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與禪學-教師成長社群 )
北二區結合區內15所夥伴學校既有基礎資源,規劃六大面向目標,期待能夠藉由教學資源互補、交流,擴大綜效,不斷提升台灣高等教育實力,邁向學術巔峰,引導學生成為具全球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課程是教學卓越的架構主軸,多元的課程內容與創新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各種創意思考。因此,北二區設跨校的「夏季學院通識課程」,篩選並整合各校優質通識課程和特色學群,修課學生來自不同學校、專業領域和年級。教學策略則更為著重討論,透過合作式、互動式學習,使得教學場域的議題更為深廣,學習樣貌更為多元。不僅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更使得授課教師更為精進,「教」「學」品質同步提升。
同樣聚焦於「課程」與「學習成果」,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指的是大學教育最巔峰的學習經驗,能夠幫助學生統整學習、了解自我。臺大99學年度開始於校內進行先導研究,並推廣至夥伴學校,透過舉辦說明會、競賽及成果發表會的方式,提供經費補助,引導夥伴學校開設總整課程,做為高等教育的學習總體檢。
培育產業人才 加強國際交流
在啟動就業競爭力方面,結合各校既有的基礎資源,進一步建立特色及典範轉移,培養學生具備宏觀視野、基本藝術素養、產業經營管理與行銷等專業,可以達成「上班即上手」的實戰力。特別是培養專業內容策展特色人才,增加學生未來就業的多元管道,並為產業界培養新世代的專業人才,促成學校、人才與企業的多贏局面。
(全國教發國際研討會)
北二區學校也非常注重與國際高教的交流。臺大自2006年成為北美POD會員後,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將國外優良制度及創新作法引進台灣。同時,也聯合國內十多所大學共同商討籌組,建置台灣高等教育專業發展網絡(TPOD),成為各區域大學院校教學中心的統整平台,藉由舉辦或參與國內外高等教育社群活動,如研討會、工作坊等,促進國內外學者交流,也提升國內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與國際能見度。
專訪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 由TRAILS邁向教學頂尖
教育部高等教育卓越計畫執行已逾10年,國立台灣大學自 95 年起推動,迄今已榮登世界大學百大之列。臺大於社會轉型中一直扮演關鍵角色,面對全球化時代的高度競爭,不斷提升格局,進行教學精進、學術卓越、充實軟硬體設施、營造優質教學研究環境、激勵師生開創特色研究、進而校園創業,期能對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有所裨益,達成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的長程目標。
本校亦不斷策略發展大學校際間聯盟,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於2014年6月簽訂三校合作意向書, 2015年 1 月 7 日簽約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聯盟」,寫下臺灣高教史上的重要一頁,三校結盟不僅整合了跨校資源,營造更佳的教學和研究環境,更讓學生跨校、跨領域學習,達到「1加1加1大於3」的加乘效果。
99年6月起亦於高等教育卓越計畫架構下,以臺大為中心學校,聯合大臺北、宜蘭、花蓮等地區的14所夥伴學校共同組成北二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該計畫以教師成長 (T)、教學資源共享 (R)、教學助理制度 (A)、教學課程建制 (I)、學習輔導機制 (L)、 建立制度人才(S)為主體計畫架構,期能整合區內各校所有之優質教學資源,服務區內師生與相關人員,提升教學、研究與服務各方面的品質與競爭力,象徵由各登山小徑 (TRAILS),邁向教學卓越頂尖顛峰。
加強校際策略聯盟 才能競逐全球
計畫執行迄今,已有多項亮點,如定期培訓區內各校新進教師,並讓其組成跨校研究型教師成長社群、協助教師建立有效教學結構,取得國際認證、整合多項教學資源平台,尤以夏季學院跨校選修課程為最,該平台已成為全國大學校院師生暑期修讀最重要之活動,開設課程高達 80 門,選修人次高達萬餘。
但台灣高等教育發展至今,開始面對重大危機,除「M型化」,高教經費投入開始衰減,若不能持續、集中、更有彈性,恐怕無法和世界大學競爭。台灣面臨嚴峻的國際競爭,除了頂尖人才培養以及後續留才機制,高教經費應持續投入資源至校際間策略聯盟,以利更多元、更優質綜效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