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老廠、新創挖出智造新生意 搶著把工廠變聰明

迎接下一波產業變革 企業腳步不能停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17-05-31

瀏覽數 10,600+

老廠、新創挖出智造新生意 搶著把工廠變聰明
 

本文出自 2017 / 6月號雜誌 台灣隱形冠軍 智造出擊

工業4.0的技術大變革,意味著商機無限。智慧製造的新創企業如雨後春筍成立,而製造能力的改變,也讓眾多企業在本業之外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根據資誠對2000家企業做的《2016全球工業4.0調查報告》,至2020年,全球工業製造公司每年將在工業4.0投入9070億美元(約台幣27.4兆元),逾半數企業的相關投資,約達年營收5%。

塑膠射出機設備製造商〉百塑

機器智能化 灌入塑料自動產出成品

走一趟桃園龜山,華亞科技園區內高科技公司林立,其中有一家機械業的隱形冠軍:百塑。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產品出自塑膠射出機,比如連接線、鞋底、奶嘴、工安手套、高爾夫球等,百塑正是生產塑膠射出機的設備製造商。

台灣出口的機械設備,大多賣給中小企業,但百塑的塑膠射出機,附加價值高,專門賣給世界一流企業,包括Bosch、3M、日立等,甚至是蘋果。

「從有iPhone開始,蘋果就跟我買塑膠射出機了,一直到即將上市的iPhone8,」百塑董事長胡永進說,一點也不避諱承認是蘋果的第一階供應商,最高紀錄是一次出貨800台塑膠射出機,直接運到富士康的工廠。

面對客戶需求少量多樣、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的趨勢,自2007年、早在工業4.0這一名詞問世前,百塑便展開了智能化塑膠射出機的研發。

胡永進細數,起初是三家廠商共同投入,不久,另外兩家就「落跑」。因為困難重重,包括資訊人才不足、資料庫難建立、快速更替的技術與零件取得不易等。為突破瓶頸,百塑找學術機構與合適的供應廠商共同開發零件。

「失敗多於成功,我就是不放棄,」胡永進克服困難,最後開發出中央監控與生產排程系統iMES,以及可以取代老師傅試模的iCAM智慧射出參數設定軟體。實際操作時,只要將塑料灌進這台智慧設備,數分鐘即生產完畢,吐出來就是完整的手機架。

胡永進形容,這就像「一隻豬牽進去,變成香腸跑出來」。設備裡包含自動換料、自動換模、自動組裝甚至自動品管,相當於將數個製程「濃縮」在一台設備裡,形成一個小型的智慧工廠,且無需任何人工。

除了生產單一材質的塑膠產品,智慧射出機還可以進行複合材質的生產。胡永進示範如何生產一盒螺絲起子套組:把原料丟進去,成品便有一個透明的外盒,打開裡面,有兩隻小螺絲起子,起子前端是金屬,十分神奇。

百塑智慧射出機每套售價1000萬元,大陸一家泳鏡代工台廠共採購32套,不僅產能等同於舊有的52套設備,原來70個工人的工作,現在只需50人。這家大陸台商因此從排名全球第三,緊逼全球第一的競爭對手。最近這家台商再度向百塑下單。「生意做不完,」胡永進呵呵笑說,現在的百塑,除了硬體機械設備,也開始對外銷售軟體,計畫7月成立新公司百塑科技,創造新營收。

「百塑30歲了,」胡永進確知,未來能否繼續成長,端看能否捨得大力投入智慧型製造系統設備的研發。從智慧射出機的卓越表現看,前景樂觀。

印刷電路板自動化設備商〉迅得機械

轉型智造有成 預計跨足系統整合商

智慧製造將帶來新一波設備升級的商機及系統整合商的發展,這一點,兩岸最大印刷電路板(PCB)自動化設備商迅得機械,與全球最大刀庫製造者德大機械,均深信不疑。

剛上櫃的迅得,向投資人昭告的新定位正是「智慧工廠的最佳伙伴」。這家1999年成立的設備廠,正積極轉型。

步入迅得中壢廠四樓的研發測試區,映入眼簾的是PCB 4.0的示範應用。整套功能模組有15坪大,無人搬運車沿著地上磁條運行,由物流連線控制。可視的是機器手臂自動上下料,看不見的則是視覺定位系統,一旁的電腦裡進行著產能稼動率計算。這套智慧型物聯應用系統,花費了1000萬元的研發支出。

「開發的速度還要更快,」迅得機械總經理王年清略帶焦躁說,再不早點掌握,商機就流逝了。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這位留著小平頭的客家人,似乎任何時刻都精神飽滿。他很確定,為了公司未來,必須幫客戶建智慧工廠轉型。

大股東均有技術硬底子的迅得,成立後第一個五年,便成為兩岸最大PCB自動化設備商;第二個五年,客戶擴及光電及太陽能;第三個五年,2011到2015年,營業額衝破了20億元。對迅得來說,每五年彷彿一個分水嶺。

下一個五年,迅得計畫在設備商本業外,扮演系統整合商。這,無疑是個大膽決定。

「迅得是最有機會幫別人做智慧工廠的,」王年清說,兩岸採購迅得自動化設備的板廠,比例很高,一旦這些客戶要導入智慧製造,由於是買迅得的設備,再採用迅得的機聯網較易整合。

王年清判斷,按照工業4.0「吃軟不吃硬」的發展脈絡,將來智慧製造一定是軟體公司主宰硬體公司,「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有我們的機會了。」

因此迅得在2015年便成立智慧製造研發中心,延攬兼具資訊及電機專業的中央大學博士擔任主管,目前資工人員擴增到20位,主要工作是進行軟體開發。下一步正摩拳擦掌,準備在賣給客戶的舊機器裡挖掘新商機。

全球最大刀庫製造商〉德大機械

化經驗為產品 協助上下游伙伴升級

搶進智慧商機的,還有矗立於台中神岡大片農田中的德大機械。德大一邊推動自家工廠的工業4.0,一邊將導入智造的經驗打包成為產品,成立德科新公司,可說是「演而優則導」。

年營業額40億元的德大,是標準的隱形冠軍,所生產的刀庫組裝於工具機內,市占全球第一大。每年獲利超過N個股本,問德大機械總經理黃耀德,N等於多少?他笑而不答。

但德大面臨的困難在於改變供應商的觀念。

原來當黃耀德推動行業上下游一起走向智慧化,卻發現台灣加工小廠99%沒有ERP(以會計為導向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而ERP是智慧化的必要工具。買下整套客製化系統免費送給供應商,結果供應商缺乏資訊人才,不是很認真學。

「搞得我只能用強迫的,」黃耀德發出號令,如果哪家供應商不用ERP,德大就不向它買零組件。

德大總共有100多家供應商,最初找了五家最容易溝通的做嘗試,但還是問題重重,不是連線出現bug,就是採購清單寄出了,對方卻沒收到。

儘管卡關,黃耀德卻灑脫地說:「問題都會解決,一定會成功。」

專營智慧製造新創公司〉上博科技

開發模具智造整合系統 策略布局

除了隱形冠軍老廠搶進智慧製造商機,專營智慧製造的新創公司也在台灣一一崛起。譬如目前被政府列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要角之一的上博科技。

身高200公分的上博科技總經理謝尚亨,總讓初次見面的人,深感自己是《魔戒》的哈比人(小矮人)。在工業4.0裡令工廠倍感頭痛的機聯網及虛實整合系統,謝尚亨確實是位巨人。

挾著曾在富士康服務17年精密模具廠的管理經驗,他曾接到七天內完成模具開發的不可能任務。這一段經歷,為上博打造雲端智慧製造系統奠定了基礎。

以科技人之姿加入傳產智造,上博率先選定模具製造的智慧整合系統。「因為模具是加工中最難的,」謝尚亨說,從模具可以快速跨到其他行業,只要是機械相關,這個系統皆可涵括在內。

智慧製造的新生意中,不少隱形冠軍摩拳擦掌,不僅自己工廠要智慧化,還要發展出新生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