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伊斯坦堡:又一個羅馬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7-03-27

瀏覽數 27,800+

伊斯坦堡:又一個羅馬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從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出發,向北走到金角灣,再順著海灣的南岸一直西行,一個小時後,就可以到達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城牆。

這道城牆從金角灣一直延伸到瑪律馬拉海,將城市和大陸的其他部分完全分開。古老的伊斯坦堡就建立在瑪律馬拉海、金角灣和這道城牆組成的三角地上,眺望著不遠處的亞洲海岸。

如今的城牆已經殘缺不全,出於旅遊的需要,政府修復了其中的一部分。當我爬上一段修復的城牆時,體會到了兩股戰戰的滋味。頂端的階梯大約有七十五度,兩邊沒有護欄和扶手,只能用手扶著前方的石階爬上去,石頭上滿是遠古時期的海洋化石。

站在城牆頂部,伊斯坦堡這座巨型城市盡收眼底。最近處是著名的可拉教堂(Chora Church),這座教堂內部保留了許多基督教時期的金粉壁畫和天頂畫。類似的畫作曾經充斥著城市大大小小的教堂,但在一四五三年伊斯蘭教攻陷了城市之後,幾乎所有的教堂都改成了清真寺,壁畫都被抹掉了,就連聖索菲亞教堂也只象徵性地保留了一點兒,只有可拉教堂的壁畫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比可拉教堂稍遠一點兒的是金角灣。金角灣中大大小小的汽船在水中飛馳,穿過一座座橫跨兩岸的橋樑。遠處的聖索菲亞教堂和藍頂清真寺盡收眼底,除了這兩座龐然大物之外,伊斯坦堡眾多的圓頂清真寺星羅棋布地點綴在城市間。

在南側的遠方是浩瀚的瑪律馬拉海,幾座小島如同仙山一般漂浮在海面上。在金角灣的另一側,是聳立著現代化高樓群的加拉塔區(Galata),那兒在古代曾經是義大利商人居住的地區,現在已經成了伊斯坦堡的另一個中心。亞洲海岸也可以隱約看到,預示著絲綢之路的終點,把這個世界之都和遙遠的東方連起來。

站在這兒,我彷彿可以一眼看透這座城市兩千年的歷史。這座現在叫作伊斯坦堡,曾經叫作君士坦丁堡的城市。

這裡曾經是大名鼎鼎的東羅馬首都。歷史上,羅馬是一個跨越亞歐非的大帝國,它的首都是義大利的同名城市羅馬。但隨著帝國的擴張,國土面積太大,治理不便,到了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時代,帝國被分為兩半來治理,這就有了東羅馬和西羅馬。

戴克里先設計的制度是:帝國一共有四個統治者,包括兩個皇帝(他們的稱號是奧古斯都)和兩個副王(他們的稱號是凱撒)。其中一個皇帝和一個副王治理以義大利為中心的西羅馬,另一個皇帝和副王治理以希臘為中心的東羅馬。戴克里先制定這個制度,並不是為了分裂帝國,在這個體系裡,兩個皇帝是相互合作的。他們雖然都叫皇帝,卻也有尊卑之分,戴克里先是最高皇帝,他的夥伴居於從屬地位,帝國其實還是統一的,最終決定權在他一人手裡。

等戴克里先死後,這套制度卻出了問題。兩個皇帝之間協調越來越彆扭,並最終將帝國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到了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us)時期,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海岸上,在最險要的位置上,皇帝把一座原本叫作拜占庭(Byzantium)的小城建設成了一座大都市,這就是君士坦丁堡。在後來上千年裡,它一直是東羅馬的首都。也因為這座城市原來的名字,所以東羅馬帝國也被人稱為拜占庭帝國。

當北方的蠻族人在歐洲摧毀了西羅馬,西部帝國崩潰時,就只有東羅馬這個繼承了羅馬帝國榮耀的遺產閃耀在東方了。

東羅馬帝國曾經擁有著現代的希臘、巴爾幹、土耳其、埃及、亞洲中東等眾多國家和地區;它存在了一千年,曾經與波斯人對抗,又經歷過阿拉伯哈里發(Caliph)的入侵。塞爾柱突厥人、十字軍、成吉思汗、帖木兒也曾輪番衝擊過這個古老的帝國。在他們的衝擊下,東羅馬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圍繞著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周邊的土地。但它依然頑強地活著,直到鄂圖曼土耳其人到來。

我們現在所說的土耳其(Turkey),就是中國古代所謂的突厥。只是由於翻譯的問題,人們很難將土耳其與古代驍勇的遊牧戰士聯繫在一起。鄂圖曼人是突厥人的一支,以他們的祖先命名。

他們從中亞來到中東後,首先在小亞細亞停留下來,又渡過海峽到了歐洲,抄了東羅馬的後路,到最後,整個東羅馬帝國只剩下最後一座城市──君士坦丁堡。這是一個只有大腦卻喪失了軀幹的帝國,霸占著險要的位置不肯屈服。

但是,到了一四五三年,鄂圖曼人的蘇丹,被稱為「征服者」的穆罕默德(Mehmet the Conqueror)終於攻克了這座基督教的城市,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堡(Istanbul)。從此,十字架換成了新月,伊斯蘭教取代了基督教。

從征服者穆罕默德到蘇萊曼大帝(Suleyman the Magnificent)的時代,是鄂圖曼最輝煌的時刻,它已經成了橫跨亞歐非的超大帝國。它不僅擁有著小亞細亞和君士坦丁堡,還占領了耶路撒冷、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等地,在阿拉伯半島建立了宗主權,並在歐洲併吞了巴爾幹半島,威脅奧地利和匈牙利。

鄂圖曼人成了伊斯蘭教名副其實的保衛者,繼承了哈里發帝國的一切榮耀,並肩負著對抗歐洲的使命。它比哈里發帝國更強大,因為哈里發帝國在鼎盛時期都沒有占領君士坦丁堡,而鄂圖曼人做到了。

要瞭解伊斯坦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這樣設想: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在古代,假如有一個人想以最快的方式從歐洲到達亞洲,他應該怎樣走?答案有且只有一個:從伊斯坦堡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乘船,越過這條如同河溝一樣的海峽,就到了亞洲。

所謂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實際寬度只有數百米,還不如尼羅河寬,不知道的人一眼望去,還以為看見了一條河,意識不到他正處於古代世界最重要的一條水道上。

那麼,如果他不想走這條路,還有沒有其他的路可以到達亞洲?

如果不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他必須向北繞路,而北邊就是浩瀚的黑海。為了繞過黑海,他必須往北方走數千公里,經過烏克蘭、沙俄,才能順著陸地到達黑海的東岸……

但是,且慢!黑海的東岸是一座令人吃驚的高山──高加索山(Caucasus)。高加索山的北面是眾多的蠻族人,而高山白雪皚皚,對於古人來說幾乎是絕壁,從這裡根本沒有辦法到達亞洲。他只能繼續東行,沿著黑海北岸向亞洲方向前進。

在黑海的東面是另一個龐大的水域──裡海。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面積與黑海相當,而繞過了裡海之後,就已經到達中亞大草原了。這裡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天下,對於歐洲人來說是未知的領域,更無法通過。

所以,如果離開了伊斯坦堡和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人幾乎沒有辦法從陸路到達亞洲。只有在蒙古人統治時期,偶爾有歐洲人從北方通過,那是因為屬於草原的蒙古人維持了北方的和平,使得穿越草原成為可能。根據第一個穿越北方草原的勃朗嘉賓(Jean de Plan Carpin)記載,他騎在馬上由蒙古人護衛著跑了幾個月,差點兒被北方的草原吞沒,才僥倖到達了亞洲。

對於任何人來說,守住伊斯坦堡,就是控制了亞歐的交通要道,也控制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通道。當鄂圖曼人控制了伊斯坦堡和小亞細亞,又成了亞歐非大帝國的主人之後,歐洲人對於這個龐大的帝國既羡慕又仇恨。他們時時刻刻提防著它,直到它過了鼎盛時期,走向衰落。

隨後,成了病夫的鄂圖曼帝國進入了被歐洲反蠶食的階段。它在歐洲的領地逐漸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族侵佔。東歐的斯拉夫人、巴爾幹人和希臘人原來都是鄂圖曼帝國的屬民,現在也開始了爭取獨立的鬥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帝國幾乎喪失了它在歐洲的所有領地,只有從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咽喉要道,還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非洲的埃及也是鄂圖曼帝國的領地,這裡曾經受到過拿破崙的衝擊。一七九八年,法國正好處於大革命期間,為了抵禦英國人,法國人決定先發制人,進攻鄂圖曼帝國統治下的埃及。拿破崙的如意算盤是:一旦獲得了埃及,就可以威脅英國人的海上航線和印度領地。但因拿破崙回到法國搶占政權,對埃及的征服便沒有成功。

法國人失敗後,埃及落入了一個叫作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Pasha)的將軍之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埃及還是由他的後裔統治著。他們表面上臣服於鄂圖曼帝國,但幾乎獲得了埃及完整的統治權。鄂圖曼人只剩下了名義上的宗主權。

在亞洲,帝國幾乎保持了所有的領地。人們現在稱之為中東的整個亞洲部分,除了伊朗屬於土著的波斯帝國之外,剩下的都是鄂圖曼的領地。其中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等地屬於鄂圖曼的直接領地,而阿拉伯半島由於地處偏遠,所以保持著更高的獨立性,但帝國擁有它們的宗主權。除了阿拉伯國家之外,高加索南方的三個小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也承認其宗主權屬於鄂圖曼帝國。

直到二十世紀初,幾乎整個阿拉伯世界還都在鄂圖曼帝國的名義控制之下。

但歐洲人早已對這個病夫感到不滿,更對它龐大的領地垂涎欲滴,不管有沒有世界大戰,從長遠來看,鄂圖曼帝國都不可能保得住這些地方。

然而,這時蘇丹和它的政府卻犯了一個錯誤:加入了錯誤的一方,參加了錯誤的戰爭。

伊斯坦堡:又一個羅馬_img_1

本文節錄自:《穿越百年中東:中東,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子?資深媒體人冒險深入中東!第一本以華人觀點揭開中東神秘面紗》一書,郭建龍著,平安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flickr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