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除了經常身體力行響應環保外,更積極四處奔走,參與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的籌拍與製作。
影片中除了訪問多位名人專家,更呼籲全球暖化的劇變與海平面上升的危急性,也因為人為的大肆破壞與砍伐,不少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日前更發佈了報告,明言在2020年,脊椎類野生動物會比1970年還少67%,罪魁禍首就是人類自以為是的人定勝天。
「人類在地球上的極端優勢,可能會導致第六次大滅絕的可怕悲劇。」
每兩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會發佈一次《地球生命力報告》(The Living Planet Report),詳細說明地球狀態,以及對人類和野生動物之影響,他們追蹤了全球3706種物種、1萬4152個群體,記錄因氣候變化、棲地改變、獵捕、環境汙染、外來種肆虐、疾病等外在因素對野生動物的生命影響。
世界自然基金會把「地球生命力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LPI)分為三個子集,陸地LPI監視森林、草原、沙漠、城市、農田;淡水LPI觀察湖泊、河川與濕地;海洋LPI則涵蓋整片大海。
研究發現,人類對地球最具破壞性的行為,主要在於糧食的需求與能源的急迫性,這導致大部分野生動物的棲地消失、物種絕種;光是農業就已經佔全球用地的1/3,人類所用的淡水量更是所有淡水的70%。
此外,更卑劣的行為,是不肖的盜採、盜獵──為了象牙、毛皮、珍稀食材、藥材等需求,滿足虛榮者華而不實的享受──從2009年至2014年的5年間,坦尚尼亞(Tanzania)的大象就少了整體數量的66%;31%的魚群受到過度捕撈,特別是鯊魚。
氣候變遷之因素讓有些地區該熱不熱、該冷不冷,使得動物不知所措,在錯誤的地方與時機繁衍或遷徙,間接導致不適應而死亡。
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因為工業革命的因素加快了物種滅絕的週期速度,過去數十萬年或數百萬年的輪迴,正快速的縮短,倘若我們再不自覺、再不思改變與覺醒,地球資源終究有被浩劫的一天。
世界自然基金會建議,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在生產、消費、價值觀之間達到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有系統性的降低,且要積極尋找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
Newatlas報導表示,「人類造成了地球的傷害,就該由人類去修補,改變糧食、能源、交通運輸的方式,盡可能從日常生活中改變危害地球的生活方式。我們共享一個地球、我們都依靠這個地球生存,我們都肩負保護地球的重責大任。」
《地球生命力報告》:https://www.worldwildlife.org/pages/living-planet-repor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