉大不相同,距離日月潭不到十分鐘的車程,每到假日,遊客滿山遍野,不少居民經濟厚實。埔里鎮在魚池鄉的另一側,是南投東北部的區域中心能力好一點的家長,都會將孩子送到埔里念書,留在魚池的,幾乎都是家中經濟較差的孩子。
繁華背後的貧窮,感受上落差更大。校內學生課餘經常流落「三頭」:碼頭、陣頭、街頭。家境不好的孩子得自己賺生活費,國小二、三年級就到碼頭賣氣球、船票、烤香腸、顧停車場、租腳踏車,看著一堆客人開超跑、騎重機,羨慕不已。
家庭有狀況的孩子,爸媽不在身邊,以陣頭為家,孩子們在這裡得到了愛與關懷。但陣頭裡龍蛇雜處,容易惹上麻煩。沒地方可去的只能流落街頭,被不良幫派吸收,抽菸、喝酒、打架、鬧事、偷竊樣樣來,帶來當地不少治安困擾。
堅持孩子要有夢想
林家如剛到魚池國中前一兩個月,每天都覺得「我現在是在做夢嗎?」大部分男同學愛耍帥打赤膊,地上都是痰、口水、垃圾,髒話「罵到會牽絲」。她鼓勵同學要有夢想,卻被吐槽:「你們這些做老師的都跟我說夢想,我問你啦,夢想是什麼碗糕?我聽多了啦,看多了啦……」
但林家如沒有被嚇倒,「人生不可以沒有目標,不愛念書,那就走技藝教育。」她一手推動的「紅鑽計畫」因應而生。
魚池美稱「台灣紅茶」的故鄉,她決定以此切入,先後拜訪鄉公所、農會及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獲得支持,並相繼與中興大學、中興附農與購物網站合作。探訪之後,才知道原來採茶一天十幾個小時,工資才1,000元左右,但如果會做茶,可以到5,000 元。「我想,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做?﹂許多孩子急著想賺錢,卻只想走捷徑,她想教孩子們腳踏實地的方法。
一開始沒人對技藝課程感興趣,老師們到處勸說才湊齊十八人。上課時,林家如要求學生不能趴睡、對老師有禮貌、請假照流程走等基本規則,學生們卻覺得難如登天,哀鴻遍野。為確保孩子們認真上課,老師們也跳下來一起學,陪在身邊採茶、製茶、認識土壤、病蟲害。課程結束後,適逢全國首次丙級製茶技術技術士考照,有學生一試即中,成為全國最年輕的製茶士。到現在,全校已有二十九張製茶士證照,其中有十張是老師陪讀到自己都考上了。
讓學生許願,找到自己的價值
紅鑽計畫逐漸在孩子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有位特教生平日沉默不與人互動,曾情緒爆走,把老師壓在地上打到太陽穴縫三針。林家如請來台中高工的老師開設「電腦硬體丙級裝修班」,他居然主動報名,大家都嚇一跳。林家如一同上課,在課堂上手忙腳亂,這位學生卻總是全班第一個操作完成。她不敢置信跑去確認,「真的這麼厲害!」聽到稱讚,平日彷彿與世隔絕的大男生,害羞到整個耳根子都紅起來,最後順利拿到丙級證照。之後不但會跟同學打籃球,偶爾還會到校長室找林家如聊天,和以往相較已是判若兩人。
短短兩年多,魚池國中的改變驚人。社區人士也大讚:「學校辦好之後,治安都變好了。」原本魚池國中的新生報到率都在五成以下,二〇一六年九月新生報到率近八成。學生一個個考上證照,成績也提升了。以前別說升學,光是畢業就有八成學生拿不到畢業證書。現不僅在各項體育、技藝、學科競賽獲得好成績;那些拿到證照的孩子,透過技優生甄選管道,紛紛進入公立高中職就讀。( 編按:林家如校長已於二〇一七年八月一日調任國姓國中。)
北梅國中老師林偉業,與學生拔河不鬆手
北梅國中則面臨另一種困境。這裡的孩子主要來自原住民家庭,少數是客家人,其中又有近半的比例是新住民媽媽。部分父母忙於家中經濟而忽略對孩子的關愛,身處叛逆期的學生問題行為也較多。
數學老師林偉業六年前剛到任,接北梅國二導師,第一天上課準備了投影片向同學解釋帶班理念及目標,結果沒人要聽。學生在台下追逐嬉戲,還有人跑到講台旁想玩他的筆電。之後情況也沒改善,「學生都不聽,連溝通的機會都沒有。」但林偉業決定和學生比毅力,學生無視他的要求,他卻堅持不鬆手。
有個學生的父母在家訪時只覺老師找麻煩,孩子在學校問題不斷,不時和林偉業對峙。有一天,林偉業在辦公室看著之前學生寄來整箱的教師節卡片,感傷落淚時,被這名學生看到,師生關係開始有微妙轉變,居然慢慢願意聽話了。「我發現小孩在等待:你是不是真的關心我?」
另一個學生則是他鍥而不捨找回來。孩子的爸爸過世之後,媽媽不讓他參加原本的角力隊,林偉業憂心學生中輟,找上門說服媽媽:「他體能很好,是運動員體格,參加角力隊讓他有成就感,有專長也能幫助升學。」想不到媽媽當著孩子的面說,「他高中就要送給他的姑丈養了,念那邊的學校,我也不用看到他。」梅子季收成時,媽媽還把孩子派去採梅,整週都沒上學。林偉業不死心,適逢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舉辦,他又去極力勸說,才將學生帶回來。幸好孩子很有毅力,為了符合比賽量級,一個禮拜瘦十公斤,成功拿到全中運第一名。
分組教學,讓孩子一個帶一個
課業上,林偉業用分組教學,讓會的帶不會的,在課堂中有問題立刻解決。「這很重要,因為這裡沒有補習班,他們回家也沒人教。」為讓孩子們多見世面,訓練寫作與表達能力,他積極帶學生參加專題比賽,連兩年在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國中專題報導競賽中分獲二、三名。校內的教學主任許碧蕙更是神奇,她是國文老師,卻有辦法帶著學生參加科展,連續兩年拿到南投縣第一名。林偉業帶著讚嘆的口氣描述:「參加科展的三個學生下課都在研究生物、算數據,在之前是很難得出現的畫面。」
多管齊下用心教導,二〇一六年的國中會考,北梅國中的進步率是南投縣最高的,數學成績也是國姓鄉表現最佳。
讓學生相信「生命操之在我」
為了改變學生心性,林偉業習慣在聯絡簿上貼一些小故事引導討論。其中有一則是知名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把狗關進籠子裡,蜂鳴器一響就施以電擊,狗在籠子裡逃竄哀叫。多次電擊後,即使將籠門打開,只要聽到蜂鳴聲,就算沒有電擊,狗也會倒地哀嚎渾身顫抖,連逃跑都做不到。
林偉業解釋:「我想告訴學生的是:國中最重要不是功課,是人格的養成,你可以功課不好,可是一定要有所學,目的是讓我們不要成為這隻狗,變成什麼都放棄。」期望帶領孩子養成:「我相信我有選擇的能力,生命操之在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