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應勇於改革
細讀貴刊介紹母校柏克萊加大田長霖校長上任之後,察納雅言,聆聽師生、職員、校友的不同意見,在經濟窘困之際,仍努力不懈「追求學術卓越」。反觀去台大選舉新校長之後的種種選票包袱,不僅大學精神與教育理念喪失殆盡,學術研究也嗅不出新氣象,校園中系所主任、院長至校長三個層次全由選舉產生,成「政治權力大相結合」。
尤其是台大醫學院院長寶座已儼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上紅包問題迄今尚未見校長、醫學院院長任何「對社會負責」的體制改革作為,校內關切大學教的教師見此「風雨如晦」,卻只能在一學期兩次的校務會議中「雞鳴不已」,以力挽狂瀾。
為免對於莘莘學子、社會國族造成無可彌補的重大損失,筆者建議:
(一)今後院長、校長以及歷史包袱較重科系所首長不可再經由選舉產生;
(二)各校應建立每年教育行政首長評鑑體制;
(三)校長之上應有董事會或理事會執行監督,避免「個人私利」大於「學校發展公益」;
(四)成立類似卡內基基金會的民間組織,從事持久性的高教評鑑與研究。
我們誠摯期盼下一屆台大校長勇於改革,重現大學的理想與新生命力。
台北 金傳春(作者為台大公衛所教授)
試問郭部長
拜讀遠見雜誌九六期對教育部長郭為藩專訪一文,令人欽佩他對理念的堅持及改革的勇氣。然而,對於郭部長某些論點,筆者卻有若干疑問。
郭部長似乎把教育自由佔界定在「家長非常關心教育,甚至經常干涉學校的活動」、「仍肯定家長的參與」等方法上,而不認同森林小學、毛毛蟲學苑等多元、自由化的教育方針,因為「教育部當然不可能允許體制外的學校成立」。
郭部長又言:「民間的教育改革者對教育問題的瞭解和資訊的掌握,可能都不及教育部深入」。然而,若整個教育體制已出現問題,那麼站在病態基礎的教育體制之上來臧否體制外的訴求,有何意義?
再者,自由化的目標,乃在突破原有體制的規格化、標準化,使受體制局限而失去意義的書中知識、價值,能在多元、以受教者為主而自主的教育環境中活潑燦爛。因此,「權最小,改革壓力最大」的郭部長,實不必感歎權小,反而應多鼓勵、支援民間智庫的發展。郭部長愈放出權力,民問愈自主而多元,怎又會有最大的改革壓力?
郭部長指陳:「若沒有考試制度,年輕人會變成怎麼……不然小孩都愛看電視,誰願意乖地念書?」但郭部長並不探究考試的內容、教材的設計是否已淪為支離破碎之分截式教育課程,究竟有益學子否?
細看此類對教育問題的說明,其令人懷疑教育部是否有能力扛起教育改革大旗?
永和 蔡偉銑
政治倫理何在?
執政黨於五月下旬的中常會上通過了一項人事案--三月中旬因賄選而黯然下台的前台灣省黨部主委涂德錡調掌中央組工會主任,在檢調單位如火如荼偵辦縣市議長賄選案聲中顯得相當突兀,難道涉案的始作俑者是立了「大功一件」嗎?
猶記得當年教育部長蔣彥士以蘇澳船難事件而卸職,嗣又轉任外交部長,迄今累官至總統府秘書長;當年涉及十信弊案的財政部長徐立德,雖以道德責任不得不去職,如今卻已貴為行政院副院長;當年教育廳長黃昆輝以豐原高中禮堂倒塌被迫換位,而今已是大陸委員會主委。仔細檢視這些因負起政治責任因禍得福的官員,敢問政治倫理安在? 個人深感當務之急厥在澄清吏治,整飭官箴。而其手段,則首重查緝賄選,俾還民主政治選舉的本來面目。如今發生「罪魁禍首」卻官運亨通的事件,也許有
人認為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可是,這所衍生的後遺症將為害無窮。
彰化 劉 杏
老人別當老糊塗
我是老人,辛苦工作了一輩子,雖不富有,但也餘蔭子孫。
老人們,你們窮嗎?不窮,只是有點貪。老人年金不拿白不拿,到嘴的肥肉哪為不吃的道理。可是我們老人的尊嚴和愛護晚輩的心到哪裡去了?
我們老人需要為那些不負責任的政客背這大黑鍋嗎?只為那僅能發放四個月的老人年金?
國家的財政不好,大家都知道,年輕人的負擔也夠重,我們怎忍心再加重其負擔?為了老人年金,我們剝奪其他更需要救濟的弱勢團體的經費。為什麼我們老了還要當老賊、老糊塗?
士林 李 凌
留意口號的弦外之音
五二二女人連線反性騷擾的遊行,在台北舉行後,對於長期被男性壓抑的女人能走上街頭,將心準的不準呼喊出,這份勇氣實在僅得稱許。
然而,從男一種觀點看,其前衛的口號--「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似又隱喻;魔掌對女性不要只做形式上的侵犯,更希望魔掌做實質業的侵害……。我想這應是立標語者始料所不及的吧!務為女性的我。對此頗有被羞辱之嘆。
男女之間平等,互相尊重的要求,絕不是做做這些文宣、示示威即可,甚至若老停留在這種精神上的反擊,對於男女實質上的衝突只是加油添醋而已。
蘆洲 美 蓮
媒體莫「二度傷害」
當各大媒體以頭版頭條大幅報導我國觀光客棧越南「茹毛飲血」愛吃野味之景象時,可曾想過,觀光客的「食補」固然不對,但「家醜外揚」所造成的「二度傷害」豈不更為嚴重?
猶記前些時,我國因販賣「犀牛角」及「虎骨」,已倍受國際保育組織指責,如今「沒有腳的熊」再度使我國背上「野生動物終結者」的惡名,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
個人絕對肯定農委會對保育工作的重視,但對台灣國際形象有負面影響的「調查報告」,是否應如此「詳實」而毫不保留地呈現於社會呢?這實有商榷的必要,而媒體以頭條頭版的「血腥」處理,亦顯示過於偏重商業利益。希望相關單位查緝野生動物產製品及禁止民眾吃野味的同時,亦應積極宣導保育觀念,而各媒體更應主動配合,使民眾對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有正確的認知。日漸「文明」。
台北.嚴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