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為台灣文化尋根的人-協和醫院院長林經甫

馬萱人
user

馬萱人

1995-04-15

瀏覽數 34,350+

為台灣文化尋根的人-協和醫院院長林經甫
 

本文出自 1995 / 5月號雜誌 第107期遠見雜誌

解嚴後,台灣接踵而來的本土化運動,在文化界也風起雲湧。不同於七0年代的鄉土論戰,這一波台灣文藝復興的浪潮中,一群積極構築文化本土觀的朝野人士相持走來,亟思尋回台灣尊嚴。其中有位醫生出身的林經甫,兼具理想、財勢與行動力,引人注目。

有使命感的人並不少,很多事也不是半路出家的林經甫第一個做,但是,關心國家「政策性」議題,同時劍及履及成立出版社、基金會甚至博物館以椎動觀念的個人,卻是除他之外絕無僅有。

專挑政策性議題下手

「他是含金湯匙出生的人。」任職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的林文義,相信他的上司是個幸運兒。身在體制內的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也曾說:「真羨慕林經甫,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空負使命、徒有財力或是隨心所欲,無法成事;專挑國家「政策性」議題下手,才是台原集團董事長林經甫的本事之一。當這位婦產科醫生一旦對某件事產生興趣,他最在行的是抓出大方向、賦予使命感,然後再分配自己和旁人的任務--一份類似團隊球類運動隊長的職務,也正是林經甫學生時代走過的路。

也許有人要問:這不是一般管理階層常掛在嘴邊的原則嗎?當不曾在朝中任一官半職的林經甫,關心的多是台灣文化與經濟高層次的政策方向,並據此完成不少政府該做的事,這原則就不容易了。

先拿協和醫院院長林經甫現在最熱中的文化事業為例,他一開始關心的就是政策層次的議題:執政者是否把台灣本土文化當一回事。當他覺得答案是「還不夠」,便自己動手做。

逐漸交出醫院鼎盛業務的他沒有光說不練。他深覺台灣人需要找回尊嚴,分配給自己的任務,是成立標榜宣揚台灣本土文化的台原基金會和出版社。於是,一批批的田野調查人員訓練出來,一冊冊的台灣民俗圖書上了書架。此外,除了擔任省博基金會董事長,他還想蓋座台灣傳統戲劇博物館。

再以政府去年起大力推行的「南向政策」來說,早在一九八九年台商一窩蜂往大陸設廠時,身兼巴譚國際開發公司董事長的林經甫即反向操作,在印、星邊界的巴譚島上開發專為台商而設的工業園區。他派給自己的「政策性投資」動作,遠遠跑在比賽哨音之前。

談及這個話題,林經甫一邊攤開和印尼政治要角科技部長哈比比等人的合照,一邊津津樂道:經濟部「南向政策」的規畫案,有不少他「巴潭企畫案」的影子,他認定的大方向,是台灣的海外投資風險「應像八爪魚般分散開來」;他賦予的「使命感」,不僅有「降溫國人的大陸投資熱」,更重要的是「把將來賺的錢,拿回來投資文化事業」。

為什麼一位原本成天接生的婦產科醫生,會在年近半百時開始跨行、自許今年起要專心做個「文化人」?為什麼他只推動台灣本上文化?

「如果你被逼得太久呢?」林經甫反問。留學英日兩國、在美國收集不少西洋現代畫的他,認為自己非常國際化。

傀儡戲偶的震撼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導火線」是尊傀儡戲偶。台灣社會剛解嚴的八年前,林經甫走進日本一座博物館,遇上一尊乾隆年間的懸絲傀儡,當下震撼。他曾客居三大洲,倏然驚覺台灣文物流亡海外的悲哀。曾在國外聽了「黃河協奏曲」之後大喊「中國萬歲」的他,感歎得在別人的博物贈裡尋台灣的根……。

這樣的覺醒遠可溯至從物質到心靈一切匱乏的六0時代。當時的醫學院學生林經甫偶然上山服務,眼見「日據時代保存得很好」的原住民文化煙消雲散,不禁慨歎執政當局「政策性」偏重漢族文化,錯失多少寶貴的台灣本土文化資源。

及至近來赴岌異國時,外國人士對「福爾摩沙」總是一知半解,解釋愈多,「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也在他心中愈來愈畫不上等號。回到國內,林經甫更察覺到近年來包括原住民文化的台灣本土文化長期「被逼」之後的反擊力量。風雲際會結交不少有志一同的朋友,林經甫決定了下半輩子要走的路,

方向既訂,林經甫接著放手讓人做事。走進台原集團仁愛路上的總部,的確難以想像道是個資金流轉近兩百億的跨國集團;只有十來個專職人員散坐在數個稍嫌擁擠、沒有接待櫃台的房間裡。

「外頭可以委託企畫案的專業機構不少,我何必自已養那麼多人,」林經甫坐在訪客一多、門就難開的辦公室裡說明經營理念:「只要定期聽聽專案負責人報告就可以了。」

例如,「出版社的事他就從來不管,」從事台灣民俗田野調查多年的台原出版社總編輯劉還月形容林經甫,「很美式作風。」六年下來,台原反而開創出一條獨特的台灣民俗出版路線,不同於其他多數仍以政治議題主導的本土文化出版社。

早在任職自立晚報副刊主編時即和林經甫熟識的林文義,佐證這位老闆是個很精采的人。「經常迸出一些新點子,」林文義描述,「我們一想到執行程度,不免要潑他幾盆冷水。」不過,雙方反覆辯證,林經甫通常都會接受屬下的建議,極少例外。

在台原又畫又寫出了好幾本書的林文義,從來不覺得現任頭家像個做生意的。口口聲聲要做「文化人」的醫生林經甫,自己也不承認是商人,更不喜歡別人稱他為企業家。但是,不容否認,他確實擁有經營醫院多年累積而來的管理藝術,他在非營利與營利事業皆得心應手。

不過,他大費周張蒐集而來的一尊尊布袋、傀儡及皮影戲偶,仍安安靜靜地躺在一格格儲藏櫃裡,等著主人哪天替他們找個博物館中的好位置。「當初如果不去印尼,今天戲劇博物館可能已經蓋起來了。」林經甫不只一次向能談心事的員工感歎。

堅持反大中國文化

的確,巴譚島工業園區因為大環境未能配合,至今虧損,算是林經甫少數失準的射門動作,雖然尚不是定論之日,他自信也還不到放棄之時。近日,台原主導的一項中、荷、星五千萬美元合資案即將談妥,是否其能藉此奠定台原在企業界的地位,並助林經甫發揮他的影響力,答案正逐漸揭曉。

也許是因為浪漫、天真,讓林經甫和部分台商的投資概念搭不上線;也正是因為天真、浪漫,讓林經甫樂於扛著「使命感」的大旗。他代表著台灣戰後第一代中產階級菁英,這群當年言必尼采、齊克果的「存在主義」青年極度國際化之後,現在要挖掘自已的根。他那「反大中國文化」情結或許有人並不喜歡,但他打算堅持。

在一個雨不停的三月週末夜,林經甫暫拋私人投資案,再度介入「政策性」公眾議題,和一群北市文化局籌備委員投宿陽明山,共商首都文化建設藍圖。很少人敢說他「不務正業」,因為林經甫下半輩子想做的「正業」,就是「認同台灣,堅持理想」,進而影響企業界認同他的文化理念。他把話說得很白。

七0年代的鄉土論戰,身在海外的林經甫缺了席。這一波源自民間的本土文化復興運動,他不想置身事外。無論結果如何,至少,「他很誠懇地在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熟識他的朝野人士一致肯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