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可以有更多的設計想像!臺北市文化局「國際設計合作計畫」獲選團隊之一都市酵母與西班牙設計團隊basurama攜手合作,打造「臺北鄰里公園翻轉計畫」2個實驗案例─「兒童志氣公園」,及「市民秋千實驗基地」,以啟發性的環境教育為前提,結合在地特點、民眾參與,改善目前單調公共空間建設,自8月10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在今日(8/10)記者會上,文化局長謝佩霓表示,此次計畫非常感謝公園處的協助,以及當地里長的幫忙,最近外界討論很多關於公園罐頭遊具問題,藉由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合作計畫,透過西班牙和在地團隊的合作設計,讓廢棄物重生,也讓畸零地變公園、荒廢空間變身遊樂場,成為鄰里間的一項特色,呼應設計之都的核心精神,不只兼顧美感,也回應在地情感需求。
公園處長黃立遠指出,感謝文化局設計之都,讓市民看見公園的另一種可能。目前臺北市共有788座公園,其中鄰里公園就有373座,今年預計將投入1800萬的經費,讓公園遊具更具創意、前瞻性與環保性。設計團隊代表設計師周育如表示,這裡所有的遊具都是用廢棄素材製成,包含有許多不同的材質,可以讓小朋友從小觸摸各式各樣的材質,幫助他們刺激對外界事物的探索。
全臺唯一!舊水塔.廢棄燈桿變遊具 翻轉公園新想像
來自西班牙的設計團隊basurama,一直以來以廢棄素材做為創作元素,團名basurama的意思就是愛與垃圾,為了這次的計畫曾經2度來臺,發現家家戶戶都有的水塔是在歐洲看不到的,也引起了團隊的興趣,因此決定把臺北天際線的景象搬到地面,利用閒置的水塔作為主要素材。
鄰近正義郵局的「兒童志氣公園」,旁邊的托兒所雖然接納了正義國宅與周遭住戶的小朋友,但卻一直沒有適當空間讓孩童自由玩耍、活動,於是團隊搜集了各種尺寸的二手水塔,利用這些大小不同的水塔去做組合,不斷思考可以玩出什麼樣的變化,最後設計團隊將大型二手冷卻水塔切割、重組,混搭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提供的廢棄遊具,製作成水塔球池、水塔溜滑梯與水塔隧道等等,水塔內側則貼滿不同的材質,讓小朋友在遊具裡嘗試不同的行徑路線,透過觸摸與觀察,開啟新的感官感受,不僅創造出新的公共空間使用方式,也為廢棄水塔創造第二生命。
另一個實驗案例是位於市民大道橋下的「市民秋千實驗基地」,以往陰暗窄長的橋下空間容易淪為都市中的棄嬰無人聞問,設計團隊利用臺北市公園處提供的廢棄路燈桿,一根一根焊接起來,玩轉結構,製作成大型懸盪的秋千,成為這挑高空間的主要視覺焦點,旁邊也焊接了橫放的燈桿,作為休息躺椅區,讓男女老少都能盡情活動身體,也因為車水馬龍來往造成的音牆,即使是大聲玩樂也不影響鄰近環境。除此之外,團隊也將”色彩”加入改造重點,因為橋下公園在白天時,總是在陰影灰暗底下,不會特別注意到的地方,此次特別將大型秋千漆成亮眼的黃色,點亮大家的視覺目光,徹底顛覆對橋下空間的利用與想像。
資源再生x公共空間x社區參與 設計讓公園變得更有趣
“志氣”與”實驗”是「臺北鄰里公園翻轉計畫」的精神,挑戰人們對公園的既定印象,促使都會空間活化,翻轉千篇一律的標準化公園。因此這次以忠孝東路三段正義郵局旁空地以及市民大道三段橋下空間2個城市畸零地為實驗案例,分別取名為「兒童志氣公園」與「市民秋千實驗基地」。改造前,設計團隊與當地義村里潘明勳里長、誠安里李有福里長,以及兩里辦公處的里民與志工夥伴們舉行設計溝通會議,讓居民們能夠認識與相信設計團隊,了解他們對公共領域的需求,避免設計出不符合居民使用的公園遊具。改造期間,設計團隊也邀請市民加入打造公園的行列,前來參與的市民包括焊接師傅、放暑假的設計與建築相關學生及熱情的里民,期望透過「資源再生x公共空間x社區參與」的形式,用設計打破標準化公園的現況,從小培養下一代孩子的設計想像。
※「兒童志氣公園」與「市民秋千實驗基地」
開放時間:8/10(三) ─ 10/31(一)
「兒童志氣公園」地址:正義郵局旁(建國路與忠孝東路三段交叉口旁)
「市民秋千實驗基地」地址:市民大道三段橋下(安東街與市民大道交叉口旁)
「Re-create Taipei 台北鄰里公園翻轉計畫」粉絲專頁
圖說:文化局長謝佩霓(右3)、公園處長黃立遠(右4)、設計團隊代表設計師周育如(左2)、誠安里長李有福(右2)、私立正義非營利幼兒園長李淑麗(左3)在記者會上合影。
※關於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合作計畫」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以「生命健康」、「生態永續」、「智能生活」與「都市再生」四大面向思考城市發展所面臨的議題,為強化國際設計社群參與及擴展國際行銷宣傳效益,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從去年(2015)年中開始向全球徵件,針對臺北各項城市議題提出具創新與可行性設計,讓「社會設計」真正落實於實踐,總共收到來自19個國家,49件國際提案,最後選出6個國際設計合作計畫,希望透過國際合作案例,進一步帶動市民參與,打造臺北成為「社會設計」導入城市建設的典範城市。
※關於翻轉團隊
都市酵母
致力於促進公共使命的設計影響計畫;2006年由水越設計提出並推廣,讓各行各業參與,目的是透過具國際視野、在地研究的社會設計方案,凝聚台灣的環境美學意識與執行力,提出給21世紀最好的都市挑戰,給臺灣更好的生活品質以及更特殊的都市空間體驗。
西班牙團隊basurama
曾參與2014開普敦設計之都的西班牙設計團隊basurama,在開普敦運用廢棄塑膠袋進行大型裝置創作,讓開普敦市民能夠注意到塑膠廢棄物汙染海洋的議題。成立於西班牙馬德里的非營利組織,為一群建築師與藝術家團隊構成,研究再生素材已有15年以上的經歷, 關注如何以廢棄資源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自2001年以來已在全世界40個國家執行120個專案項目。