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適域化革命-資訊科技與產業競爭力座談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4-08-15

瀏覽數 14,900+

適域化革命-資訊科技與產業競爭力座談
 

本文出自 1994 / 9月號雜誌 第099期遠見雜誌

果芸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

近年來,台灣的資訊科技(IT,Infomation Technolgy)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真正應用來提升產業競爭,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IT的應用可以分四個層次:一、取代人工;二、功能整合;三、垂直整合;四、國際化。一般重要的產業必須要走國際化的路線,而目前台灣運用電腦的層次,七0%以上還停在第一層次,能夠進步到第二層次的只有二0%。

將來資訊高速公路建立之後,資訊的流通愈來愈方便,國際標準也愈來愈多。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電腦和通訊結合起來是走向國際化的基礎建設。

張忠謀台灣積體電路公同董事長

資訊產業的升級有兩個方向,一是往上游,一是往下游。在一九八0年時台灣的資訊產業是零,現在差不多是一百億美金,其中PC是一個很大的因素。但PC到現在為止還是裝配業,並不是一個有根柢的產業。

向上游走就是關鍵性零組件。我們所用的記憶晶片(IC),八五%是進口的。因為有幾件關鍵性的IC,像記憶體(Memory)與中央處理器(CPU),我們都沒有。如果這兩件我們也能發展出來的話,那我們就有五0%的IC可以自己做,所以這是一個方向。

而往下游走,那就要發展網路系統。我們應該發展整個網路架構、網路系統,當然也包含軟體在裡面。這是上下游兩個方向,下游遠比上游困難。

我認為我們下一步應是發展關鍵性零組件,再下一步才是往下游走。

劉維琪中央投資公司總經理

企業利用資訊科技提升競爭力,雖然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也都是經過很多挫折與長時期的改良才成功的。

第一,企業一直懷疑資訊科技的投資能否回收。硬體的投資並不再那麼昂貴,而若要把企業的習慣與文化改過來,光講教育與訓練,就是很大的投資。

第二,負責資訊的人員在企業裡的角色和管品質的人相若。假如主管對品質不重視,那管品質的人就無能為力;主管對資訊科技不重視,那資訊人員也到處受阻撓。

李雪津行政院研考會資訊處處長

科技應用的問題已經不在科技本身,而是在整個組織環境。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先談如何塑造一個合理的大環境,再談如何應用與落實科技。

首先,政府要做好服務,應做好下列三件事情:一、再工程的觀念,就是改善組織作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二、硬體設施的改善,包括電腦、飲水機,甚至於提供老花眼鏡等;三、利用科技創造超越時空的服務,例如加州州政府的二十四小時政府,老百姓可以在擺設的任何終端機前辦完事情,不受上下班時間的限制。

我們的決策過程和西方不一樣,西方主要靠資訊的蒐集,我們則靠不斷的溝通、協調以形成共識。我們一直在談資訊流動,但我們一直忽略了互動。大家也一直在談資訊高速公路,但我們應該先談它的應用。假如沒有應用的需求,等建立了資訊高速公路,才拚命地訓練企業去使用,這是無法發揮效益的。因此,從企業界來看,較重要的應是資訊流的建立以及互動系統的建立。

很多企業都認為電腦化很重要,但實際電腦化的可能不到一半,而對電腦化情形很滿意的,大概剩下不到一0%。可見問題在於使用者對他所接觸到的科技應用無法滿意。一個重要的觀念是使用者參與投入(user engagement),也就是從開始規畫到使用、訓練以及對新軟體科技的運用,業務面的需求應不斷地反映到軟體的使用界面上。

曾憲雄教育部電算中心主任

資訊系統必須與公司的企業文化配合,否則終歸是要失敗的。資訊單位所扮演之角色應不同於傳統的資訊中心或資訊處,而應該是全方位的。換句話說,資訊主管不論其專業背景為何,必須兼具資訊科技與企業管理之知識。

翁樸台北縣電腦公會理事長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公司或每一個組織能互相交換資訊,有賴標準的訂定。如果標準屬於國家就由國家來訂,屬於產業就由產業來訂,屬於公司集團就由公司集團來訂。

孫藹彬鼎新電腦公司董事長

所謂適域,本土化的問題可能多於國際化的問題。重點應該擺在深入瞭解本土企業在引進資訊科技時遭遇的真正困難與心結。

所謂的心結是指企業在決定是否引進資訊科技的決策過程。這種購買決策在教科書中空有理論架構,卻沒有被適域化,決策者並不真的清楚應該考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調查電腦使用的現況,然後再進一步深入調查為什麼有些企業不用電腦?這也是資訊業界在設計產品時非常重要的依據。

扎根教育,領先國際

劉兆漢中央大學校長

若要成為資訊大國,應藉由教育一步步地往下扎根,大學、高中、國中,甚至小學開始培養如何應用資訊科技與對資訊軟硬體的瞭解,並提供在職教育給一般社會工作者,尤其是企業界中上階級的主管與經理人員,幫助他們瞭解資訊科技是一項現代化的經營利器。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資訊科技不再是某些專業領域的專利品,而是全國人民共同的話題。

許士軍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從管理來說,過去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力、資本,其實這未必是生產力。這三要素的結合有可能不產生任何東西,還要看如何運用、選擇、組合與如何讓市場社會接受,才能有生產力。

台灣勞力短缺只是一個過渡現象,以後不是靠勞力,而是要靠知識與智慧,那時反而可能人力過剩。

我們的教育強調分科與專精;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者,但以此培養的學生到了企業工作,很難將觀念整合起來。所以教育改革非常重要,我們的教育需要整合,且要配合多元化社會的需要與環境的發展。

土地不足的問題,過去受了技術、交通與資訊的限制,能用的土地有限,而類似電子會議、電子郵件等資訊技術可以跨越時空限制,地點不再那麼重要,可利用的土地也會增加。

郭崑謨台北大學籌備會主任

若能提高產業供給面的效率,便可以提高產品品質的競爭力。我們鼓勵產業界把資訊和產品結合在一起,不只是把資訊當作工具,而是把資訊整合在產品裡。例如,把控制汽油減少污染的電子設備整合在汽車引擎裡面,便可以減少污染,也提高了它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力。

謝清俊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利用資訊科技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是企業經營的必然趨勢,在台灣有限的資源下,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企業才能取得質的優勢。

企業在利用資訊科技時,應設法避免底下幾種常犯的錯誤:一、僅從技術層面分析問題;二、引用不成熟的資訊科技產品;三、貿然採用專家的建言。

要匡正這些問題,第一必須改變國人漠視資訊的態度,以免造成資訊無時效性與低品質的現象;第二要認清資訊與電腦的界線,莫要過分強調電腦等硬體,以免導致國人忽略資訊的本質,誤以為電腦化就可解決問題;第三要注意經驗的累積。當我們在專業知識、工作經驗與管理經驗所累積的智慧不比他國強,軟體外銷只是空談。

石滋宜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台灣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比起美歐先進國家,有什麼優勢呢?那就是歐美企業需要縮編(downsizing)與重建(restructuring),而我們僅僅需要再思考(rethinking)與再工程(reengineering)而已。

縮編與重建這種工作牽涉到裁員與文化的問題,是很難處理而且傷感情的事情,而台灣小型組織對市場的反應比想像的要快得多。我們假如能夠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而且讓企業有信心留在這裡,其餘的問題都是次要的了。

資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但它不是萬能的。萬能的是人,所以我們不能忽略人的資質,也不能期望在科技上的突破可以改變眼前的種種問題。在國際化過程中,應該要聰明地應用電腦。因此,利用資訊科技來實施自動化是必要的。而自動化的困難不在於設備,最困難的是實際建置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把自動化引進工廠裡面的問題。

陳義揚空中大學校長

資訊科技對各行各業與全民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由於我們的教育重視菁英教育,教育主管單位與行政單位卻不認為資訊管理是全民急切需要的,譬如空大申請成立管理與資訊學系,在審查中遭遇許多困難。

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免費報名,看見時代的選擇。

在企業推動資訊科技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不能用整體的觀念來配合硬體的進步,使企業不能發揮最大的競爭力。

簡明仁大眾電腦公司董事長

台灣產業目前的危機很多,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三點是土地、人力及財務問題。

首先,近年來很多產業外移,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無法取得理想的土地建廠。假設我國政策可以類似科學園區那種方式,或像大陸、菲律賓一樣,依一定條件把土地租給企業,相信很多企業是不會出走的。

其次,在人力方面,國內一些比較專業性的人力訓練單位,例如職訓局、資策會或各大學,應該大量地培訓人才。另外,我們的法規只鼓勵在硬體機器上的投資而無視在人力資源上的投資。

在財務方面,台灣的資訊業大部分都是小型公司,有的甚至沒有資產。公司不夠大的話,就貸不到款,也無法吸引好的人才。小型公司雖然靈活,但向銀行貸款卻十分不利,也無法像大型公司一樣有所創新與有大作為。

互惠兩岸,厚植本土

管惟炎清大物理系教授前安徽科技大學校長

由於大陸不穩定,因此不論政府或民間對大陸都沒有長期的共識;有時覺得投資過熱,有時又覺得應加強推動兩岸交流。現在我們已不能武裝反攻大陸,因此買武器是沒有用的。譬如蘇聯解體,並非美國的武器將蘇聯打垮,而是雙方制度之和平競賽。

因此我們要在大陸穩定的前提下,制訂大陸政策。目前我們對大陸的瞭解不夠深人,也缺乏系統化。若要談到適域化,對大陸的各方面都必須瞭解才能談。因此台灣應成立專門研究大陸的機構,徹底並有系統地去瞭解大陸。

大陸在許多技術方面有相當強的優勢,但商品化的能力卻相當低。台灣若能將大陸優秀技術人員挖角到台灣,善用這些技術並將其商品化,對取得國際競爭優勢有相當大的幫助。

劉水深大葉工學院院長

科技本來應該是沒有國界的,沒有本土化或適域化的問題。但是,科技一旦變成產品或服務後,情況就改觀了。

一般而言,電腦硬體比較不受文化因素的影響;軟體正好相反,常受制於文化、法律與使用者的行為習慣等因素。當國外科技產品輸入國內時必須先做好本土化的工作。

推動本土化,比較大的障礙是大環境的配合措施不夠,例如中文內碼的統一、組織間資料傳輸格式的訂定、跨組織的資訊流通方式等。

丁守中立法委員

台灣資訊產業的競爭能力有下列三大危機:

一、立法緩慢:國內有關土地、資訊、財經、公共建設及金融等法規的立法緩慢,使得自由化、國際化及相關建設也緩慢下來。

二、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不能明朗化,使三通無期、軍備競賽無法停止,這是跨國公司對台灣投資意願低落的根本原因,因此影響了台灣產業的技術升級。

三、產業外移:傳統的產業移到大陸去,被大陸所取代,台商在大陸回過頭來互相競爭。

台灣在自然資源、資金、人力等方面都是受限或有限的,但是國際間哪裡有相對較多的利益,資金就流向那裡。就台灣而言,要掌握國際商情與先機,必須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建立一個有效的資訊高速公路。

雖然政府已有一些初步的行動,但也有不足之處。例如鄰近國家早在三、五年前便已建立電信事業與基本服務業,大哥大與加值網路等也都在民營化;而我們除了加值網路勉強開放外,其餘仍屬電信局獨占,這種落伍的電信法規也會阻礙產業的發展。

朱鳳芝立法委員

針對產業界所面臨的問題,資訊業的朋友向我們反映一些發展失衡的現象。

第一、重視硬體而不重視軟體。例如政府補助的資訊工業大多是硬體廠商,在目前有限的軟體市場中,資策會承包了政府的大部分軟體工程,而抹殺了很多軟體廠商的生存機會。

第二、比較重視技術而不重視管理。政府應積極推動資訊部門主管的在職訓練,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專案管理人員。

第三、重國外引進而不重適域性研究。國內各種軟體工具一九%皆從國外引進;每年我們所培養的資訊人才,大部分卻以代理或推銷國外的產品為主。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政策領導或資金的配合,則產品的適域化仍然只是一個理想而已。

第四、習慣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規畫的合作文化。對於國家資訊的整合及政府整體規畫的工作,我們希望有一個中立的機構(如資策會),以公平公正的立場,致力於資源的整合、標準的制定、人才的培訓等,相信對未來資訊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劉常勇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最近,台商在大陸的價值感似乎有貶值的趨勢,其實大陸並不歡迎投資金額小、技術貢獻度不高的台商。因為許多人都想進入大陸這個大市場,例如美國與日本,對大陸的投資計畫都具有相當的技術貢獻與規模。

像大陸這麼大的國家要現代化,少說也要五十年到一百年。在這發展過程中,走在最前面的一定獲利最大。所以台灣只要走在經濟中國的最前端,並減少交流的阻礙,應可獲得最大的利益。

陳彩繁長谷建設副總經理

如何讓資訊化落實呢?資訊化的重點應放在如何讓使用者願意來使用,而且簡單易懂。今天在硬體上問題比較少,而軟體則需要本土化。欲達此目的,我們必須有開發軟體的能力。整個資訊化要發展到國際性,一定要從本土做起,最後再和國際整合。

現在不能一下子就國際化,忘了本土化,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中小企業占了台灣企業的九七%。只有讓這些中小企業都使用了資訊科技以後,資訊化的基礎才夠扎實。

陳榮祥飛瑞電子公司副董事長

當我們把資金、技術、管理及市場移到國外,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短期的利益,但同時也培養了一些競爭對手。對大陸開放造成的經濟成長,表面上兩岸的順差有六十五億美金,但在這些順差中,做當地生意的比例並不高,而是替大陸創匯了更多美金,內銷的則大部分在賠錢。

其實大陸的競爭優勢不在於高科技的資訊產業,而是勞力密集產業。他們最缺的是管理的經驗,而台灣正是提供他們此種經驗的最佳人選。

在台灣的產業,若有一個同業到他處投資取得競爭優勢,大家只好一起外移,自相殘殺,等於將戰場由台灣搬到外地。我們今天不是跟日本、馬來西亞競爭,而是跟自己人競爭。我們今天是否在研發上投入更多來加速我們產業的升級呢?

以前製造業的人口到哪兒去了呢?其實目前最應關切的問題是國內的投資環境。

經濟部舉辦的兩岸分工座談會中,所有的業者異口同聲地希望政府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大家都認為這比兩岸分工更重要。當生存環境已經不好的時候,談「根留台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本座談會由中央大學資管所適域管理研究室教授宋鎧、范錚強、季延平、郭鴻志、林熙楨、周惠文、范懿文、陳稼興、王存國、陳振明及研究助理翁振福共同策畫)

何謂適域化?

在「台灣經濟奇蹟」的成功史中,由代工賺取微薄的人工附加價值,到自創品牌、成立國外分公司,賺取較高的品質利潤,代表著一頁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辛酸史。國際化是一個以空間觀念為主軸的關係理念,在時間斷面上,搜索並建立眾國文化環境之能力。台灣企業的國際化,多半受限於「美國化」與「日本化」,在地球村日益形成下,也已到了更上一層樓的關鍵時刻。

從另一角度看,當一個企業在從事「國際化」時,一定會同時遇到「本土化」的要求。「本土化」乃指接受外來技術、組織、管理之同時,進行適合我國文化環境之消化過程;亦是一個以時間觀念為主軸的關係理念,於擷取外來優良文化之空間斷面上,建立以我國文化為主體(dominant)的複合環境。

然而,迄今為止,從學理上,尚無一個統合上述兩種重要觀念之統一理念。我們即在這種思維下,提出「適域化管理」之觀念架構。

簡言之,適域化等於國際化加上本土化。適域化的觀念可以適用於國內企業體走向現代化之種種考量;它亦可以適用於地處外國子公司(或跨國、多國企業之分公司)之現代化的種種措施;它更可以適用於目前我國企業投資於海峽彼岸三資企業的特殊環境,種種管理理念的發揮。

適域化的觀念是以目的、任務為導向,是將本土化為主、國際化為輔,而融為一體考量的重要通用理念。

(中央大學資管所適域管理研究室)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